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峪關市文殊鎮河口村經營農家樂近20年,趙玉生見證了河口村發展鄉村旅遊的變遷。
「我最初用兩頂帳篷搭建的農家樂,如今變成了『興盛園』。」趙玉生說。
金秋時節,斜陽暖風,美麗、宜居、和諧的河口村,宛若一顆珍珠鑲嵌在雄關大地。
土坯房的華麗轉身
河口村旅遊,可以從趙玉生的兩頂帳篷說起。那時候,村民大多住著土坯房、種著薄田,收入甚微。一次偶然機會,趙玉生接觸到農家樂這個當時的新事物,便置辦兩頂帳篷搞起了農家樂。
如今,趙玉生的兩頂帳篷已變成面積達1200平方米的「興盛園」。在他的帶動下,全村家家戶戶搞起了鄉村旅遊。「吃農家飯、住農家院、做農家活、賞農家景」,在河口村搞得紅紅火火。
河口村發展旅遊的優勢顯而易見:地處嘉峪關動車南客站,距方特歡樂世界5公裡,距離關城景區10公裡,交通、生活便利。
河口村審時度勢,充分挖掘和利用區位優勢,結合資源稟賦、人文歷史,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壯大旅遊產業。20年間,已發展成融城市依託型、農業公園型、農業產業型、民俗風情型為一體的民俗一條街。
「這裡的拉條子、燙麵油餅子、髮菜煎餅、特色燒殼子等傳統麵食精緻可口,手抓羊肉、饢坑肉、舒坦雞、烤全羊、土雞燜卷子等美食回味無窮。」這是遊客到河口村旅遊後的親身感受。
河口村的紅色博物館。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徐俊勇 攝提升改造讓村容更美
河口村原黨支部書記胡興明說,河口村按照方案提升改造鄉村旅遊一條街入口位置,並以雙泉故事及芮寧將軍徵戰歷史為背景修建雙泉廣場,改進民俗一條街照明、衛生系統,統一規劃沿途經營戶門頭牌匾,突出「鄉氣」「土氣」,並對內部進行提檔升級。
發展旅遊,使農村變成旅遊新村、民房變成旅遊景點、農區變成旅遊景區。截至目前,全村建成農家樂及農家旅館44家,建有雙泉農家山莊、香巴拉、亞龍灣等旅遊龍頭項目13個。
特色旅遊引領鄉村振興
2017年以來,河口村在優化村裡旅遊產業布局上下功夫,發展以農耕文化為魂、生態農業為韻的特色鄉村旅遊,一批全新的旅遊業態脫穎而出。
河口村紅色博物館內設紅色記憶、鄉村記憶、民俗生活、農耕文化等展廳,包括發報機、織布機、農耕器具等展品上萬件。「這裡不僅能回顧歷史、重溫鄉愁,還能回憶童年。」一名外地遊客說。
河口村加大「鄉村+研學」「鄉村+康養」「鄉村+休閒」「鄉村+商貿」等新業態培育,全面提升鄉村旅遊發展質量和水平。
「天然居」農家樂負責人張小軍帶領村民進行風雨雕、駝絨畫、繡花飾品等文創產品研發,贏得遊客青睞。「遊客除了品嘗美味外,還買走工藝品,帶動二次消費。」張小軍說。
另外,河口村利用周末閒暇時間,發展「周末經濟」「節會經濟」,已成功舉辦梨花節、沙棗花節、燒烤音樂節等節會,開創鄉村旅遊發展新局面。
2019年,河口村接待遊客30萬人次,旅遊及相關總產值5648萬元。近年來,河口村先後榮獲「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全國生態宜居示範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省級文明村」……其發展歷程,走出了一條「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的樣板之路。(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徐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