我叫龍全江,現任普定縣猴場苗族仡佬族鄉黨委副書記、鄉長。自2009年11月參加工作以來,我一直在猴場鄉工作,從未離開過,用一句話來表達我的想法就是:「我和我的猴場一刻也不能分離」。我是這裡土生土長的幹部,參加工作十餘年,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需、解群眾所盼,以為人民謀福祉、為猴場鄉謀發展為自己家業,一心為猴場的改革和發展貢獻自己全部力量。
我經常想:「我們上班幹工作不是為了擺脫貧困的家鄉,而是為了讓貧困的家鄉擺脫貧困。」自來到猴場工作的那天起,我已經把這裡當成了我的家鄉,看到這裡產業發展零星化、碎片化,難成氣候,廣大群眾生活艱辛,心裡不是滋味。
龍全江(左一)進村入戶走訪群眾,了解農戶生產生活情況
我2016年開始走上領導崗位,要帶領群眾們過上幸福生活,猴場必須抓住脫貧攻堅政策機遇,以改革促進發展,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以村集體經濟的壯大帶領群眾增收致富,以群眾的增收致富過上美好生活。
猴場是普定縣最偏遠的鄉,少數民族居多,受人口素質、年齡結構等因素的影響,群眾大多只是關心自己的既得利益,對政策很少有人會去深入了解,導致許多人對脫貧政策一知半解,甚至有的還對政策的認知產生了偏差,攻堅力量難以凝聚,內生動力難以激發。
針對這種情況,我及時和黨政班子成員研究,率先用苗語在通過召開群眾大會、庭院會、院落會和走進田間地頭等方式宣講十九大精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國家大政方針政策,向廣大群眾講解脫貧攻堅惠民政策,詳細講解貧困戶的精準識別標準和退出程序,得到了廣大幹部群眾的認可和點讚。
「鄉長,你是我們的苗族同胞,你剛剛用我們苗族語言宣講十九大精神和脫貧攻堅的一些政策,寨子裡的群眾都說感到很親切,說讓你有時間來家吃飯,多來和他們聊天,他們很喜歡你。」水落洞村支書楊華富和我說這話的時候,我很感動,不只我把這裡當成了我的家,原來群眾也把我當成家人。
脫貧攻堅是一項大民生工程,作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我四處對接,爭取項目,想方設法解決群眾住房難、出行難等問題。自2016年以來,全鄉共實施基礎設施項目75個,投資1.7億元;實施危房改造397戶,易地搬遷388戶1726人;實施通組路硬化39條45.005公裡,產業機耕道22公裡,串戶路硬化24.59萬平方米,庭院硬化2029戶59279平方米,安裝太陽能路燈2000餘盞。極大地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龍全江進村入戶動態更新包保的建檔立卡農戶的明白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破冰之旅非一日之功。產業發展是脫貧攻堅破題的關鍵,結合我鄉實際,我們緊緊抓住縣委、縣政府「村村建公司,一村一百萬」的政策背景,抓住「村企合一」政策機遇,實地調研,進行改革,在10個村建立村級公司,採取「村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壯大村產業發展,有效破解空殼村發展難題。截止目前,全鄉種植韭黃1300畝、辣椒1600畝、巨菌草500畝、養殖種兔9000餘只、蛋雞90000羽、雪蓮子加工、巨菌草加工,預計實現收入4280餘萬元,解決就業56200餘人次,支付土地流轉金137萬餘元,發放務工工資432萬餘元;實現戶均增收3000餘元。
看到猴場鄉的發展越來越好,群眾生活越來越富裕,我心裡比誰都高興。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堅持「四個不摘」,做到「十個防止」,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成效,緊緊圍繞脫貧致富「一個貧困群眾都不能少」目標,建立防貧預警監測機制,加強返貧致貧風險動態監測,高質量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繼續改革攻堅,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人物小傳:龍全江,2009年11月參加工作;2016年開始走上領導崗位;現任普定縣猴場苗族仡佬族鄉黨委副書記、鄉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梅世桂
通訊員 趙凱
編輯 向淳
編審 胡麗華 袁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