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小立
還記得從當年第一次爬山開始,我就一直借用燒餅的睡袋至今,雖然那頂國產睡袋的適溫一直是個謎,且長度只到我的肩膀,但仗著天生不怕冷,又是餅爺的免費support,因此也就沒想過買睡袋這回事。
這個狀態一直維持到今年2月的八大秀,連續幾天面對低於-5的超低溫,讓我肩膀以上凍到骨子裡去,這才終於讓我興起了買顆睡袋的念頭,回到臺北後便開始進行睡袋升級的計劃。要輕要暖要夠長、還得兼爽度,最終決定入手俗稱美國三小廠之一的Western Mountaineering的手工產品,32°F 的SummerLite .....
Western Mountaineering的產品在臺灣幾乎很難找到,在官方網站上查出臺灣原來有代理商,打電話過去詢問後才知道原來代理商是「會鑫實業」(與patagonia同一間代理商),也就是中山北路上的那一間「蹼樂」,原本興高採烈的打電話去詢問款式,但結果令人失望的是他們所引進的款式少的可憐,僅有我一直覺得醜到爆炸的Highlite與適溫低但有點過重的Ultralite,價格的部分也嚇人,僅35°F的Highlite竟然打折後索價1萬2..........接近美國當地價格的兩倍之譜,想當然爾我無法接受,想想反正也沒我想要的款式,至於後來在新莊的野遊風也有問到Western Mountaineering的睡袋,但款式與價格也是差不多的,我想應該也是跟會鑫拉貨的吧........
後來也曾想過乾脆就買在臺灣容易購得的品牌,以我的需求來說,30°F~35°F的睡袋,在重量與適溫比方面是我比較屬意的目標,因此MHW的Phantom32,或是Marmot的Hydrogen都曾經是考慮的對象,但在比較美國當地與臺灣的售價後,是真的會讓人衝動不下去........延宕以久的睡袋升級計劃,也就這樣一直停在評估的階段,山還是在爬,反正冬天已經過去了。
上個月底我還是決定買Western Mountaineering,並在同屬3季睡袋32°F的Summerlite與20°F的Alpinlite中抉擇,最後考慮到6呎6吋長度的Alpinlite總重不夠輕量,Summerlite應該才是我的選擇,於是我寫了一封信給住在美國的二阿姨,找了幾間她們家CA附近的商店資料,請阿姨幫我問問這些店家有沒有貨,由於Western Mountaineering的產品採手工製造產量有限,所以這些店家大多缺貨或沒有6『6的size,最後還是在e-OMC買到左開拉煉的6』6 Summerlite,在此感謝阿姨熱情support買單,約過七天後,熱呼呼的SummerLite就這樣過鹹水到臺灣囉~
許多人一定會疑惑,為何不選更輕只有不到450克(16 ounces)的Highlite?
我想除了太過「新潮」的外型我看不順眼之外,Highlite也因為訴求超輕而捨棄了全長拉煉而改採用半身拉煉的設計,於是Western Mountaineering對此推出了另一款擁有全長拉煉的Summerlite(約538克),另外羽絨填充量亦有增加的情況下適溫可再降3°F(Summerlite標示約為-1度,Highlite則為+1度),如此一來若再不夠冷的情況下,我就可以把睡袋全開當被子蓋了。
實品長這個樣子,鮮紅色防潑水錶布,採木乃伊外型,觸感柔軟精緻。
6呎6吋長度看起來就很爽,雖然6呎的我應該也塞的下,但都已經是木乃伊型了,想舒服還是長一點的卡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