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會幹部減分,學生會幹部直接pass……」近日,一家TOP5的媒體公司在招聘實習生時拒絕學生會幹部的新聞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近些年,有關學生會的負面報導層出不窮,從之前的中山大學學生會任免幹部出現「正部長級」、「副部長級」等標示。到近期浙江大學的學生幹部「耍官威」:「副黨委書記都不敢這麼和我說話」讓社會對學生會的看法貶大於褒。學生會幹部的身份也不再是學生們找工作的「敲門磚」,而是成為了「不學無術」「官僚作風」「眼高手低」「阿諛奉承」的代名詞。那麼,學生們在大學究竟該不該進入學生會呢?
大學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地方,十數載的寒窗苦讀,就為了將來能夠考入到更好的大學,從而開始自己新的學習生涯。與高中時的壓抑不同,大學會更開放、自由、個性、和成長。
進入大學後,我們首先接觸到的就是學長學姐,他們大多是學生會的成員,或是幹事,或是幹部,而這些大一新生們,則是他們將要吸納的重要成員。也許在一年後,你們也會像學長學姐一樣,成為幹事或者幹部,也會像大一新生進行宣傳,吸納他們計入學生會。
曾經的學生會幹部炙手可熱,很多學生參加學生會的目標就是有朝一日能夠成為趕住甚至學生會主席,因為,他們覺得,學生會是一個能夠鍛鍊人的地方,可以提前和社會接觸,學到很多東西,從而為自己畢業求職的時候加分。
但是,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之前的很多模式也發生了改變。用人單位不再重視學生們的領導好組織能力了。他們更需要的是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進入學生會或者具體說學生會的幹部,他們也許組織能力很強,但是,對於公司來講,更多的是需要運用他們創新的大腦來為公司盈利,而現如今很多有關學生會的負面新聞更是使學生會幹部這一稱號成為了其就業、競聘路上的絆腳石。直接被面試官pass掉。
這種新聞一出,引起了很多學生的恐慌,難道我們追求上進、努力奮鬥錯了嗎?其實大家並不需要擔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同理,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碩鼠。因為大學生一直是整個社會都非常關注的群體,他們也代表著祖國的未來,一點風吹草動都會讓人風聲鶴唳,而一些鍵盤俠們的肆意放大,更是讓個例成為了普遍現象。
對於此種言論我們不必過於在意,對自己來講,有關大學生負面行為的報導,自身要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整體來說,進入學生會對自身的成長確實是有一定幫助的,這點我們不能否能,對於社會上這些一刀切的言論和行為,我們也要有自己準確的判斷:如果僅僅因為一個學生會幹部的頭銜就被冠上功利、浮躁的代名詞,那麼他們就是為歧視而歧視。其次,對於這種用人單位,我們無法改變人家的想法,但是我們可以做好自身,當自己足夠優秀的時候,直接pass學生會幹部群體,那是他們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