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南甕城廣場|重序空間,一座古城的時空之旅 AECOM

2020-08-27 設計匯DesignHub


古城復建序曲


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的山西大同古城,由元故城牆舊土城上增築而成。據記載,其城牆總周長為7270米,高約14米,而這座軍事重鎮,也以塞北之眼見證黃沙百戰,廣廈起落。明朝時清兵屠城,削牆五尺。而後,大同城牆的四面城門陸續被拆除,門洞逐漸成為豁口,殘存的甕城、望樓等相繼被拆除,城牆磚也幾乎全被剝離,大同古城牆不復榮光。


2008年,大同市政府實施名城修復與保護工程,大同城牆宣布復建。2016年底古城城牆合龍之際,AECOM接到了南甕城項目的委託。在梳理地區現狀時,AECOM發現,南甕城作為大同古城最重要的部分,被東西向和南北向幹道及城市所裹挾。從狹窄擁擠的道路中軸線上看古城和甕城,沒有完整展示面,更沒有空間序列和遊賞體驗。而原來的南小城內沒有修復的城牆部分,殘垣斷壁橫陳,且被包裹老舊的居民區之中,沒有得到妥善保護。


◎城牆遺址(點擊查看對比)


AECOM由現狀出發,創造性地制定了「搭建立體多維度的景觀體系,突出古城—甕城—城牆遺址在空間中主導地位」的設計策略,建設集城市慶典、展示演出、旅遊休閒、便民服務、生態調節、交通集散等功能為一體的複合型城市廣場,賦予其新的歷史使命。



古城初印象,搭建空間序列


設計團隊首先從空間序列出發。清空了的南小城老舊居民樓不再遮擋視線,中軸線上就能打造出一個包括南甕城在內的大同古城觀賞面。在南北方向上,以「主入口—水景御道—迎賓廣場—慶典廣場」組成主空間序列,集中城市活動。行人由兩側道路被指引向中軸起點的主入口,而後通向這段稱為「水景御道」、向甕城方向延伸的中軸橋,行人便由窄橋邁進廣場,這讓被收攏的視線有開合之感,享受在主廣場上看到甕城全貌的寬闊視角,城市的全景也徐徐展開。橋兩側特設水景裝置,也同樣為了達到感官上欲揚先抑的目的,以水景空間遞進景觀層次,鋪陳這段緩緩得見古城的古今之路。


AECOM認為,空間搭建不應局限於同一平面。中軸段不僅形似「天橋」,也承擔著天橋的功能意義。它通往的主廣場平面是燈影闌珊,古城無聲,連接的下一層平面則是市政道路,車水馬龍。設計團隊利用水景和綠植進行了視線阻隔,用不局限於同一平面的層進式來體現我們的區域格局,對空間進行巧妙摺疊。


◎水景御道(滑動查看更多)

◎迎賓廣場和慶典廣場


空間摺疊,地下道路地上化


在之前的規劃方案中,地下連接市政道路並承載遊客停車服務,地面則承接了遊客集散以及市民休閒的功能。而接到委託之後,AECOM提出了更為開放的方案,大膽地將地下隧道式的城市交通路段打開,形成開放式的市政道路,使得地下空間地面化,市政基礎設施空間景觀化,也對原有的地下空間的通風採光作出了極大改善。地上空間讓位於城市廣場和臺地公園的行人在上一個平面活動,搭建出了小型層疊的人車分離交通系統。而沿著南小城遺址所建造的臺地公園,則將已復建的城市廣場和周圍的開放空間進行連接。市政道路和古城遺址都被容納在臺地公園裡,而不是進行地上地下的全面切割,在同一個空間不同平面呼應交疊。市政道路上也可以看到古城遺址,因此無論從什麼路徑進入大同,都不會錯過古城亮相這一幀記憶留念。


◎市政基礎設施空間景觀化


古今和鳴,窯洞結構的新探索


未來南甕城廣場將作為大同市旅遊集散中心,往迎八方來客,被視作城市名片展現城市形象,傳遞大同歷史文化。所以AECOM以山西傳統特色窯洞作為設計靈感,提煉其建築形式用於廣場的訪客中心設計。建築物地上部分建築形象被巧妙地掩藏在綠坡之下,建築主體地下一層圍繞下沉廣場正如突顯山西特色的下沉式窯洞,以方形地坑為主體,四壁窯洞為輔,形成半地下的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見樹梢,不見房屋。用與傳統一脈相承的設計理念,將建築與景觀整體性表達,最大的突出空間主角—甕城。地下樓梯間、風井、涼亭、座椅等出地面構築的設計靈感也是源自大同歷史文化遺產懸空寺。建築物上的紋樣和地面紋樣也都有據可循。街燈由宮燈造型演化,展現大同作為北魏國都的遺風。AECOM沒有選擇簡單復刻,而是用現代方式風格去演繹歷史文化元素,生動地撩撥起古今和鳴。


◎ 涼亭、座椅等都借鑑了大同傳統歷史與文化

◎街燈由宮燈造型演化


古城新貌之「生態先行,城市慢行」


整個南翁城廣場貫穿兩條軸線,南北軸線以集中城市活動為主,東西線則是文化副軸,集結小型活動,串聯慢行軸線。設計團隊將公園北側的舊環古城公園進行了串接,對城市道路中的慢行系統進行梳理,將其繞過公園,建成東西走線半圓形的城市重要幹道,連接行人步道和公園空間。



項目團隊同時也從生態角度,對圍繞遺址的臺地公園進行了改造。在臺地公園的下層空間搭建了雨水收集池,與地下空間和覆土空間融為一體,廣場上的雨水會進入到地下的儲水系統,坡地上的雨水也同樣會經過有組織地收集。徹底改變原來的城市空間沒有綠植和軟景,裸露黃土空間的舊貌煥然一新,成為高覆蓋率的城市綠地。



遊客和市民進入城市廣場,看到的是新舊大同的樣貌,鑲嵌於生態系統之中的古城和今人。未來,南甕城地下區域將作為大同市城區旅遊集散中心,提升大同旅遊服務水平,廣場也將作為城區當中最適宜市民活動的場所,成為市民休閒文娛生活的延伸,在古卷畫幅上創造出今人的風採。

相關焦點

  • 山西大同南甕城廣場 | 重序空間,一座古城的時空之旅
    而後,大同城牆的四面城門陸續被拆除,門洞逐漸成為豁口,殘存的甕城、望樓等相繼被拆除,城牆磚也幾乎全被剝離,大同古城牆不復榮光。2008年,大同市政府實施名城修復與保護工程,大同城牆宣布復建。2016年底古城城牆合龍之際,AECOM接到了南甕城項目的委託。在梳理地區現狀時,AECOM發現,南甕城作為大同古城最重要的部分,被東西向和南北向幹道及城市所裹挾。
  • 一座古城的時空之旅:山西大同南甕城廣場復建
    而後,大同城牆的四面城門陸續被拆除,門洞逐漸成為豁口,殘存的甕城、望樓等相繼被拆除,城牆磚也幾乎全被剝離,大同古城牆不復榮光。  2008年,大同市政府實施名城修復與保護工程,大同城牆宣布復建。2016年底古城城牆合龍之際,AECOM接到了南甕城項目的委託。在梳理地區現狀時,AECOM發現,南甕城作為大同古城最重要的部分,被東西向和南北向幹道及城市所裹挾。
  • 談古論今話山西2020-2 大同古城遊
    古城中心有四牌樓,每條大街中段十字路口各建一樓,東有太平樓,南有鼓樓,西有鐘樓,北有魁星樓。下午參觀完華嚴寺,沿著鼓樓西街向東步行。沿街有好多古建築的商鋪,但生意比較清淡,不少都沒有開張。沿街兩側的牆面上掛了很多攝影作品,都是大同的著名景點。一路往南,從縣樓南街再到建築工地中繞行走到南城牆。
  • 山西1937年10月,日軍侵佔下的大同古城
    大同位於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黃土高原東北邊緣,實為全晉之屏障、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內蒙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之稱。1937年9月13日上午,日本關東軍侵佔大同城。古城牆。四面城牆建有580對垛子,代表當時大同所轄村莊數。城牆四角建有角樓,四角墩外各建控軍臺一座。城設四門,東和陽門、南永泰門、西清遠門、北武定門。四門之上分別建有城樓,其月樓、箭樓、望樓、角樓間隔而立。四門之外建有甕城、月城、護城河。梳妝樓。☆據《大同府志》記載,「鳳臺,城內西北隅,一名梳妝樓,相傳遼蕭後居此,左右兩臺,各高數丈」。鳳臺為大同城最高點,有突兀拔地而起之感。
  • 大同古城,一座有爭議的古城,古色古香再現古都繁華
    山西給人們留下的印象似乎只有煤和醋,但古時中原用以抵抗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絕對是個有山、有水、有故事的地方,一點都不缺乏旅遊資源。山西大同的美不同於尋常,它擁有著北方古城浩氣磅礴之雄風,也蘊含塞上名都之古韻,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情懷,讓每一位遊客都能深刻地感受到這歷經千年的風霜印記,徜徉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大同在歷史上一直是北方中國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華,兩朝重鎮」之稱。作為中國九大古都之一,在大同古城的大街小巷中,隨處可見古建築、古墓葬、古遺址等。
  • 大同永泰門廣場300架無人機盛裝點綴古城夜空
    大同古稱雲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境內古蹟眾多,著名的文物古蹟包括雲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恆山懸空寺、九龍壁等等。盛夏之時,北方明珠,古都大同,城市中心大同古城永泰門廣場夜空之上,300架無人機盛裝亮相。
  • 山西大同古城
           現存大同城牆為明洪武五年54座望樓中以洪字樓為望樓之最,為其他古城牆中少有。同時還建有96座窩鋪。在距牆約40米處,修有護城河,寬10米,深5米。四門外有甕城,建築面積約為17600平方米。甕城外又築有月城,將甕城圈在其中,闢有城門。這樣,出入大同城須經三道門卡。各門上還建「箭樓」或二層「匾樓」。
  • 山西大同古城裡,有一座「萌萌」的道觀,還能拍婚紗照?
    接著分享我的大同之行,今天要介紹的是大同古城裡一個最接地氣的道觀。大同是我山西行的首站,一共停留了5天,我對大同有著的「中國煤都」固有印象,沒想到旅遊資源如此豐富,除了雲岡石窟、懸空寺和聖山景區外,而騎上心愛的自行車遊大同古城,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 山西大同左雲縣 一座穿越時空的明代邊城
    山西我們經常去,山西給我們留下的印象也非常好,不但山川壯美、古建遺址眾多,而且多數景點都免費,山西人更是熱心實在、善良淳樸。尤其晉北一帶,還擁有著許多未開發或半開發的旅遊資源且少為人知,是比較理想的公眾假期旅行目的地,大同市左雲縣就位於其中。
  • 夜幕低垂人聲鼎沸 山西大同古城夜市紅紅火火
    2020年8月10日,山西大同,夜幕降臨,大同古城夜市人聲鼎沸,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煙火氣十足。圖為小朋友踩著地上的琴鍵跳著走,燈光投影下,仿若真的鋼琴鍵盤能彈奏出音樂來。遊客走在復古街頭,古時房屋門前大紅燈籠高掛,走在這條道上,仿佛穿越時空,回到過去。
  • 大同古城保護詠嘆
    2008年大同實施古城保護和修復工程,從東城牆開始,按明代規制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藝、原風貌進行修復。現存城牆是明代大將軍徐達在遼、金、元舊城基礎上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增築的。城牆高14米,上寬12米,下寬18米,周長7.2公裡,建有主城門四座,東和陽門、南永泰門、西清遠門、北武定門,同時還建有護城河、吊橋、城樓、箭樓、望樓、控軍臺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是我國現存較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 玩轉山西——大同篇
    82公裡,距大同倍加造機場60公裡、東至首都北京340公裡;南到佛教聖地五臺山140公裡;西去應縣木塔49公裡、到省會太原260公裡。,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區南寺街6號。四面城牆建有580對垛子,代表當時大同所轄村莊數。城牆四角建有角樓,四角墩外各建控軍臺一座。城設四門,東和陽門、南永泰門、西清遠門、北武定門。四門之上分別建有城樓,其月樓、箭樓、望樓、角樓間隔而立。四門之外建有甕城、月城、護城河。城牆高大雄偉,堅固險峻,布防嚴密,各種防禦設施齊備,自成一體,是我國古代軍事建築史上頗具特色的重鎮名城。由於它在北部邊防中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次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大同古城大不同——一起玩轉大同古城
    大同古稱平城,是山西北方重鎮,自古也是咽喉要塞,曾經是北魏王朝的首府。兼具遼國皇室宗廟性質,另外遼、金兩代,平城(今大同)都是當時的別都,自然華嚴寺地位顯赫。後來多次戰火,又多次重修。華嚴寺內的華嚴寶塔是繼應縣木塔之後全國第二大純木榫卯結構的方形木塔,通高43米,是新建的,遊客可以登上寶塔,俯瞰寺院布局和大同古城風貌。
  • 大不同之大同-拜古寺
    甲子年大同之旅第二站,朝拜古寺。 華嚴寺曾是遼金兩朝的皇家寺廟,在這裡看著古老的建築,仿佛穿越了時空;寺內的普光明殿、大雄寶殿、薄伽教藏殿、華嚴寶塔,每一建築都厚重大氣,莊嚴神聖,盡顯皇家氣魄。 二是華嚴寶塔是當代建造的一座仿古木塔,華嚴寶塔也是大同古城內的最高建築,可以登塔遠眺,不僅可近觀華嚴寺全景,還可以遠觀大同古城;我在大同古城牆上,就望到了這高大的建築
  • 老街夜市之尋味大同,一座撕裂重生的新古城
    一直猶豫是否寫山西大同。以筆者寫遊記的風格,對任何城市、景點,都不會做單極化的評價,既要看到它的優勢與特色,也會寫出我所認為的不足或缺憾。畢竟不是寫軟文掙錢的,一味吹噓讚美就是誤導他人。這裡有大同老字號排名第一的鳳臨閣,它家的百花燒麥敢說天下第一。華嚴寺廣場卻又太新,少了煙火氣。在寺廟前後建滿了飲食街,顯然不合形制,就是為了發展旅遊經濟吧。
  • 大同,雲中
    經過11個小時的顛簸,晚上六點的時候到達大同。未到旅店安排住宿,先登古城牆。站在夜晚的大同古城牆上,燈火闌珊,閃爍蜿蜒如一條長龍。思緒在黑暗中縹緲,極目遠望,大同好似穿越了幾千年的時空隧道裡幻畫出來的一副美人圖,朦朧中的清麗,宛如黃昏浣紗中的女子。
  • 未到達的城市之古城大同
    文+圖|程實夏天的北京太燥了。這個城市二十四小時保持清醒,圓睜雙眼滿足每個人關於成功的嚮往。很難想像,兩千萬人一起呼吸,一起用雙手推動這個城市的忙碌。我沒那麼努力,總想收拾兩件衣服,偷偷跑出這個城市休息一陣。大同不是個常被提起的城市,作為山西第二大的城市,我只聽說過雲岡石窟很壯美。
  • 2018中國大同古都燈會「購票指南」!新開通古城旅遊專線!
    請及時添加官方帳號:大同平城生活,快速加入方法:在本文頂端題目下方,點擊藍色字體:大同平城生活,一鍵快速加入,新鮮資訊最先收看!新視野、新角度、每天都有新收穫!山西人都在關注的大同優質服務型新媒體其中:東城牆和陽門內廣場附近有3個、南城牆永泰門附近有4個、南城牆管理院1個、善化寺廣場附近1個、西城牆清遠門附近有4個、北城牆武定門廣場附近有2個售票亭。同時,分別在東、南、西、北城牆設有全天候售票亭,每天上午9時開始售票,晚9時半停止售票。
  • 大同最值得旅遊的景點,不去一定會後悔,不是懸空寺不是大同古城
    大同最值得旅遊的景點,不去一定會後悔,不是懸空寺不是大同古城大同是山西省的第二大城市,也是我國九大古都之一。悠久的歷史在大同各地留下了很多文物古蹟,吸引著全國各地的遊客前去觀光旅遊。山西大同,位於山西最北端,與內蒙古以及河北相接,是中國九大古都之一,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素有「鳳凰城」和「中國煤都」之稱。那裡的風光秀麗,飲食文化豐富獨特,是一個非常值得旅遊的城市。
  • 山西太谷古城的老照片
    太谷西城門沒有甕城,城樓為「凹」字形,形似故宮「午門」。太谷古城東城門樓【已毀】太谷古城小南街文廟牌樓【已毀重建】,照片左面為太谷文廟牌樓,右面為太谷文廟「萬仞宮牆」至今尚存,不過現在成了太谷中學的自行車車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