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五千年文化長河中,姓氏文化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國現有並依然在使用的姓氏就有五千多個,從先秦開始已經有幾百個姓氏了,在商周時期甚至更久遠的年代,姓氏文化就已經出現。我國眾多的姓氏中,有以屬於為姓氏的,還有以序數為姓氏的。這也體現了國人姓氏文化的趣味性和多元性。從零到十都是姓氏,除了最普遍的數字姓氏「伍」,你還了解哪些姓氏?
數字姓氏小故事
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古今譚概》中收錄了這樣子一個笑話,說有一位囂張跋扈縣令夫人姓伍,有一天她和丈夫下屬官員的妻子聊天時,發現一個姓陸、一個姓戚,她當即非常不滿,你丈夫的官職比我丈夫低多了,你的姓氏居然比我大,於是她無理取鬧去跟丈夫說,我才姓伍,你的下屬官員妻子就有姓陸姓戚的,是不是還有姓八姓九!
這則笑話裡縣令夫人雖然蠻不講理,但是她說的沒錯,在我國,從零到十都是姓氏甚至還有百、千、萬、億、兆。不過其實作為姓氏的「一、二、三、四、五」跟數字本身是沒有太大關係的,絕大多數還是和傳統姓氏來源一樣,以國為氏、以祖先名字為氏等。
數字姓氏來源多
一姓。在甲骨文中商王朝的建立者湯被稱為天乙、大乙、高祖乙,於是他的後代就以名為氏稱為「乙氏」,後來又被稱為「一氏」;在南北朝時期孝文帝進行漢化改革的時候,鮮卑族「乙弗氏」改為「婁氏」,也有一部分族人改為「乙氏」或者「壹氏」,後來簡化為「一氏」。唐朝時期就有和尚一行,是著名的天文學家。
三姓。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罕見姓氏。三姓的第一個起源是源自子姓。春秋時期宋國大幅南宮長萬受君主戲弄侮辱於是吧宋閔公子捷殺了,立公子子遊為君。其他公司藉助曹國軍隊進行反擊殺了子遊,改立公子子御說為君,這就是宋桓公。宋桓公的第三子之三種的後代子孫,就以祖先名字為氏,稱為「三氏」或者「鍾氏」。三姓的另一個起源是源自地名,滿語的「依蘭哈喇」中,「依蘭」就是「三」,「哈喇」是「姓」。滿族的居住地叄牲,也叫做三姓,屬於以地名為氏。在女真族、蒙古族、赫哲族中也有叄牲氏、叄姓氏、叄布氏等,這些都被簡化為叄氏,簡筆字為三氏。
姓「第一」的人最容易奪冠
除了這些比較常見的數字姓氏,還有另一類姓氏就相對罕見了,那就是第一、第二、第三這種名次的姓氏。《百家姓》的最後一句——「第五言服,百家姓終」,這裡面的「第五」也是一個姓氏,現在在北京和臺灣地區還能找到第五姓的人。這麼奇特的複姓是怎麼來的呢?
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之後,為了消滅各地的殘餘勢力確保國家的穩定,就把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的國君和後裔共計十萬多人都遷徙到了關中,其中齊國田氏貴族被分為八部遷往西安一帶,為了方便管理要求他們改姓「第一」「第二」……「第八」。不過到了現在,這些姓氏有一部分都改成了「第」姓、「陸」姓等,只有極少數的人仍然保留複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