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臺灣回來已經半年多了,卻一直懶於整理文字,不想流水帳似記錄便自然而然地卡住不知道從何下筆。
談起臺灣帶給我最初的記憶,應該是形形色色的臺歌、臺劇和綜藝,從上學起至今一直影響了二十餘年,以至於出發前做著攻略都能從某個地名聯想出一系列笑料;在這些偶像風裡還時不時混雜了些父母的臺灣記憶,那是充斥著混沌好笑的政治情愫和溫婉柔情的麗君之風的地方。
過去的旅程中,我常會抽出半天或一天的時間漫無目的的在陌生的城市裡閒逛,在老城區的古街巷裡穿梭,偶爾碰上熱情的當地人還能嘮上一會嗑。總覺得走過該走的名勝古蹟,還要融入進當地生活氛圍中,才算真正到過這座城市。
也正因如此旅行的第一站我選在了臺南,這個似乎不太常在攻略裡排於首位的城市。作為臺灣最古老的城市,歷經三百多年的歷史沉澱,散發出一種無法複製的人文底蘊,城市生活節奏相對緩慢放鬆,沒有新潮的現代建築,景點較多以名勝古蹟為主,這樣靜謐又帶質感的氛圍強烈吸引了我,期待著從這些古樸的街道裡慢慢走近真正的臺灣。
為了不走回頭路,我們到達臺南的方式只能選擇了小三通,一條龍的服務比我想像中來的方便,只是碰上了雨天,延誤了些時間,抵達臺南已是晚上七時。伴著微微細雨,臺南給的我最直觀印象是「乾淨」,這個印象也一直貫穿著我們整個臺灣之旅。
入住的民宿在中西區,是一棟兩層小樓,裝飾很樸實,整棟房子只有我們一家三口居住,溫馨的像回了家一樣。母親最喜歡門前的小庭院,即使是雨天到訪,卻沒有半點泥濘之感。房東太太不善言辭,沒有太多客套和寒暄,只是在次日我們離開的時候說了句「下次若是再來臺灣,希望多放些時間在臺南好好感受一番」。
臺南和我想像中的相差無幾,放下行李,雨停了,穿過一兩個路口就是很熱鬧的街市,吹著微風,找一家人多的排檔坐下,幾口小酒下肚,發自心底的放鬆起來,身處於這座城市會不由自主的放空,好像十點才來的晚飯剛剛好,走迷了路也是剛剛好。沒有絢爛的夜景,卻讓你能夠很安穩的進入假期的夢鄉。
行程裡真正安排在臺南逛景點的時間只有幾個小時,一早先到火車站買中午到高雄的火車票並暫存行李。能夠在臺灣輕鬆自由行的很關鍵原因在於火車票還算好買,只要提供入臺證就可以購買,不是很熱門的路線當天去就能買到,熱門路線的話也可以在APP上提前購買。
臺南給人帶來的舒適感與出發前預想的相似,而旅行後碰到的首個驚喜應該是臺南的車站了,這座日據時期留下來的古蹟,建於1900年的建築,僅36年後翻建過一次至今,見證了臺南的榮辱興衰。以折衷主義風格和大理石建造,雖然外觀看起來較為簡樸,但特色的拱形窗框、門屋簷的浮雕裝飾,都以濃厚的韻味吸引著人來人往的目光。
在車站寄完行李,我們把早餐選在了赤坎樓附近,那裡有很多老字號的古早味。臺南的早晨和夜晚給人的感覺一樣,瀰漫著古早味的氣息,鮮有步履匆匆的上班族,多的是從容的市井步調,一份「棺材板」或是一碗「度小月擔仔麵」下肚,新的一天才剛剛開始。
吃完時赤坎樓也正好開門了。赤坎樓是臺南地標性的建築之一,前身是1653年荷治時期興建的普羅民遮城,清治時期遭到破壞後在原址上重修重建,又歷經日治時期、光復時期,見證了臺南乃至臺灣政權的更迭和歷史滄桑。據說如今只剩下殘跡的普羅民遮城,曾是用糖水和糯米汁攪拌蠔殼灰疊磚建造的,這樣的建造工藝在海峽對面的閩南地區也是廣為盛行。赤坎樓的周邊還坐落著大天后宮和祀典武廟,香火很旺,也頗具閩南特色,匯聚在一起如同一座古城博物館。臺南在這點上和泉州很像,皆是座漫天神佛和人間煙火和諧共處的小城。
高雄和臺南間只有不到一小時的車程,溫度卻差別不小。一下車撲面來的是二十幾度的熱風,整個人竟恍惚了起來。還好訂的旅館離車站不遠,步行能到。清減行囊後上路,豔陽高照下還是讓我一度想要來個大碗冰過過夏日癮。
和臺南一樣,安排在高雄的時間也只有半天之多。看似匆匆,也趕上了打狗領事館的下午茶和西子灣邊上的落日,還有中途溜出地鐵只為一睹光之穹頂的風採。
去領事館前先去了趟歷史博物館,如果沒有辦法走完這座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我想博物館應該是最好了解這城市的途徑了。
原想穿過西子灣隧道去往海邊,卻不料在中山大學裡走岔了路迷了道,又加之碰上周末,傍晚的校園顯得清幽自在,我們也索性放慢步調當一回悠閒老人,看教學樓前閒聊著天的同學,運動場上揮汗的男生,還有帶著小朋友乘涼的附近居民。
不知有多久沒有在傍晚注意到身邊這樣的故事了,而我竟然在異地懷念起自己的大學時光。站在岸堤上看著落日,好似有些眼熟,像是中學畢業時三五好友相約海邊玩耍時看到的,又像是大學某個下了課的傍晚提溜著工具箱回宿舍時迎著的,心境上都是略帶愉悅的放鬆之態,如同此時母親與我看著父親像個老小孩踉蹌地跑到遠處拍照的背影而嚶嚶作笑。
逛過瑞豐夜市後回到住所,高雄的唯一一個夜晚我還是選擇了房間有浴缸、屋頂有花園的旅館。旅行途中如果選擇酒店的話,有條件的還是推薦帶有浴缸的房間,出發前帶上一次性浴缸套,匆忙奔走後泡個澡既有助於舒緩當日的疲憊,又能在次日飽以更好的狀態欣賞美景。我不太喜歡「分傳單」似的旅遊,充足的休息才能更好的走完整趟旅程;但是過分慵懶的安排旅程,白天睡大覺傍晚出門遺憾碰上景點關門的做法我更是不提倡,若只是一味追求放鬆,待在家裡看看旅行紀錄片就夠了;出行前收集好要去景點,就近的安排在一起,節省路途上浪費的時間,也要量力而行,不可能一次旅遊就把所有地方都走遍,畢竟旅遊也是需要些許遺憾才有下一次旅行的開始。
旅行之意義並不是告訴別人「這裡我來過」,是一種改變,旅行會改變人的氣質,讓人的目光變得更加長遠,在旅途中,你會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習慣,你才能了解到,並不是每個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這樣,人的心胸才會變得更寬廣;這樣,我們才會以更好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生活。
—— 余光中
許多年前看到餘老先生的這段話,很受啟發。很多人糾結於剖析旅行存在的價值,好像要走過全世界才能讀懂人生。事實並非,旅行於我而言只是換個地方喘口氣,給自己個放空的藉口。而如今我會想要用文字記錄下來,更是怕忘記了那時候自在呼吸的樣子。
▏to be continu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