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在多少人心中蕩起了一波波漣漪。「生活不止眼見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又唱出了多少人心靈深處的吶喊。
向外張望讓我們變得多元、豐富,每個人都需要在一個更廣闊的世界裡去開闊眼界,提升自己。
今天,我們來聽聽台州兩位普通市民,關於夢想和遠方的故事。他們或和朋友騎行,或帶著家人自駕遊,用自己的方式,快樂地去追逐遠方和夢想。
臨海小夥騎行大半個中國
和世界對話,出書,拍紀錄片……
10多年前,一位小學生因為愛好寫作從而立下了覽遍大好河山的夢想。10多年後,已經是一名大學生的他,依然堅守著自己兒時的夢想。騎上單車,行程已上萬公裡,並根據自己的旅途感悟寫下了《永恆的異鄉人》一書並出版,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
他還拿起攝像器材,耗時3個多月,採用紀錄片的形式,去對話西北行將消逝的塞上邊城。他說,要騎得更遠,看更多的風景。
初二那年愛上騎行
他叫傅鼎,1992年出生的小夥子。臨海人,目前在日本留學。
還是在10歲的時候,因為痴迷看《奧特曼》,傅鼎被父親勒令關掉電視,硬塞了一本《中華上下五千年》。「密密麻麻全是文字,沒有照片也沒有插圖」,兩個月的抗爭無效後,傅鼎不情不願地看了兩頁。沒想到的是,後來,他不看《奧特曼》了,開始對歷史書愛不釋手。
在愛看書的父親引導下,慢慢地,傅鼎又愛上了地理書籍。
「我在少年時就看過徐霞客的遊記,看過吳越爭霸的故事,也看過三國演義……」這些書籍,引導著傅鼎立下了讀千卷書、行萬裡路的夢想。
愛上騎行,也許就在初二那年。
傅鼎說,初二以前的自己,話不多,有些宅。那天突發奇想,跟發小相約一起徵服括蒼山。交通工具是兩輛破自行車。盛夏30多攝氏度的高溫下,兩個少年光著膀子騎騎、停停、推推,早上8點從家出發,下午4點多終於摸到了山頂的曙光碑。
「中間,我幾度打算放棄,但還是堅持下來。那一刻,眼淚與汗水齊飛。」傅鼎說,站在括蒼山頂的曙光碑下,向著匍匐腳下的綿綿群山高喊。那一刻,自己心底,一顆種子悄悄萌芽——騎上單車,出發吧!
那之後,或獨行,或邀上三五好友,探訪桃渚古堡,憑水臨風;深入尤溪峽谷,聆聽鳥鳴;騎行羊巖山嶺,鑿冰而上。
大自然的秀美風光,徵服的快樂,讓少年那顆不安分的心,渴望走得更遠:騎行天下!
騎行路上堅持每天寫日記
傅鼎說,學業緊張的高中,自己經常夢中幻想著這樣的場景:騎上單車,向著未知的遠方,追尋屬於自己的天地,尋求一種寧靜。去一座座熟悉然而又很陌生的城市,尋訪一座座山脈、一條條河流,在那些優美、如畫的線條中行走,或在某個角落等待探索。
2011年6月,高中畢業的傅鼎,說服了擔心不已的父母,和三位同學結伴,騎著單車從台州出發,經紹興、江蘇等地,最終到達目的地南京。
這是傅鼎第一次長途騎行。這一路,經歷過風雨,忍受過飢餓勞累。用傅鼎自己的話來說:梅雨驕陽,漫道歧途,山巒溝壑,我們一同走過。那些角落中的風景,那一次次的奇遇,現在想來仍然觸動內心。
騎行路上,不管多累,傅鼎總是堅持每天寫日記,「回到家中應付完填志願的事情後,在炎熱的7月,不分晝夜地整理旅行隨筆,足足寫了100張稿紙。」
那一次的畢業旅行,傅鼎說自己改變了很多,「更堅強也更從容,一輛單車,一個背包,一副墨鏡,一張地圖,一本書,就可以上路了。」
用騎行去解讀認識這個世界
「天黑了,我一個人在沙漠中。『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裡絕人煙』。此時天氣溫涼,我看到前方有個水塘,旁邊土地平整,就在這裡紮營吧。我脫光衣服跳到水塘裡,發現水裡都是鹽鹼,連香皂都不用擦了。今天已經喝了8升水(花生奶,果汁,鹽水等),沙漠裡水分蒸發得真厲害。因為腹痛還沒好,我幾乎沒有吃飯,用一些葡萄乾和牛肉粒補充能量。」
這不是電影中的場景,摘自傅鼎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時的旅行日記。
讀大學期間,傅鼎走得更遠。大漠的風沙、關山的明月都一一收錄在他的眼裡,記錄在他的筆記中。2014年,傅鼎根據自己的旅途感悟,寫下了《永恆的異鄉人》一書並出版,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
而在2015年下半年,傅鼎開始拿起攝像器材,耗時3個多月,採用紀錄片的形式,去對話西北行將消逝的塞上邊城。
如今回首再看,他笑說,還有些稚嫩。但是,對於西北邊塞的那些城、那些人、那些事,那些關於家園、修復、何去何從的思考,卻從不稚嫩。
雲南、青海、新疆……傅鼎已經用車輪丈量了大半個中國,國外也走了不少地方。他希望自己能到更多的地方,看更多的風景。
傅鼎說,對於這個世界、生活、甚至自己,用騎行的方式不斷去解讀、去認識、去尋找,便是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