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國際六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處在「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既是全球世界級城市群發展的經驗,也是實現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近年來,江蘇、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在加強省級統籌、協同創新、互聯互通、聯防聯控、改善區域環境質量、市場和公共服務融合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由於受到行政區劃壁壘、體制機制差異等因素限制,三省一市從根本上看仍停留在協調合作階段,離真正一體化發展目標還有較大的距離,可謂任重道遠。因此,長三角亟須尋找一個突破口來打破目前的困境,而發展全域旅遊則為打破困境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遇。
全域旅遊與長三角一體化互促共進
按照國際經驗,人均GDP6000美元以上是一個地區進入「旅遊時代」的普遍標準。蘇浙滬包括安徽,目前人均GDP都遠超6000美元,長三角旅遊業發展空間可謂十分廣闊。
長三角地處我國東部,濱江臨海,四季氣候分明,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豐富且類型非常齊全,自然風景、人文景觀多樣。長三角地區不僅是我國旅遊資源強度效應區,也是國內重要的旅遊目的地和客源地。區域內交通基礎設施完備,機場23個,鐵路和高速公路裡程均超過10000公裡,已形成網絡化、高速化和立體化的交通格局。以上海為中心的「3小時經濟圈」空間範圍覆蓋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市的大部分地級市。
長三角區域經濟發達,交流頻繁,旅遊通道便捷,三省一市旅遊資源特色鮮明,互補性強,已初步實現區域旅遊資源有機整合,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旅遊產品系列,同時配套服務設施不斷完善,旅遊經濟總量多年保持快速增長。
全域旅遊有利於長三角旅遊資源開發、旅遊產品開發一體化,有利於旅遊交通、配套設施建設一體化,也有利於推動區域旅遊政策、公共服務、旅遊信息和人才隊伍建設等一體化,實現資源共建共享,提升旅遊品質。以全域旅遊化為導向整合資源,更好地發揮旅遊業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導向型」作用,在注重自然旅遊資源保護的同時,加強受損山水林田湖草等修復以及景區景點環境綜合整治,構建生態網絡系統,推動區域環境大保護。
通過推進「旅遊+」,強化與農業、工業、商業、體育、科技、文化、教育和衛生等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培育旅遊新業態、新產品,構建特色突出、錯位發展、分工協作、互補互促、布局優化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利用全域旅遊融合區域水利、農業、林業、交通、環保、國土、規劃、文化等行業資源優勢,促進多部門統籌協調、區域聯動,建立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協調機制,並加強重點區域,尤其是省(市)際邊界地帶的聯防聯控。
南京應當如何作為?
南京作為江蘇省省會、長三角區域副中心城市之一,理應勇於擔當,發揮南京特長,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戰略實施中展現更大作為。南京擁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良的生態環境,具有發展全域旅遊的良好基礎和廣闊前景,因此以全域旅遊為抓手,可以推動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發展,更好引領長江經濟帶建設,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南京應當把握好此次重大機遇:
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充分發揮南京旅遊產業優勢,通過對旅遊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系統化優化提升,強化區域戰略協同,加強與相鄰城市規劃「一張圖」對接,增強全局性、戰略性、協同性,把旅遊業作為南京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帶動和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強化旅遊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突出主城以紫金山—玄武湖生態示範區、明城牆—秦淮河歷史文化區為重點,構建山水人文畫廊,打造精品旅遊空間;市域圍繞長江經濟帶、寧杭生態經濟帶、寧宣黃成長帶、石臼湖自然保護區和金牛湖風景區等,加強對自然生態、歷史文化、田園風光、傳統村落等資源保護,開發特色旅遊,堅持綠色發展,並注重產業鏈分工合作、互接互補,促進區域生態保護合作與經濟共同繁榮,努力實現更高層次、更寬領域的合作共贏。
加強區域空鐵公聯動、立體換乘,實現南京與周邊城市不同交通形式的無縫對接,提高城市間旅遊通達能力;設立長三角城際軌道快線,構建與上海、杭州、合肥等省會城市一小時高鐵交通圈;打通周邊省(市)際公路「斷頭路」「瓶頸路」,增強路網可達性;打造一批如省道S337、寧高新通道、江北大泉湖路等特色旅遊公路,有機串聯起文化旅遊景點和特色村落;加快推進公交一卡通互聯互通,實現一卡走遍長三角,形成區域公交一體化的發展格局。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文化底蘊深厚,六朝文化、明文化和民國文化等成為南京文化的代表,而長三角地域文化包含海派文化、吳越文化、淮揚文化和徽文化等,兩者具有文化相近、人緣相親等特徵,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了很好的認同基礎。因此,南京應加強區域文化合作,把文化資源轉變為文化資本,推進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拓展文化在旅遊業中的作用,促進長三角結成緊密共同體,實現區域文化經濟聯動,擴大文化品牌效應,提升地區競爭力和影響力。
南京擁有一大批特色旅遊品牌,如秦淮燈會、國際慢城、南京梅花節等,但國際影響力有限,因此,長三角可以整合區域城市旅遊資源,集聚優勢、聯動發力,形成富有特色、知名度高的精品旅遊系列產品。如以南京明孝陵、安徽黃山、京杭大運河為代表的世界文化遺產系列,以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為代表的教育研學系列,以南京華僑城歡樂谷、上海迪士尼樂園、蕪湖方特歡樂世界為代表的主題樂園系列等。通過長三角旅遊一體化,共同打造國際重要旅遊目的地。
抓住我國即將進入5G時代、江蘇建設物聯網、南京創建未來網絡國家實驗室等重要機遇,構建「大平臺、大數據、大系統」:與長三角其他城市共同建設相互連結、數據共享的旅遊電子商務大平臺,物理分散、資源共享的旅遊信息資源大數據,區域聯動、縱橫協管的協同治理大系統,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智慧管理,線上、線下聯動,深入推進長三角區域旅遊合作向多領域、全方位、高層次發展,進而促進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的數據融合應用,助推數據和信息一體化發展。
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借鑑國內外先進經驗,制定覆蓋長三角旅遊行業各個細節的規章制度。如確定統一的服務收費項目和標準,建立統一的聯動開發協調機制、綜合執法監督機制、旅遊投訴統一受理機制、旅遊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旅遊安全事故責任追究機制、區域間旅遊人才流動機制、利益分配及補償機制,制定長三角旅遊行業服務規範等。通過不重不漏的一體化政策體系,規範旅遊市場秩序,維護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的合法權益,營造長三角旅遊開發有序、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
(作者為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規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