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亞旅遊經濟高質量發展:承載力、共生與一體化
一、「大三亞」簡介
「大三亞」旅遊經濟圈地處世界級養生度假天堂黃金線北緯18°以南,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是全國唯一的熱帶濱海地區,是海南省旅遊資源最優質、最密集的區域。「大三亞」空間範圍包括三亞、陵水、保亭、樂東。「大三亞」土地總面積為6 967km2,佔海南省土地面積的19.71%,區域內各市縣地域相連、文化同源、民俗相近、人緣相親、往來頻繁,一體化發展具備良好的地理和人文基礎。
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春節期間有意願從三亞前往其他周邊市縣的遊客佔總遊客量的14%,「大三亞」旅遊經濟圈逐步形成聯動效應。但是,「大三亞」旅遊經濟圈存在以下問題:旅遊資源缺乏區域統籌;交通銜接不夠,基礎設施欠佳;產業發展雷同,缺少合理分工與協作等。因此,對集聚陰影區旅遊業的空間發展機制展開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大三亞」旅遊經濟圈演化歷程
2.1 三亞旅遊發展歷程
三亞於1984年建立縣級市,是廣東省海南行政區管轄的縣級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主要以農業為主。1987 年,國務院批准三亞升格為地級市。1988年,《三亞城市總體規劃綱要》編制完成,明確了三亞作為旅遊城市的發展定位,即「重點發展旅遊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熱帶海濱風景旅遊城市」。1984 年,三亞市旅遊公司組建,負責對全市的旅遊資源進行規劃、開發和管理。1986年,三亞市旅遊事業管理局成立,負責統籌全市的旅遊宣傳、規劃、管理和開發工作。1987年,三亞市旅遊事業管理局升格為旅遊局,屬於處級單位。三亞的旅遊服務設施大部分是1985年後才開始建設的,之前基本處於一種半自然未開發狀態。
1.以景區發展為主的起步階段(1988~1995年)
1988年,三亞初步確定了建設旅遊城市的目標,旅遊產業開始起步,大東海旅遊區、三亞灣(尤其是其中的海坡段)、鹿回頭風景區、天涯海角遊覽區等旅遊區陸續開始開發。1992年10月,亞龍灣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獲批,並開始建設。1993年3月,《亞龍灣國家旅遊度假區總體規劃》獲得評審通過;同年5月,三亞市政府成立了國有控股的亞龍灣開發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三亞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提出的城市定位為「國際熱帶海濱風景旅遊城市,海南南部中心城市」。受當時經濟過熱的影響,面對城市建設用地快速擴張的現實和壓力,南山、海棠灣等都被納入城市建設用地範圍。1994年,三亞熱帶海濱風景名勝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同年,三亞鳳凰國際機場正式通航。
2.以濱海度假為主的發展階段(1996~2008年)
1996 年,「中國度假休閒遊」開幕式在亞龍灣國家旅遊度假區舉行,三亞旅遊發展正式進入了度假旅遊發展的新階段,逐步形成了以亞龍灣、大東海旅遊區和三亞灣海坡地區為代表的海濱度假旅遊區的發展格局,尤其是一流度假酒店的集聚提升了三亞度假旅遊品牌。受「一省兩地」戰略的影響,三亞度假旅遊產業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期。2006年,三亞房地產業對地方財政收入的貢獻開始大幅度地超過旅遊業,建設用地主要集中於居住用地(47.8%),而旅遊用地(酒店度假用地)僅佔15.7%,以居住房產為主導的房地產業出現了「非常規」的發展。
3.以全域旅遊為主的階段(2009年至今)
2009 年,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離島免稅、航權開放、59國免籤、空域開放等優惠政策落地,三亞的國際認知度越來越高。天涯海角遊覽區、西島海洋文化旅遊區、亞龍灣熱帶天堂森林公園等傳統景區改造升級,不斷豐富旅遊供給。向東,三亞將海棠灣打造為高端度假目的地和新興產業發展高地;向西,崖州灣緊盯「一港三城」的發展定位,推動產學研聯動,向深海產業、熱帶高效農業縱深發力。2016年,國家旅遊局在海南召開全國旅遊工作會議,提出要把海南建設成全國首個全域旅遊示範省,三亞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積極推動旅遊業等傳統優勢產業從粗放發展向精益發展轉變,從要素驅動向技術驅動轉變、從低端競爭向高端升級轉變;對標國際標準,打造業態豐富、品牌集聚、特色鮮明、環境舒適的國際旅遊消費勝地,在中高端旅遊消費領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2018年,在自由貿易區和自由貿易港的政策背景下,三亞旅遊業發展又迎來了一個新的機遇。
2.2 集聚陰影區旅遊業發展歷程
1.陵水旅遊發展歷程
1984年,陵水成立縣級旅遊部門,開始對陵水旅遊的發展方向進行總體規劃,並富有遠見地指出旅遊業是陵水未來經濟發展的龍頭支柱產業。1983年,南灣猴島開始對外開放,成為相當長時間內陵水吸引遊客的重點景區。1988年,南灣猴島接待遊客10餘萬人次,但在1991年,全縣遊客接待量也不過15萬人次。1992年,陵水投資項目由主要為商貿性的居住房發展為旅遊服務性用房。2005年,陵水收回「三灣」(清水灣、香水灣、土福灣)6.78萬畝土地。2006年3月,總投資超過30億元的香水灣景區舉行奠基儀式。同年8月,陵水與雅居樂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籤訂成片開發清水灣的協議,欲把清水灣打造成國際一流的旅遊度假區。2011年,海南國際旅遊島先行試驗區在陵水設立,計劃將其打造成為以旅遊文化產業為龍頭、以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創新型國際濱海新城。2018年4月,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陵水迎來重大歷史機遇期,實行更高層次的改革開放。
2.保亭旅遊發展歷程
1987年,國務院批准設立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保亭旅遊業起步於20世紀90年代;2003年冬,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設立旅遊部門;2013年,呀諾達熱帶雨林文化旅遊區榮膺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5年,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榮膺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6年,七仙嶺溫泉國家森林公園榮獲國家4A級景區稱號。此外,保亭還擁有神玉文化園、茶溪谷等多處景點和七仙嶺上的酒店集群。2017年,保亭以優質資源和高品質的開發打造全域旅遊發展品牌,讓旅遊發展實現新的突破,接待遊客476.55萬人次,同比增長22.5%;旅遊收入10.76億元,同比增長45.62%。保亭依託雨林、溫泉、養生、南藥和民俗文化等豐富的旅遊資源,定位打造「雨林溫泉謐境,國際養生家園」的目標,主動融入「大三亞」旅遊經濟圈,堅持走「藍綠互融、山海並舉」的差異化、特色高端發展道路。
3.樂東旅遊發展歷程
樂東於2004年在縣商務局加掛旅遊局牌子,設立一個旅遊崗位,對全縣旅遊行業進行監督和協調管理。尖峰嶺林業局和國有保國農場也分別設立相關機構,具體負責所在景區的開發建設和管理工作。2008年,正式成立樂東黎族自治縣旅遊局。樂東毗鄰三亞,環境秀麗,兼具獨特的黎族人文風情,擁有「一江一山二嶺三灣」(包括昌化江,毛公山,尖峰嶺、佳西嶺,龍棲灣、龍沐灣、龍滕灣)自然旅遊資源。雖然發展全域旅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樂東旅遊業發展整體較為滯後,大部分旅遊資源仍處於早期開發階段,產業發展亟待升級提速。
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已於2008年通過了3A級景區評定,現有桃花園酒店、避暑山莊、天池山莊及海南雨林谷國際養生度假村等多家酒店。毛公山也建起了可供150多人同時用餐的知青樓賓館。2017年,海南省提出創建全域旅遊示範省,樂東積極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掛牌成立樂東黎族自治縣旅遊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設立尖峰嶺和毛公山兩大景區巡迴法庭,縣電商服務運營中心也投入運營。2019年,三亞市人民政府與樂東黎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海南鐵路有限公司在三亞籤訂《利用海南西環高鐵和貨線三亞至樂東(嶺頭)段開行公交化旅遊化列車改造工程項目出資建設協議》。特色產業小鎮建設旅遊化改造提速。萬衝抱班、志仲首村旅遊示範村、白沙河谷本土文化園和毛公山旅遊景點升級改造。鄉村旅遊景點、休閒農莊及精品農家樂得到發展,旅遊接待能力不斷增強。樂東緊緊圍繞「山海互動」發展戰略,積極融入「大三亞」旅遊經濟圈。
三、「大三亞」旅遊高質量發展對策
旅遊人口承載力是指在某一旅遊地環境的現存狀態和結構組合不發生明顯有害變化的前提下,在一定時期內旅遊地承受的旅遊活動強度(包括資源空間強度、生態環境強度和經濟發展強度)。包括了資源承載力、生態環境承載力、經濟發展承載力。
大三亞」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在區域承載力評估的基礎上,構建區域共生關係,實現旅遊一體化發展。
3.1 構建共生關係
1)要轉變旅遊產業發展觀念,通過「旅遊+」「+旅遊」雙輪驅動,把旅遊產業打造成一個平臺型產業,以實現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打開旅遊產業邊界,與其他產業實現共生共贏共融。「旅遊+」要突破傳統旅遊業的各項要素,對傳統旅遊進行升級改造,以旅遊為引領,搭建平臺、促進共享、提升價值,將旅遊的功能滲透到各個產業領域。充分發揮「大三亞」旅遊業的拉動力、融合能力,以及催化、集成作用,為相關產業和領域發展提供旅遊平臺,插上「旅遊」翅膀,形成新業態,提升其發展水平和綜合價值。
2)要轉變政府職能,即從服務型政府的職能向平臺型政府職能轉變,政府職能要突出加強規劃引領、政策扶持、營商環境改善幾個方面的工作,維護平臺正常、高效運行。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發揮企業創新的主導作用,進一步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
3)要轉變城市發展觀念,專業旅遊城市三亞不僅要自己發展旅遊業,還要幫助其他3個市縣發展旅遊業,只有形成一個共生的系統,才能做大做強。處於集聚陰影地區的3個市縣也要重視旅遊業的發展,借勢發展。因此,針對「大三亞」旅遊經濟圈,相關部門應統籌考慮,綜合施策:一是要分工協作,首先發現自己的優勢,找到自己的定位,錯位發展;二是要有一個總指揮,發揮組織協調的作用,在統一指揮下協同增效;三是要有一個共同的行動綱領,有共同的目標。
「大三亞」旅遊經濟圈協調發展,要以市場為主導,以政府合作為補充,以地方利益為基礎,整合資源,建立旅遊客源共享平臺,打造互補型旅遊產品,通過實施突破競爭策略和協同合作策略,建設世界一流旅遊目的地。一是採取突破競爭策略。「集聚陰影」地區由於缺乏品牌、形象與特色,受到三亞的「形象屏蔽」。「集聚陰影」地區3個市縣必須採取突破戰略,找準定位,依靠獨特的資源優勢,以個性化、精品化、市場化的旅遊形象和旅遊產品,突破三亞的屏蔽區隔,亮出各自的旅遊名片。二是協同合作策略。集聚陰影地區應該積極參與「大三亞」旅遊經濟圈建設,錯位發展,形成協同效應,融入「大三亞」旅遊經濟圈,分享三亞旅遊帶來的溢出效應和輻射效應,促進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在區域內的有效流動。三亞為都市區中心城市,應強化旅遊服務職能,完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餐飲、娛樂、休閒等旅遊服務產業,打造「大三亞」旅遊綜合中心、產業中心。節點城市樂東、保亭、陵水應發揮組團功能,發展旅遊特色城市和農業特色城鎮。
3.2 實現旅遊一體化
旅遊一體化是破解「大三亞」旅遊空間集聚陰影的關鍵一招。一體化包括旅遊交通一體化、旅遊產品一體化、旅遊品牌一體化、旅遊公共服務一體化。
3.2.1 旅遊交通一體化
旅遊交通使遊客的空間位移得以實現,其本身也構成一種旅遊吸引物。因此,交通對旅遊業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其便利性、舒適性、安全性是遊客旅遊目的地選擇中的重要因素。目前影響「大三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瓶頸因素就是旅遊交通問題,因此,構建區域旅遊交通體系,對提升區域旅遊一體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1.構建「海陸空」三位一體的旅遊交通網
構建「海陸空」三位一體的旅遊交通網主要從道路的互聯互通方面加強旅遊交通建設。首先,在樂東、保亭、陵水建設二類通用機場,使其具備一類通用機場臨時備降、各類通航飛行業務功能;發展「大三亞」通用航空,積極推進低空空域開放。其次,打造區域旅遊公路的環線,構建沿海旅遊觀光廊道,開設連接三亞、陵水和樂東三地的近岸海上旅遊航線,並作為未來環海南島海上旅遊航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後,開設三亞至三沙海上旅遊航線,建設快速高效的智慧交通體系;以旅遊景區碼頭、漁港漁村、自然海島、人工島、人工漁礁、珊瑚礁為站點,開闢三亞、樂東、陵水之間的海上航線;強化路港互聯,加強機場、港口、動車站、高速公路連接線的互聯互通及一體化規劃建設,打破市縣之間、旅遊景區之間的交通瓶頸。
2.增強鳳凰國際機場的輻射功能
構建以鳳凰國際機場為中心,軌道交通和高快速道路有機銜接的立體式綜合交通換乘樞紐,加快建設國際綜合性航空樞紐。
3.建設國際性航運中心
加快鳳凰島國際郵輪母港建設,實現「大三亞」對外海上交通的互通互聯。增強三亞港集聚和輻射能力,形成以三亞港為中心,與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緊密協作的國際航運樞紐港群。
4.濱海—腹地旅遊交通一體化
加快推進旅遊公路建設,建成以三亞至保亭、陵水、樂東的風景旅遊公路。加快三亞、陵水、樂東濱海地區向保亭山區腹地的旅遊通道建設,促進山海聯動發展,建立「三亞—海棠灣—保亭—五指山」高等級公路在內的山海快速交通系統,形成山區腹地對濱海旅遊服務功能的重要補充。依託濱海旅遊公路、環島高速鐵路、特色旅遊軌道交通系統與五網(路網、水網、電網、天然氣網、光網)對接,強化橫向濱海旅遊服務城鎮及旅遊景區間旅遊交通便捷、高效、一體化聯繫。
3.2.2 旅遊產品一體化
高起點、高標準、組團式開發旅遊片區,重點發展「大三亞」濱海休閒度假遊、「大三亞」黎苗文化風情遊、「大三亞」山地雨林溫泉遊。
充分發揮「大三亞」的區位和資源優勢,錯位發展、高水平差異化發展旅遊業。依託海棠灣、亞龍灣、崖州灣、清水灣、香水灣、龍沐灣、龍棲灣、鶯歌海等海灣,優先發展濱海度假旅遊產品。重點發展海洋旅遊產品,發展以熱帶海島生態為特色的度假、休閒、運動、體驗等旅遊項目,利用熱帶海洋優勢發展郵輪、遊艇、帆船、帆板等旅遊項目,以及房車旅遊等旅遊新業態。建設高級醫療、康復、救助設施,積極開發保健、藥膳和中醫調理等休閒保健項目,加快發展外科手術、治病療傷和臨老關懷等疾病治療服務業,將三亞建設成瓊南地區的醫療康復中心。
在陵水、保亭、樂東等積極發展休閒農業、生態旅遊與民俗文化旅遊。挖掘特色鄉村旅遊潛力,開發海洋牧場科技生態觀光、熱帶農藝風情觀光旅遊,創新體驗和鄉村旅遊新業態。依託山區森林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熱帶森林生態旅遊產品,發展野外培訓、拓展、科普和研學旅遊。逐步把黎苗文化融入鄉村建設,並與雨林、溫泉的相關產品相融合,建成多個具有民族風情和熱帶特色的產業特色小鎮。
3.2.3 旅遊品牌一體化
建立「大三亞」旅遊品牌一體化體系,統一設計「大三亞」區域城市符號等視覺識別系統,在遊客認知上實現區域一體化。以「優化服務,多區聯動」為主線,堅持「大三亞」一體化協同發展理念,充分發揮「三亞」品牌效應。依託產業發展將「大三亞」打造為四市縣共享品牌,使三亞品牌價值外延擴大,品牌輻射能力增強。
1.構建區域統一旅遊品牌
根據「大三亞」不同旅遊產品類型,深化旅遊資源整合,著力打造具有「大三亞」特色的旅遊品牌。以三亞為中心,基於樂東-三亞崖州區組團的「大三亞」西海岸,基於陵水-三亞海棠灣組團的「大三亞」東海岸,基於三亞灣組團的「大三亞」南海岸,基於保亭-陵水的「大三亞」溫泉和基於樂東的「大三亞」雨林,進一步提升三亞旅遊品質和高端市場份額。同時,各市縣保持自身品牌,三亞主打「浪漫天涯」品牌,陵水主打「珍珠海岸」品牌,保亭主打「奇境保亭」品牌,樂東主打「樂山樂水」品牌。
2.捆綁式營銷,促進市場營銷融合
建立統一標誌、統一形象、統一口號的營銷體系,創新營銷模式,開展捆綁式營銷和聯合宣傳,實現整體聯動,穩定原有客源市場,拓展新的客源市場。通過整合資源,聯合海內外市場進行宣傳推廣,包括創建「大三亞」區域統一視覺識別系統、建立統一的門戶網站、共同推出手機App及微信平臺,藉助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推廣等。
3.2.4 旅遊公共服務一體化
加快旅遊服務中心、旅遊集散中心、旅遊廁所、標識標牌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旅遊市場監管合作和旅遊信息互換,建立行業監管通報機制和旅遊應急聯動機制。協調處理重大旅遊事件和旅遊投訴,共同維護遊客和旅遊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1.硬體設施一體化
建設「一主四副多節點」的旅遊服務中心體系。「一主」,即在原有三亞市民遊客服務中心的基礎上建設「大三亞」市民遊客服務中心,增強多元化功能,增加多區域推廣。「四副」,即在陵水、保亭、樂東推廣打造集服務、交通、定製、諮詢於一體的市民遊客服務副中心,輻射周邊小鎮、營地各節點系統,為遊客提供各項交通換乘、諮詢、車輛租賃、購物、物資補給等服務。「多節點」,即以「大三亞」道路體系和主要旅遊資源為依託構建的旅遊服務中心,作為線性道路上的主要服務節點,在傳承本土文化、解決當地居民就業的同時,也具備車輛租賃與維護、物資補給、票務管理、車輛轉乘等服務。
2.軟體服務一體化
協同各方力量,將鐵路、公路、民航、水運等交通,以及與此相銜接的城市內部交通信息進行全面整合,建立完善的「大三亞」交通信息服務體系,進一步拓展旅遊公共服務信息領域,目標是建成資源共享、信息兼容、具有強大檢索和連結能力的遊客諮詢服務系統。打造「智慧『大三亞』」精品旅遊信息化工程。新建「大三亞」旅遊營銷推廣網和「大三亞」移動旅遊信息網,為「大三亞」自駕車遊客提供信息諮詢、租賃、安全支持等在線服務。建立統一的旅遊管理信息共享和大數據決策分析系統,共同保障遊客合法權益,構建誠信規範、優質安全的「大三亞」旅遊目的地形象。
3.3 提升承載力
3.3.1 提升資源存量利用效率
集約高效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單位面積經濟效益。嚴格控制人均建設用地指標,精細規劃城鄉建設。以用水總量和效率為導向,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強化用水定額標準實施,優化用水結構。
3.3.2 提高資源的增量
提高已開發建設用地增量,優化土地資源空間開發格局。對未利用地進行土地整理,提高適宜建設用地規模。建立用地的適宜性評價,保障未來耕地安全。對現有水庫擴容,提升水庫的蓄水規模。興建水庫、自來水廠等設施,增強豐水年、枯水年和平水年的供水調劑能力。
3.3.3 提高生態環境剩餘容量,加快經濟高質量發展
增強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加大產業的科技創新元素。選擇發展與周邊市縣「大同質小差異」的產業。建立生態橫向補償基金。完善道網、水網等基礎設施建設。
3.3.4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
持續推進人口城鎮化和人口適度集聚,以人口城鎮化促進人口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實行差別化人口調節政策,對人居環境不適宜人類生活和居住的地區(如陵水生態紅線保護區內的鄉鎮),實施限制人口遷入政策,有序推進生態移民。通過加強人口動態數據收集分析,建立人口短期變動監測預警報告制度,提升政府對人口承載力的管控能力。
3.3.5 採用現代技術提升人口承載力彈性
實施數位化城市管理,將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通信技術等運用於城市管理工作中,再造城市管理流程。打造智慧農業,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到農業中,從而實現智能灌溉,以及農業的自動化。對酒店、景區等旅遊企業實施低碳化改造,全縣旅遊產業整體通過ISO 14000環境管理系列標準的認證,建設環境友好型旅遊目的地。更新生態環境汙染治理技術,實施產業環境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運用催化技術、膜技術和微波技術等綠色物理、化學技術治理環境汙染,可以提高環境治理水平,改善環境質量,為公眾的生活提供優質的環境。
3.3.6 拓展旅遊人口承載空間
開發和拓展新旅遊片區,提升「大三亞」區域旅遊人口承載能力。通過合理分配遊憩用地、旅遊服務設施用地、旅遊接待用地和旅遊管理用地,使旅遊區空間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大力促進A級景區改造提升及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統一整合全域旅遊資源,豐富全季旅遊產品,滿足遊客旅遊期間的遊覽路線需求,提高遊客旅遊品質。加強旅遊設施建設,推進服務要素全域化:一是完善旅遊交通網絡;二是繼續提升住宿水平;三是培育旅遊購物中心。
3.3.7 開展實時監測、管控遊客數量
加大旅遊人口承載力的監管力度,控制好旅遊人口承載力,啟動「智慧旅遊」大數據項目,加快建設旅遊大數據中心。加強旅遊流的引流、分流、節流管理。繼續積極融入「大三亞」旅遊經濟圈,吸引更多的旅遊流。設計旅遊線路優化方案,引導遊客分線路遊覽。根據景區景點分布,依託交通路網框架,設計經典旅遊線路,串聯大多數景區。發揮「預約」制度和「卡口」效應,利用節流應對局部、瞬時超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