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首個外賣行業綠色發展公約(綠色十條)發布,倡導外賣平臺引導消費者少用餐具,在用戶下單時設立筷子、紙巾等餐具勾選項,並將為少用筷子的顧客增長積分。3個月後,外賣平臺「環保選項」上線,即用戶可以根據自己需求選擇「無需餐具」或「0餐具」。如今近一年過去了,記者調查發現,這一「環保選項」執行起來有些尷尬:在外賣平臺點選「無餐具訂餐」下單後,收到的餐品中大多數仍配有一次性餐具,收取的包裝費也沒有減少。究其原因,外賣平臺雖然增設了「環保選項」,但並沒有對一次性筷子、塑膠袋和餐盒等分別明碼標價,導致一些商戶執行起來並不明確,而用戶也在無形之中為自己並不需要的餐具買單。
○尷尬的「環保選項」
要不要餐具收費都一樣
近日,市民仲凱通過某外賣平臺訂購了一份螺螄粉,因為是在家裡吃飯,他選擇了不需要餐具。但送來的外賣當中還是帶著一次性筷子和勺子。「現在家裡已經攢了幾十雙一次性筷子,如果選擇了無需餐具還送,餐具費或包裝費也沒有相應減少,那麼這個環保舉措也沒有什麼意義。」仲凱說。
仲凱所說的「環保舉措」,指的是去年外賣平臺餓了麼、美團外賣、百度外賣啟動的環保計劃,其中一項是在手機客戶端增加了「無需餐具」或「0餐具」的環保選項,並為支持環保的用戶提供積分或金幣獎勵,鼓勵用戶自備餐具,減少筷子、勺子、餐巾紙等一次性餐具。然而至今,用戶在選擇不需要餐具時,包裝費並不會因此而減少。另外,不少用戶反映有時即使勾選了「無需餐具」,店家還是會送來餐具。
導致外賣平臺增加「環保選項」的直接原因是重慶市綠色志願者聯合會去年9月起訴了百度、美團和餓了麼3家外賣平臺,要求其改變浪費資源、危害生態環境的經營模式。該志願者聯合會要求外賣平臺在其平臺提供的訂餐界面首頁顯著位置設置是否有償使用一次性餐具、是否使用塑膠袋選項,並對一次性筷子、塑膠袋等明碼標價、收取費用。
此後,3家外賣平臺均增設了環保選項,餓了麼的「環保選項」設置在下單界面的備註信息一欄,在「餐具份數/口味偏好」一欄後有個綠色的「馬上助力環保」標誌,消費者可以在其中選擇「無需餐具」選項後進行下單。選擇了「無需餐具」的用戶在訂單完成後可獲得3分環保積分,積到90分可以兌換3元外賣券;美團外賣的「環保選項」在用戶確認訂單時能看到,標註有「倡導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的綠色字體,消費者可以在其中勾選;百度外賣的「環保選項」在備註信息裡,默認為「無特殊要求」,如果不要餐具需要再勾選「0」。但記者在下單時發現,只有餓了麼平臺將包裝費註明為「餐盒」,美團和百度只註明為包裝費;3家平臺都沒有將餐具與包裝費關聯,無論選擇無需餐具還是多份餐具,包裝費仍按照訂餐數量收取。
○難平衡的用戶體驗
商家「寧可信其要」
包裝費到底包含了什麼?「包裝費裡面包含了餐盒和筷子、紙巾的費用,我們沒法給用戶扣除。」文化西路一家餐廳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因為餐具費包含了一次性筷子和餐盒,這個錢是由用戶買單的,所以除了習慣性配送餐具外,有些餐廳即使留意到客戶備註了「無需餐具」,但由於擔心被投訴,「寧可信其要,不信其不要」,還是會選擇配備餐具。「一份餐具費2元的外賣,包含1元的筷子紙巾錢和1元的餐盒錢。」之前他們有過客戶餐具不夠還要再送一次的經歷。「客戶的評價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一是擔心沒給客戶餐具被投訴,還要再跑一次送過去;二是怕忙中出錯,客戶沒筷子吃飯也很尷尬。」
5月8日,記者在餓了麼、美團、百度3家外賣平臺上隨機選擇了4家商戶點餐,並且都選擇了「無需餐具」或「0餐具」選項,但收到的餐品中只有一家是按照記者需求沒有提供餐具,其餘仍舊提供了一次性餐具包。在一家中式快餐店,即使選擇了「無需餐具」,仍需要扣除餐具費每份兩元。
外賣平臺雖然增設了「環保選項」,但並沒有對一次性筷子、塑膠袋和餐盒等分別明碼標價,導致一些商戶執行起來並不明確,而用戶也在無形之中為自己並不需要的餐具買單。一家連鎖餐飲負責人鄭先生說:「雖說不要餐具,可萬一客人退回,又要求放餐具,我們還得再送一趟,這就划不來了。」也有店家表示,在用餐尖峰時段,負責包裝的工作人員經常會忽略消費者的需求,習慣性地加上餐具,畢竟包裝費裡包含了各類餐具。對商戶來說,提供餐具以及將包裝完好的餐品送到消費者手中是保證消費者體驗的重要方式。
對於消費者來說,每個人對於環保的態度和認識也不盡相同,並非所有用戶都願望像仲凱一樣,以個人的「小麻煩」換取環境的一小步改善。市民顧女士就表示:「叫外賣本來就是圖個方便,不想出門也不想洗碗,如果還要自己準備、自己洗餐具,點外賣意義何在?」
一外賣平臺的工作人員透露,外賣平臺在設置「環保選項」時也需要平衡好用戶體驗等問題,因為對於外賣平臺而言,任何一個環節的設計都很可能會對用戶體驗造成一定影響,進而對平臺的流量造成影響。
○「環保選項」如何推動
政府出規範 平臺出誠意
不管選「無需餐具」還是「0餐具」,賣家都提供餐具;即使不要餐具,消費者也要支付包含在「餐具費」、「餐盒費」或「包裝費」等名目裡的這部分費用……外賣平臺的「環保選項」為何真正執行起來如此困難?業內人士認為,造成這種局面,一方面是外賣平臺環節設置的問題,沒有將各項餐具分別列出,另一方面也與外賣包裝標準缺失、消費者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
去年,國家郵政局等10部門印發了《關於協同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的指導意見》,其中對於外賣包裝有了明確的限制。這個實施方案要求電商平臺、外賣平臺和物流企業提供綠色消費的選擇,這也意味著外賣平臺將擔負起引導買家綠色消費的職責。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認為,外賣平臺設置環保選項是緩解外賣行業環保問題的開端,但外賣垃圾不只是一次性餐具,還有一次性餐盒及餐袋,解決這類問題還需較長時間。外賣平臺應在用戶端以及商戶端進行引導,增強用戶及商戶對外賣環保問題的重視程度,但就目前來看,平臺的引導功能仍有很大的優化空間。「外賣平臺設置環保選項不應只是作為一個宣揚環保的噱頭,應該放在醒目的位置,首先保證消費者能看到,其次平臺方應該在商戶端要求重視消費者的『無需餐具』需求,另外,平臺方也可以對配送員進行相應的培訓和引導,讓配送員在取餐時提示商戶根據用戶的具體需求配餐、包裝。」朱丹蓬表示。
業內人士認為,企業應拿出平臺管理、技術研發創新等解決方案。政府也需從頂層設計層面出發,制定和規範外賣包裝的標準和政策,加強監管,從源頭上治理外賣包裝垃圾。同時,運用政策加以引導,推廣綠色包裝與餐具的利用,並借鑑國際成熟模式對回收體系進行完善。比如在環保包裝的問題上,需要科學積累、專業資源以及產業各界力量融合、互補;在餐具應用的問題上,需要有代表性的商家站出來引導行業;在行業標準的制定過程中,需要在企業、政府、消費者三方之間達成平衡。比如建立外賣包裝循環使用機制、獎勵環保餐飲企業以加大其進行環保投入的動力、平臺消費數據為上遊產品研發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充分發揮外賣配送員的作用,為商戶提供環保建議、宣傳環保理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