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是老大》劇照。
這個春天,四川方言動靜不小。
3月24日,德陽一家民間劇社將老舍先生的經典話劇《茶館》改編成川話版,在德陽連演兩場,場面火爆。4月初,中華方言歌曲大賽登陸成都,招募最具特色的方言歌曲。4月28日,第一部四川方言網絡大電影《以為是老大》獨家登陸愛奇藝,引發網友關注。
幾十年前,四川方言電影《抓壯丁》曾經火爆全國。近些年,四川方言版《貓和老鼠》、方言歌曲《謝謝你的愛》等屢屢引爆網絡狂歡。然而,由於版權糾紛、低俗粗話頻現等原因,在登臺亮相過程中,方言創作幾經波折。
這一次,四川方言再度登臺,從區域性舞臺到全國平臺,方言創作有了更多可能性。
川話演電影接地氣又好耍
□本報記者 常雄飛
李伯清在《以為是老大》成都首映發布會現場贈送題字。
四川方言網絡大電影《以為是老大》4月28日獨家登陸愛奇藝。作為第一部四川方言大電影,該片上線後就引來熱議:網友觀眾覺得,影片接地氣又好耍;業內人士則覺得,這算是方言大電影的一次嘗試,如果效果好,可能會吹起一股新的「西南風」。
該片的這種嘗試,其實源於導演王光利對故鄉的情懷和依戀,眾多巴蜀笑星的加盟也給方言臺詞帶來了活力。方言電影到底怎麼拍?是試水還是創新?
馮家妹出演《以為是老大》。
少見
全片都用四川方言
其實在國內,用方言的電影不少,但近幾年真正能主要用四川方言的幾乎沒有。王光利在籌備《以為是老大》的時候,就希望全片都能用四川方言來演繹,於是他的4位編劇中有來自綿陽的,或者祖籍四川的。當確定廖健、閔天浩、胖姐等本土笑星來主演之後,王光利就把給劇本潤色的任務交給了他們。《以為是老大》講述的是一個經歷10年牢獄生活的江湖老大高山眼,在出獄後面對世事變遷和一連串啼笑皆非的圈套的故事。「劇本已經很豐滿了,我們只修改了一些臺詞。」胖姐告訴記者,四川方言很有特色,有時候很短一句話就能表達很複雜的情緒,有時候要用很多詞來表達一個簡單的東西。
每次拍攝前一兩天,幾位主演都會一句一句對臺詞,確定什麼地方加什麼特色方言。廖健說,劇本中出現的「幹啥子」,感覺已經很方言了。但在不同的前後語境中,大家又改成了「弄啥子」「整啥子」「搞啥子」……
片中各種大場面,走心的戲份也讓人記憶深刻。該片突出的是兄弟夥的情意,有一場戲廖健和閔天浩在天台吵架、喝酒,兩位演員就用充滿喜感的四川話「硬碰硬」地演出了四川男人的血性和情意。「那場戲拍得有點撕心裂肺,拍攝完之後,我看旁邊好多工作人員都感動得哭了。」胖姐說。
「其實,導演要求大家不用刻意去搞笑,因為劇本已經賦予電影搞笑元素了,所有的喜劇包袱都在裡面。」廖健說,相信觀眾看了之後,會對巴蜀笑星有個全新的認識。「前輩們拍攝的《抓壯丁》《傻兒師長》和《山城棒棒軍》在全國好火嘛,希望新的巴蜀笑星能像前輩那樣受歡迎。」
宏願
欲刮電影市場「西南風」
當王光利看了廖無墨的小說《以為是老大》之後,立刻就有了拍成電影的衝動。在原著中,故事囊括了犯罪、懸疑、喜劇等多種元素,王光利覺得故事中的兄弟情誼,各種搞笑的巧合事件如果能放到四川來,引入方言,將會非常接地氣。
「想拍方言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而是10年。」王光利是眉山人,北漂多年,和賈樟柯、王小帥一樣被稱為中國第六代導演。10年前,王光利在成都拍攝了一部非常有四川特色的商業電影《血戰到底》,該片充滿著濃厚的四川特色,卻沒怎麼啟用四川演員。「當年的電影市場並沒有現在繁榮和成熟,投資方也和我商量了很久,我當時也沒有自信,就用了香港演員來演四川人。雖然效果依然很好,但在我心裡留下了一點遺憾。我一定要用四川演員,說著四川方言來演四川的故事。」
王光利籌拍方言電影,最支持他的人居然是香港導演王晶。一個說廣東話,一個說四川話,差異不小的兩個人,怎麼能走到一起?原來,當年王晶看過《血戰到底》之後覺得還不錯,便和王光利做了很多交流,兩人便成為好朋友。後來王晶在香港籌拍警匪片《臥虎》,也找到王光利當導演。王光利覺得,王晶對電影市場的嗅覺非常敏銳,「他聽說我想拍方言電影之後,就說『這個可以弄一下』。」
專注港式喜劇幾十年的王晶深知地域特色對於電影的重要性,他表示,「四川方言、四川美景、四川美食都很值得去挖掘和推廣。《以為是老大》讓我很看好四川電影這片藍海。我們選擇這個題材,就是想在電影市場颳起一股強大的『西南風』,這股風會隨著『電影川軍』的發展壯大越刮越猛。」
子在話劇社的《茶館》劇照。
川話演《茶館》,什麼味兒?
□本報記者 張良娟
「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問我們《茶館》啥時候再演。沒想到,我們第一次嘗試反響這麼好!」儘管首演已經過去1個多月,在子在話劇社理事會會長王智紅的朋友圈裡,他們用川話演出的《茶館(第二幕)》仍然泛著漣漪。
子在話劇社是德陽一家年齡不到1歲的話劇社團,由一群話劇愛好者自發組成。3月23日、24日,該劇社的第一部作品《茶館(第二幕)》在德陽演藝中心連演兩場。30元一張的票價,吸引了眾多觀眾。而四川話的臺詞,也讓現場觀眾感受到濃鬱的川味。
劇情不變,「什麼」變「啥子」
從1958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至今,老舍創作的話劇《茶館》已經58歲了。它不僅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話劇,也是北京人藝演出場次最多的劇目。通過老字號茶館裕泰的興衰起伏,描寫了20世紀前50年中國的三個典型時代。劇中對老北京風俗的展現,以及充滿京味兒的臺詞,也讓《茶館》被稱為京味話劇的代表。
用川話演《茶館》是什麼味道?「今天打,明天打,打啥子哦?」這是裕泰老闆王利發用四川話在抱怨。在北京人藝演出的話劇《茶館》中,王利發的臺詞是:「今天打,明天打,老打,打他媽的什麼呢?」「現在哪個瞧不起哪個哦?都是在街面上混的人,不要說瞧不起哪個。我說的是老實話哦!」在演出現場,王利發用四川話對唐鐵嘴說。而在原版中,王利發的原話是:「沒有的事!都是久在街面上混的人,誰能看不起誰呢?這是知心話吧?」
記者發現,在45分鐘的表演中,劇情不變,但是演員的臺詞多少都有些變動,加入了「啥子」等四川方言。「最開始的時候,我們還寫了一個川話版的《茶館》臺本。」子在話劇社理事曹藝透露,由於導演反對,最終每個演員都是先吃透了原版劇本,根據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將臺詞改成了符合自己語言習慣的四川話。「背臺詞是最困難的。《茶館》的臺詞帶著北京話的語言習慣,所以在排練的時候,我們還是經過了一個調整、適應的過程。」扮演王利發的盧仁成是德陽當地一家酒店的副總,他說自己和其他演員們不斷觀看各種版本的《茶館》視頻,尤其是北京人藝版的《茶館》,慢慢去理解劇情、熟悉臺詞。
眾籌投排,民間劇社挑戰經典
和盧仁成一起登臺演出的,有退休職工、咖啡館老闆、工程師、牙醫、軍人,有靠裱畫為生的手藝人,也有超市售貨員……他們的年齡橫跨「50後」到「90後」。這樣一個非專業的劇社,為啥第一部戲就挑戰經典的《茶館》?
「《茶館》是一個群角戲,大家都可以上臺演。」川話版《茶館》的策劃人王智紅直言,這對他們是一個考驗,「一般很少有話劇社敢挑戰《茶館》,可能我們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吧,想著盡力演好自己就好了。」
劇社成員每人出資1000元,眾籌投排《茶館》。因為都是非專業演員,不少演員普通話不標準。最後大伙兒一商議,乾脆揚長避短,用四川話演。劇組還專門請來播音員擔任臺詞導演,輔導演員們把握臺詞的節奏、語氣。
經過近4個月的排練,川味《茶館》最終登上舞臺。「很多觀眾都說,沒想到用川話演《茶館》效果還不錯。」曹藝說,也有觀眾嫌川味兒還不夠濃,認為「語言還不夠本土化和生活化」。
雖然演出已經過去1個多月,但詢問下一場演出時間的人絡繹不絕,話劇社也收到很多邀請。「高一的語文課本裡就選錄了《茶館》的第二幕,所以有學校聯繫我們,希望能夠進學校演出。」曹藝說。
也有觀眾提議,希望劇社能夠排出完整的《茶館》。曹藝透露,目前劇社還沒有排練完整版《茶館》的計劃,不過,現在正在眾籌另一部方言話劇《抓壯丁》,「準備將曾經火爆全國的四川方言電影《抓壯丁》搬上話劇舞臺。
「《抓壯丁》主要是自貢方言,我們可能會進行一些修改,改成成都、德陽的方言。」曹藝表示,除了向經典致敬,劇社還將選取更多本土文化元素符號進行原創話劇創作和演出。
連結
那些年,四川方言靠什麼火爆全國?
1963年,以話劇《抓壯丁》為藍本,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了我國首部四川方言喜劇電影《抓壯丁》,詼諧幽默而又爽利潑辣的四川方言,受到全國觀眾的喜愛。
1992年,四川方言電視劇《傻兒師長》講述了被稱為「範哈兒」的川軍師長範紹增的傳奇,讓巴蜀笑星劉德一為全國人民所熟知。
2004年,四川方言版《貓和老鼠》VCD一經推出,就火爆街頭巷尾。VCD被搶購斷貨,還引爆網絡。
2006年,由寧浩執導,黃渤、郭濤、徐錚、王迅等主演的《瘋狂的石頭》上映。全劇以重慶方言為主,獲得多個電影大獎,還帶動一批方言電影的上映與拍攝。
2014年,第二期《中國好歌曲》比賽中,謝帝以一首四川方言RAP《明天不上班》引爆微博話題,該歌曲也被稱為「年度放假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