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姓氏,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從出生到死亡,它和名字一起便一直伴隨著我們。姓氏相較於名字,前者則顯得更重要一些,名字可以改,而姓氏則是萬萬不能隨便改的,否則就要被唾棄成不肖子孫了。
那姓氏的又是什麼來的呢?
姓的最初來源,最早是來自氏族的稱號,由女系變成男系。是基於「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原始圖騰崇拜是中華古姓的根源。我們都所孰知的上古時期的姓為:姬、姚、媯、姒、姜、嬴、姞、妘。
後來除了姓之外又出現了氏,氏是什麼呢?氏是用來表示一姓之中的分枝,例如后稷的後代都姓姬,周公被分封於周,周就是他的氏,他的兒子伯禽封於魯,魯就是他的氏。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氏又分別是孟孫、叔孫和季孫。
最開始的姓,被稱為正姓,氏則被稱為庶姓,正姓是永遠不能改的,而庶姓則可以隨意更改。改氏的原因非常的多,因為出自同一始祖的人太多了,分枝繁茂,需要有專名來表示,用專名的時間一久,共用一名的人就很多,所以到後面就要改氏。氏的用處,大概是更細分一個宗族中的血緣關係,並且用它來表示出來。
說到這裡,我們都會明白,庶姓比正姓來說,要更親近。而古時的通婚,則看正姓的異同,所以古時候的姓氏雖然分開,但是各有用處。春秋以前,男子稱氏,女子則稱姓,因為女系社會向男系社會的轉變,女子出嫁,要冠以夫君的氏。
貴族的姓氏,在古代是有史官記載的,而平民的姓氏,既沒有他人為之記載,自己又不能記載,所以到最後也不知道自己出自哪裡。後世的士大夫,因為朝代政體崩潰,譜碟丟失,而譜碟又存於官吏,自然大都也是不知道自己的姓氏出於哪裡了。
自秦漢以後,姓和氏則合為一體,也就是演變成了現在的姓氏。我們的姓氏以單姓、複姓居多,不過也存在三、四字姓等等,最長的姓氏有十個字(即「夥爾川扎木蘇他爾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