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城的時空之旅:山西大同南甕城廣場復建

2020-09-05 建築界


  南甕城作為大同古城最重要的部分,被東西向和南北向幹道及城市所裹挾。設計者創造性地制定了「搭建立體多維度的景觀體系,突出古城—甕城—城牆遺址。

  古城復建序曲

  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的山西大同古城,由元故城牆舊土城上增築而成。據記載,其城牆總周長為7270米,高約14米,而這座軍事重鎮,也以塞北之眼見證黃沙百戰,廣廈起落。明朝時清兵屠城,削牆五尺。而後,大同城牆的四面城門陸續被拆除,門洞逐漸成為豁口,殘存的甕城、望樓等相繼被拆除,城牆磚也幾乎全被剝離,大同古城牆不復榮光。

  2008年,大同市政府實施名城修復與保護工程,大同城牆宣布復建。2016年底古城城牆合龍之際,AECOM接到了南甕城項目的委託。在梳理地區現狀時,AECOM發現,南甕城作為大同古城最重要的部分,被東西向和南北向幹道及城市所裹挾。從狹窄擁擠的道路中軸線上看古城和甕城,沒有完整展示面,更沒有空間序列和遊賞體驗。而原來的南小城內沒有修復的城牆部分,殘垣斷壁橫陳,且被包裹老舊的居民區之中,沒有得到妥善保護。

  AECOM由現狀出發,創造性地制定了「搭建立體多維度的景觀體系,突出古城—甕城—城牆遺址在空間中主導地位」的設計策略,建設集城市慶典、展示演出、旅遊休閒、便民服務、生態調節、交通集散等功能為一體的複合型城市廣場,賦予其新的歷史使命。

  古城初印象,搭建空間序列

  設計團隊首先從空間序列出發。清空了的南小城老舊居民樓不再遮擋視線,中軸線上就能打造出一個包括南甕城在內的大同古城觀賞面。在南北方向上,以「主入口—水景御道—迎賓廣場—慶典廣場」組成主空間序列,集中城市活動。行人由兩側道路被指引向中軸起點的主入口,而後通向這段稱為「水景御道」、向甕城方向延伸的中軸橋,行人便由窄橋邁進廣場,這讓被收攏的視線有開合之感,享受在主廣場上看到甕城全貌的寬闊視角,城市的全景也徐徐展開。橋兩側特設水景裝置,也同樣為了達到感官上欲揚先抑的目的,以水景空間遞進景觀層次,鋪陳這段緩緩得見古城的古今之路。

  AECOM認為,空間搭建不應局限於同一平面。中軸段不僅形似「天橋」,也承擔著天橋的功能意義。它通往的主廣場平面是燈影闌珊,古城無聲,連接的下一層平面則是市政道路,車水馬龍。設計團隊利用水景和綠植進行了視線阻隔,用不局限於同一平面的層進式來體現我們的區域格局,對空間進行巧妙摺疊。

  空間摺疊,地下道路地上化

  在之前的規劃方案中,地下連接市政道路並承載遊客停車服務,地面則承接了遊客集散以及市民休閒的功能。而接到委託之後,AECOM提出了更為開放的方案,大膽地將地下隧道式的城市交通路段打開,形成開放式的市政道路,使得地下空間地面化,市政基礎設施空間景觀化,也對原有的地下空間的通風採光作出了極大改善。地上空間讓位於城市廣場和臺地公園的行人在上一個平面活動,搭建出了小型層疊的人車分離交通系統。而沿著南小城遺址所建造的臺地公園,則將已復建的城市廣場和周圍的開放空間進行連接。市政道路和古城遺址都被容納在臺地公園裡,而不是進行地上地下的全面切割,在同一個空間不同平面呼應交疊。市政道路上也可以看到古城遺址,因此無論從什麼路徑進入大同,都不會錯過古城亮相這一幀記憶留念。

  古今和鳴,窯洞結構的新探索

  未來南甕城廣場將作為大同市旅遊集散中心,往迎八方來客,被視作城市名片展現城市形象,傳遞大同歷史文化。所以AECOM以山西傳統特色窯洞作為設計靈感,提煉其建築形式用於廣場的訪客中心設計。建築物地上部分建築形象被巧妙地掩藏在綠坡之下,建築主體地下一層圍繞下沉廣場正如突顯山西特色的下沉式窯洞,以方形地坑為主體,四壁窯洞為輔,形成半地下的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見樹梢,不見房屋。用與傳統一脈相承的設計理念,將建築與景觀整體性表達,最大的突出空間主角—甕城。地下樓梯間、風井、涼亭、座椅等出地面構築的設計靈感也是源自大同歷史文化遺產懸空寺。建築物上的紋樣和地面紋樣也都有據可循。街燈由宮燈造型演化,展現大同作為北魏國都的遺風。AECOM沒有選擇簡單復刻,而是用現代方式風格去演繹歷史文化元素,生動地撩撥起古今和鳴。

  古城新貌之「生態先行,城市慢行」

  整個南翁城廣場貫穿兩條軸線,南北軸線以集中城市活動為主,東西線則是文化副軸,集結小型活動,串聯慢行軸線。設計團隊將公園北側的舊環古城公園進行了串接,對城市道路中的慢行系統進行梳理,將其繞過公園,建成東西走線半圓形的城市重要幹道,連接行人步道和公園空間。

  項目團隊同時也從生態角度,對圍繞遺址的臺地公園進行了改造。在臺地公園的下層空間搭建了雨水收集池,與地下空間和覆土空間融為一體,廣場上的雨水會進入到地下的儲水系統,坡地上的雨水也同樣會經過有組織地收集。徹底改變原來的城市空間沒有綠植和軟景,裸露黃土空間的舊貌煥然一新,成為高覆蓋率的城市綠地。

  遊客和市民進入城市廣場,看到的是新舊大同的樣貌,鑲嵌於生態系統之中的古城和今人。未來,南甕城地下區域將作為大同市城區旅遊集散中心,提升大同旅遊服務水平,廣場也將作為城區當中最適宜市民活動的場所,成為市民休閒文娛生活的延伸,在古卷畫幅上創造出今人的風採。

  以上就是建築界知識頻道給您帶來的「一座古城的時空之旅 :山西大同南甕城廣場復建」分享。我們會持續為大家分享更多建築設計相關的知識給大家,尋找建築之美,探索建築之路。歡迎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山西大同南甕城廣場 | 重序空間,一座古城的時空之旅
    古城復建序曲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的山西大同古城,由元故城牆舊土城上增築而成而後,大同城牆的四面城門陸續被拆除,門洞逐漸成為豁口,殘存的甕城、望樓等相繼被拆除,城牆磚也幾乎全被剝離,大同古城牆不復榮光。2008年,大同市政府實施名城修復與保護工程,大同城牆宣布復建。2016年底古城城牆合龍之際,AECOM接到了南甕城項目的委託。在梳理地區現狀時,AECOM發現,南甕城作為大同古城最重要的部分,被東西向和南北向幹道及城市所裹挾。
  • 山西大同南甕城廣場|重序空間,一座古城的時空之旅 AECOM
    1372年)的山西大同古城,由元故城牆舊土城上增築而成。而後,大同城牆的四面城門陸續被拆除,門洞逐漸成為豁口,殘存的甕城、望樓等相繼被拆除,城牆磚也幾乎全被剝離,大同古城牆不復榮光。2008年,大同市政府實施名城修復與保護工程,大同城牆宣布復建。2016年底古城城牆合龍之際,AECOM接到了南甕城項目的委託。在梳理地區現狀時,AECOM發現,南甕城作為大同古城最重要的部分,被東西向和南北向幹道及城市所裹挾。
  • 大同市長回應古城復建爭議:是保護而非造假古董
    中新網北京9月11日電(劉歡)河南開封投資千億「再造汴京」,湖南鳳凰古城擬投資55億另建古城,備受爭議的古城復建計劃一再出現。在一系列復建古城的案例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山西大同。今年年底,大同古城城牆即將合攏。大同市市長耿彥波在日前接受中新網專訪時表示,近日網上對大同古城的質疑大多是空穴來風,「大同古城復建工程,是名城保護的範疇,並非造假古董」。  大同是首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著2300餘年的建城史。
  • 山西大同古城裡,有一座「萌萌」的道觀,還能拍婚紗照?
    接著分享我的大同之行,今天要介紹的是大同古城裡一個最接地氣的道觀。,沒想到旅遊資源如此豐富,除了雲岡石窟、懸空寺和聖山景區外,而騎上心愛的自行車遊大同古城,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今天來到了位於大同鼓樓西街的純陽宮,因供奉純陽呂祖而得名,始建於金末元初,明代洪武四年重修,是大同現存的唯一一座道教全真派宮觀,在大同和晉北地區影響較大。
  • 山西1937年10月,日軍侵佔下的大同古城
    大同位於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黃土高原東北邊緣,實為全晉之屏障、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內蒙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之稱。1937年9月13日上午,日本關東軍侵佔大同城。古城牆。四面城牆建有580對垛子,代表當時大同所轄村莊數。城牆四角建有角樓,四角墩外各建控軍臺一座。城設四門,東和陽門、南永泰門、西清遠門、北武定門。四門之上分別建有城樓,其月樓、箭樓、望樓、角樓間隔而立。四門之外建有甕城、月城、護城河。梳妝樓。☆據《大同府志》記載,「鳳臺,城內西北隅,一名梳妝樓,相傳遼蕭後居此,左右兩臺,各高數丈」。鳳臺為大同城最高點,有突兀拔地而起之感。
  • 談古論今話山西2020-2 大同古城遊
    大同在歷史上一直是北方中國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華,兩朝重鎮」之稱。城牆設四門,東和陽門、南永泰門、西清遠門、北武定門。四門之上分別建有城樓,其月樓、箭樓、望樓、角樓間隔而立。四門之外建有甕城、月城、護城河。
  • 大同最值得旅遊的景點,不去一定會後悔,不是懸空寺不是大同古城
    大同最值得旅遊的景點,不去一定會後悔,不是懸空寺不是大同古城大同是山西省的第二大城市,也是我國九大古都之一。悠久的歷史在大同各地留下了很多文物古蹟,吸引著全國各地的遊客前去觀光旅遊。山西大同,位於山西最北端,與內蒙古以及河北相接,是中國九大古都之一,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素有「鳳凰城」和「中國煤都」之稱。那裡的風光秀麗,飲食文化豐富獨特,是一個非常值得旅遊的城市。
  • 大同古城,一座有爭議的古城,古色古香再現古都繁華
    山西給人們留下的印象似乎只有煤和醋,但古時中原用以抵抗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絕對是個有山、有水、有故事的地方,一點都不缺乏旅遊資源。山西大同的美不同於尋常,它擁有著北方古城浩氣磅礴之雄風,也蘊含塞上名都之古韻,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情懷,讓每一位遊客都能深刻地感受到這歷經千年的風霜印記,徜徉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大同在歷史上一直是北方中國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華,兩朝重鎮」之稱。作為中國九大古都之一,在大同古城的大街小巷中,隨處可見古建築、古墓葬、古遺址等。
  • 大同古城,一座承載歷史,呈現現代繁華,讓人難以忘懷的希望之城
    登上城牆,大同的美景盡收眼底,南門的厚重、北門的歷史,西門的繁華、東門的繁華,四座城門用各自的故事,串起來大同輝煌的歷史。站在大同的古城牆上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古老的氣息和塞外風情在此交匯,城牆內是仿古的建築,而城牆外則是現代化的高樓大廈,給人造成很大的視覺衝擊。
  • 山西大同古城
           現存大同城牆為明洪武五年54座望樓中以洪字樓為望樓之最,為其他古城牆中少有。同時還建有96座窩鋪。在距牆約40米處,修有護城河,寬10米,深5米。四門外有甕城,建築面積約為17600平方米。甕城外又築有月城,將甕城圈在其中,闢有城門。這樣,出入大同城須經三道門卡。各門上還建「箭樓」或二層「匾樓」。
  • 老街夜市之尋味大同,一座撕裂重生的新古城
    這裡有大同老字號排名第一的鳳臨閣,它家的百花燒麥敢說天下第一。華嚴寺廣場卻又太新,少了煙火氣。在寺廟前後建滿了飲食街,顯然不合形制,就是為了發展旅遊經濟吧。鼓樓旁沒有街邊攤,也都是飯店,鼓樓刀削麵是大同的代表,大同刀削麵又是山西飲食的招牌。不過這名聲赫赫的鼓樓刀削麵,口味也就是那樣。
  • 大同永泰門廣場300架無人機盛裝點綴古城夜空
    大同中國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首批13個較大的市之一中國十大古都之一山西省區域中心城市,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於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黃土高原東北邊緣,實為全晉之屏障、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內蒙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之稱。
  • 「一代都城,兩朝重鎮,三代京華」,遊古都山西大同
    實為全晉之屏障、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內蒙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之稱。 大同城牆的一大特點是外廓像齒輪一樣,城墩凸出,梯形結構,為大同城牆設防的特殊造型。護城河吊橋、甕城、月城、關城、耳城重關疊嶂,防備森嚴。基本保留了明代城牆的風貌,作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重要軍事城池,大同古城自宋以後,特別是明清時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古城牆高度超過南京城牆,寬度超過西安城牆,城池完備,角樓眾多。
  • 山西大同古城牆之行
    2018年9月,想出去賺點錢,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就風塵僕僕的坐上飛機去了山西大同,到了直接開始上班,上了幾天,感覺挺累的,就忙裡偷閒地安排了兩天時間休息,休息不能呆在被窩裡,就決定出去遊玩遊玩,經朋友介紹說,大同古城牆還不錯,於是決定去看看,就打了個滴滴車就到了古城牆。
  • 夜幕低垂人聲鼎沸 山西大同古城夜市紅紅火火
    2020年8月10日,山西大同,夜幕降臨,大同古城夜市人聲鼎沸,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煙火氣十足。圖為小朋友踩著地上的琴鍵跳著走,燈光投影下,仿若真的鋼琴鍵盤能彈奏出音樂來。一女子站在夜光翅膀前,張開雙臂與之合影。
  • 大同之戀之雕塑博物館
    人站在那裡看那模型,如同一個高大的巨人俯視整個大同古城,只見星羅棋布的古建築被那四大街八小巷劃分得整整齊齊。 甕城之外,又修有一道弧形城牆,將甕城圈在內,稱作「月城」。月城又闢有城門,這樣,出城或入城必須經過三道門卡。在各門之上還建有「箭樓」或二層「匾樓」。 南城牆的甕城,最為壯觀然。它有三層甕城,最外邊一層的甕城兩側還有耳城,甕城、耳城上望樓矗立,東耳城叫迎輝門,西耳城叫永豐門。明清時,最外層的城門叫永和門,現在叫永泰門。第二層叫文昌閣。
  • 山西大同左雲縣 一座穿越時空的明代邊城
    山西我們經常去,山西給我們留下的印象也非常好,不但山川壯美、古建遺址眾多,而且多數景點都免費,山西人更是熱心實在、善良淳樸。尤其晉北一帶,還擁有著許多未開發或半開發的旅遊資源且少為人知,是比較理想的公眾假期旅行目的地,大同市左雲縣就位於其中。
  • 大同古城將再現「晨鐘暮鼓」景觀
    本報8月27日訊(記者 郭斌)大同古城將再現「晨鐘暮鼓」景觀。記者今日從大同市文物局獲悉,該市將在原址啟動鐘樓和太平樓復建工程。目前,各項前期準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史料記載,明朝時的大同,古城中心位置四大街上,處處樓閣高聳。和陽街上建有太平樓,永泰街上建有鼓樓,清遠街上建有鐘樓,武定街上建有魁星樓。
  • 大同古城保護詠嘆
    2008年大同實施古城保護和修復工程,從東城牆開始,按明代規制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藝、原風貌進行修復。現存城牆是明代大將軍徐達在遼、金、元舊城基礎上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增築的。城牆高14米,上寬12米,下寬18米,周長7.2公裡,建有主城門四座,東和陽門、南永泰門、西清遠門、北武定門,同時還建有護城河、吊橋、城樓、箭樓、望樓、控軍臺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是我國現存較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 玩轉山西——大同篇
    大同是中國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國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神府、準格爾新興能源區與京津唐發達工業區的中點。素有「鳳凰城」和「中國煤都」之稱。大同地處中國華北地區、山西北部、大同盆地中心、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黃土高原東北邊緣,實為全晉之屏障、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內蒙之咽喉要道,北接中國對蒙古國最大口岸二連浩特市,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