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愛你。」羞澀而簡單的話語,像是一聲魔音可以看見那個長長的甬道,看見生與死,愛與分離的過程,對此你會聯想到什麼?
在書籍《我們的人生大事》的封面,抽象的線條畫作,頗有畢卡索抽象畫的感知,但書面簡單的線條,勾勒出一個閉目的人臉。
幾個斜立的字母,組成了英文:sight,我們都需要看見,這樣的話語,看似廣博而不具象,蘊含著太多我們所要描述的情愫,正如書的封面所記錄的:
「對於母愛,渴望和恐懼,一個是原罪,一個是宿命。」
這句話裡涵蓋著這本書《我們的人生大事》最為核心的內容,這是英國作家傑西.格林格拉斯著, 她首部短篇小說集斬獲薩默塞特.毛姆獎和埃奇希爾短篇小說獎,2018年,完成首部長篇小說《我們的人生大事》。
書名帶著一種精煉的終結,卻也默默潛藏著那些我們作為人而共同的情感慰藉,書中所描繪的生與死的感知,對於孩子對於自我的探索。
細膩的筆觸觸碰著人柔軟的內心,哲思的探索一步步接近人內心的核,宛如透過時空,走入你的內心,帶給你這樣的畫卷:
一、我不願接受死亡,卻直面死亡的失去與冰冷
當死亡來臨,作者以無數細碎的話語表達著或是冰冷的內心,或是無所觸摸的感知,然而這無所觸摸的描摹間,恰恰袒露了那份對於死亡的無比直面,沒有默默溫情的最終毫無遺憾,有的是在細膩的內心下,無可奈何,卻又微微抗拒的內心。
「我夢見她並沒有死,只是去了別的地方沒有告訴我而已;後來她又回來了,想要強行擠進她離開時留下的空洞裡,可她再也擠不回去了。」
在描摹和母親最終相處的時間裡,作者用極為冷靜克制的話語來描摹著那段極為時光,像走入一個時光通道,然後只以客觀話語來觀察這樣的一段具體的事件,抽離出的情感,在對自己的總結中:
「我當時還以為悲痛該是另一種模樣——更深沉重,也更膚淺,也許像豐碑,也許像山巒,簡單明了,收放自如。我唯獨沒想到的是,傷心原來是潛移默化額,是全方面滲透的,它能破壞所有事情的正常 進行。我原以為,失去親人會是一樁戲劇化的事,像一場歷練;而實際上,失去親人是空空如也,一切都還像以前一樣,可是一切都不再運作如常。」
這種還像以前一樣,可是一切都不再運作如常,宛如像一個分水嶺,生活與感知,人的內心會因為某些重要的事件,形成一種分水嶺,細細密密的,宛如水簾洞內那絲絲密密的水簾,透著密集的卻也隔膜了內心真實與現實生活的聯通。
現實生活的如常,該幹什麼就完成什麼事件,內心卻因此而發生巨大的震動,這種震動,和自己以為的如常,形成奇異的反差。
所謂冰冷,也因此成了一個抽象的語詞,所不同的不過是偶然回首,原來有一個意念裡,生活裡維繫的感知的人物不再存於物質世界。也許會如常地說一聲:「我媽媽死了。」隨即也不過是淡然地說,一切如常。
作者袒露給我們的恰恰是一種在感知與理性之間的一種極為克制卻又試圖去描摹出的無奈與不可觸摸,這種不可觸摸讓冰冷的內核變成了一種極為想要融化的尖冰,也因此,作者在故事裡描摹了她極為焦慮的一件事:是否要一個孩子?
二、孕育孩子的過程,我們親密至極,但實際上素未謀面
作者開頭對於懷孕的焦慮,以及與女兒的關係,看似在描繪親子間的關係,恰恰又是與內在自我的思考與探索地描繪,當孩童分離出身體,去從共生到分離,生理的分離並不代表心理層面的分離,這個過程,會在生活裡逐步的延伸,理解並看見。
看見那個需要被關懷的內在自我,作者在文中對於是否懷孕的焦慮,恰恰是一種對於不確定的外在的一種焦慮,然而這份不確定中,卻又帶著渴望,渴望一種從心底裡去觸碰自我的共生面對,孩童的孕育除了生理層面的孵化,更像是在不斷通過生長出來的一部分,逐漸達到心理的分離,成為一個完備的人。
生活裡,常常在媒體暴露中看到控制感十足的親子關係,或是親密無間,卻又令人無比的窒息,這種窒息,延續於親密關係,因此隨意翻翻網絡文章,比比皆是。
在這本小說中,除了對於生與死的哲學式的探索,更從一種細膩的文字中,將焦慮,不確定,無法言喻的控制感,試圖回歸內心的種種嘗試,折射的一清二楚。
也許你會想問,她究竟說了哪些?
作者從對孩童的分離感知,回溯到對母親的離去的感知,穿插與丈夫之間的相處面對,再從對母親的片段回溯中,去看見母親,外婆之間的關係,其中有穿插對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解。
最終作者與內在母親的和解,與內在孩子的和解,期待著真實世界孩童的降生,孩童出生的啼哭聲,讓他們明晰:我們不知道她為什麼哭,但是不管怎麼樣,我們會想辦法搞清楚的。
生活裡,我們對於親子,對於親密關係,對於生與死的迷惑或探索,都如同書籍開頭的幾個字的總匯:愛,生育,離別,死亡。簡單的幾個字涵蓋了很多女性生活中的整體脈絡,或許這是封面被誇張地被稱為「生育小說」的原因。
小說像一個融匯很多骨血的綜合體,將內在的情愫感知,人內心的困惑,觸碰用柔美細膩的筆觸一筆筆的勾勒出來,正如封面的抽象的人臉。
我們也許並不能一下子看見那個真實的自我,但是這個過程,恰恰是我們抽絲剝繭,逐步化繁為簡的去看見自我的過程,無論是愛與離別,無論是孕育與成長,都是一種面對與新生。
願我們在人生大事中,去看見真實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