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西風韻染了山林裡的植物,凋落的黃葉雖然令人感到一絲悲涼,但也給秋天添彩增色。南宋詩人楊萬裡就喜歡秋天,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表達出老楊的曠達胸襟。
可是有時秋雨綿綿、寒風陣陣,又帶來幾點愁緒;流水汩汩、歲月匆匆,更觸摸著內心的憂傷。唐代一位詩人就曾觸景生情,表達自己的複雜情緒。下面介紹的是白居易秋日詠懷,這首五律開篇就比喻生動,尾聯更是妙語雙關。
秋思
唐代:白居易
夕照紅於燒,晴空碧勝藍。
獸形雲不一,弓勢月初三。
雁思來天北,砧愁滿水南。
蕭條秋氣味,未老已深諳。
這首詩作於唐代太和六年秋天,當時詩人已經60歲,還在擔任河南尹。這一年他的好友元稹去世,白居易為其撰寫了墓志銘,並將元家給的潤筆費,全部布施於洛陽香山寺。
元稹曾是樂天幾十年的老朋友,如今先於樂天而去,詩人悲痛交加,加上自己身體也逐漸衰弱,於是心情也非常惆悵。時值寒秋,他更加感慨秋意蕭瑟,於是詩人秋日詠懷,寫下了這首詩。
詩的大意是:夕陽西下,如火的晚霞絢爛奪目。萬裡晴空中碧藍如洗,澄淨明澈。雲的形狀變化萬千,就像一隻野獸在時而奔跑、時而蹲伏。而那初三的月牙,也猶如細細的彎弓。
鴻雁南飛,婦女們思念戍邊的親人,砧杵之聲更令人生愁。秋意如此蕭瑟,詩人卻覺得已經非常熟悉。
白居易非常善於寫景,不僅細膩生動,而且色彩鮮明。比如他的《暮江吟》中的名句,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作者寫的是秋日黃昏與夜晚的江天景色,在吟唱之中,寄寓了對美好景物的審美感情。一道殘陽,是一條粗重的斜線描出,江面兩半顏色不同,是兩條橫線畫出了它們的分界。
這首詩雖然沒有《暮江吟》那麼膾炙人口,但前兩句也是非常出色,夕照紅於燒,晴空碧勝藍。詩人採用比喻手法,充分地描繪了秋日晚霞的燦爛,也極寫出天空的潔淨。
三、四兩句也很精彩,詩人用「獸、弓」形容「雲、月」,不僅非常貼切生動,而且讓秋景顯得更加形象逼真。如此迷人的秋景,讓樂天暫時忘記了憂愁和煩惱,心情也少許舒暢。
可是頸聯又發生了轉折,也使詩人的心緒又有些不寧。「雁思、砧愁」,採用擬人手法,作者只是隨手拈來,卻盡顯其深厚的詩歌功底和文學才華。作者綜合運用視覺和聽覺感官,表達了秋思的意象,也讓遊子產生思鄉之情。
這思親之情仿佛來自北方的天空,那千愁萬緒也似乎溢滿了南方的水面。讀者甚至可以想像出,時近年關,那些遠方戍邊的將士也一定在望月懷遠,心中牽掛著故鄉和親人。
最後詩人用「秋氣味」,描寫遊子的懷鄉思歸之情,以及人生未老、卻前途蕭條的傷感之情。「蕭條」二字,也是妙語雙關,表達了對大自然以及人生的雙重慨嘆。
讀完全詩,讀者一定不自覺地又想起樂天的詩句,「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 珠月似弓。」兩相對比,詩人的心境完全不同,可見景語就是情語。
白居易的這首詩充分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無論是形容夕陽,還是描繪雲月,都十分形象,給人—種絢爛多姿、清新曠遠的感覺。
同時作者因為老友去世,心情沉痛,他看見雁飛、聽到砧聲,便觸景生情,既想念家鄉,也悲憫起戍邊的將士、和那些守望已久的閨婦。於是詩人感到,即使秋爽景明,依然滿溢蕭條肅殺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