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義達
為傳承中華文化、助力姓氏申遺,中華姓氏申遺大會組委會、福建省開閩姓氏文化研究院、重慶百家姓文化交流協會、廈門市姓氏源流研究會和福建省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生態文明發展委員會將於2020年5月23日-25日在廈門舉辦「2020中華姓氏圖騰文化論壇暨中華姓氏家文化藝術展」。
《百家姓文化》特邀中國科學院姓氏文化專家、原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室主任、中華姓氏申遺大會總顧問、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義達先生,來談談中國姓氏文化遺產、圖騰與傳承。
一、中國人信仰和文化遺產
對初次見面的朋友總會說「您貴姓」。這應當是典型的中國人見面打招呼的習慣。而多數其他國家的人們互相之間打招呼往往是:「What’s your name? (你叫什麼名字?)」看來中國人更關心的是家族的「姓」,而其他國家的人更注重是個人的「名」。這也包括書寫姓名的習慣,東方人姓在前名在後,而西方人正好反過來。這是一種文化上的差異。世界上的民族成千上萬,加入聯合國的國家有近200個,單單中國人就佔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一,人們在交往習慣上的差異是十分的明顯。有人注意到沒有,為什麼這麼多中國人或者華人關心姓氏比關心名字還要強烈呢?其實,能延續幾千年不變的習慣和風俗,就是一種傳統文化。這種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姓氏,中國人重視姓氏,一定有其特殊的原因和歷史,它一定是一種全體中國人賴以自信和崇拜的信仰。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往事:2004年初夏的一天,我接到即將離任的歐盟駐華大使魏根深(Endymion Wilkinson)先生的電話,他想送我一本他的著作《中國歷史手冊》(英文版),他是研究中國歷史的資深學者,告訴我,他已經看了我剛剛出版的新書《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和人口分布》。大使認為中國人姓氏的內容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看懂了有助於了解中國,中國姓氏非常有意義。大使卸任後即將去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當教授,他想把這本書介紹給世界年輕人。這位前歐盟駐華大使也是一位中國通,他對中國人姓氏的歷史和在人群中分布與進化感興趣,更說明了中國人姓氏是一種能代表中華民族特點的文化。
每一種中國姓氏都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和故事,可以這麼認為,中國人姓氏是中華民族歷史的印章,已經深深地印在每一位中國人的心上。一個人一出生就有姓,生來就有,直到終身。而且,你的一生給世上留下了重要的功績、遺產和名望,將永存於世。《左傳》上有一段記錄(公元前715年):「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意思是當聖人一出生,他就會被授予以血統為根據的姓;當他被授予封地時,授予以他的封地為依據的氏。因此,當一個人被封為諸侯時,他和他的子孫便不只是具有姓了,而且是既有姓又有氏。這清楚地說明中國人的姓氏起源與國家、土地、家族榮辱、生存和繼承權有密切關係,本質上是封建和世襲的。這是一部歷史,姓氏是歷史傳承中的烙印,也是我們祖宗的榮耀,這應是中華民族各姓氏子孫為此引以自豪的,尤其對得姓之祖、獲氏之宗保持特別的尊敬和崇拜。姓氏歷史已經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們中國人經常說的「光宗耀祖」,其意思就是不要忘記自己家族的歷史,要為自己家族爭光彩添榮譽!中華民族各姓氏祖宗是我們世世代代的保護神,是中華民族的根啊!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包括傳說部分,大約發生在五千年前後,包括伏羲氏、炎黃和堯舜禹的傳說,傳說時期是沒有當時文字記錄的時期。而中國姓氏的有據可查的歷史(信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中期以前,而且有了文字在青銅器、甲骨文上銘刻留下商周王族和其他氏族的活動和姓氏的記錄,這才是真正的歷史。所以中國人有文字記載的姓氏歷史應有3300—3600年之久。這是值得我們全體中國人和全球華人引以自豪的姓氏信史。中國人姓氏歷史的傳說部分和有文字記錄的歷史部分形成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下面是18個姓氏的甲骨文的字形。
根據西方文獻(不列顛百科全書),最早人類的著作出現在3500年前,當時古埃及人為死後獲神靈恩赦,將符咒寫於草蓆上,置於棺內,稱為「死者之書」。但是,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三大古文明早已經消失了,他們的文字和民族也都不存在了,沒有能延續至今。而中國古文明的歷史,包括傳說部分和信史部分是有機銜接的,並一直不間斷地傳遞下來的,單單「二十六史」連續記錄的歷史就有2242年(公元前221年秦朝—2020年)。這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連續不斷」的世界紀錄!所以說:刻在牛肩骨上甲骨文家譜(大約3300年前),中華民族應是當今世界民族中擁有最早使用姓氏記錄的民族了。
通過對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發現,中國人對祖先的崇拜是根深蒂固的。古代中國人信奉多神,個個都是全能之神,所信奉的神往往與光明和黑暗,天地間的四方之神,與高山大河有關聯。既敬畏又崇拜,進而把他們化作人型、或人獸型偶像,用彩色的畫像或者雕像供奉在各地各種建築物中,各類廟宇、家廟之上。尤其進入西周春秋以後,西周分封制度和氏族宗法固定形成了中國人姓氏的獨特內容:首先對祖先要有敬畏之心和祭祀儀式,其次共同信念祖先的安寧和子孫後代的幸福有直接的關聯,他們的利益是相互依賴而不可分開的。這種信念引導他們漸漸地建立起一種和世界其他民族不相同的、獨特的家族體系(族系家譜、郡望堂號、族規家訓)和家國文化信仰體系。所以在許多西方和中國周邊的民族中,姓氏僅僅只有幾百年的歷史,而中國人在3600年前的金文和甲骨文中已經銘刻使用姓氏的記錄了。想要融入到華夏之中的外來民族與個人,他們必須認同華夏文化,首先用漢字表達其民族姓氏,進而選用華夏已有的相對應的漢姓。有時候外族的首領和酋長往往由華夏朝代的皇帝來賜封漢姓,如果獲得皇帝家族的姓,也稱國姓,那是無邊的高貴和榮耀。這種傳統潛在的力量是非常之大之強的,直到今天中國人打算表白自己時,還用幾千年來的老說法:「我們是老百姓」。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最基本的凝聚力。誰說中國人沒有信仰?這就是中國人最根本的文化遺產!
二、中國人姓氏圖騰和文化傳承
在原始人信仰中,認為本氏族人都源於某種特定的物種,大多數情況下,被認為與某種動植物具有親緣關係,於是,圖騰信仰便與祖先崇拜發生了關係,在許多圖騰神話中,認為自己的祖先就來源於某種動物或植物,或是與某種動物或植物發生過親緣關係,於是某種動、植物便成了這個民族最古老的祖先化身。
中國人姓氏的圖騰,它傳承著中國人文明的信息,是人類文明的重要內容之一。根據歷代學者們的研究和推測,認為原始社會中的部族大多以某種自然物和想像,主要是太陽月亮、星座氣象、神仙鬼怪、山川地形、植被動物作為氏族部落的徽記,是區別不同人類族群的標誌,在與之共處的過程中,原始人就把它們當作了保護神。認為他與自己有某種特殊的關係,相信它能保護本氏族族群,並將其作為本氏族的崇拜對象,敬畏為氏族的根源靈魂,甚至看作是本民族的祖先,這就是圖騰。但是絕大多數中國人姓氏圖騰至今還沒有被發現,現在所看到的應是一種文字和藝術創作的現代文化藝術品。
底下兩個圖案來自於當今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策劃和組織的研究成果。至今已經發現在13000餘件中識別出來的1000多種單一或複合族氏銘文和徽記。這是其中的一部分族氏銘文和徽記,大多數至今還沒有識別出隸書體的字形,也就是說,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幾乎滅了六國文字,重新統一了文字。所以,這些金文中的銘文文字的原意很多已經無法識別了。下面是一部分單一和複合族氏銘文和徽記。這些銘文徽記就是當今看到的最早與姓氏有關古文字,從這些銘文徽記中可以看到我們的先祖對自己的姓氏的「圖騰」的描述。
關於目前社會上流傳的常見姓氏「圖騰」至少出現了代表400種以上的姓氏,都出現在一批同樣的玉石材質和同樣大小的玉片上,整齊劃一的形式,說明了出自於同一群現代人之手。所以,不是上古時期的文物,這是可以肯定的。更不是姓氏圖騰了!應是當代的民間工藝品,參照的姓氏是宋百家姓上的秦漢以來的常見姓氏。這批所謂的姓氏「圖騰」的工藝品主要出現在安徽、北京、上海、福建一帶,在各地姓氏宗親會中有一定的文化市場,這對於認識中國人姓氏起源的說法提出了很多神秘想像和超級期待。很值得學習和發揮,屬於新時期一種新的文藝創作,這對於歷史文物的保護,姓氏研究和傳承是必要的,也是現代文化市場的需要。
積累了五千年的中華姓氏文化遺產,除了研究和保護外,其繼承是必須的、重要的。我們的先祖一直在努力,在我國的甲骨文誕生之前,已有了繩結和竹刻記事,木雕、動物牙角骨雕、玉石雕、泥塑,以及巖壁鑿像刻畫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早已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在這些文物上留下了千古傳誦的古人原始生活的痕跡和族氏原始符號和圖騰。進入有文字的時代後,利用一切載體記錄了族氏的延續和新的族氏的歷史文獻留與後人。我們除了要保護好祖宗留下的文物,還要研究新舊出土文物之外,當代人的發現和創作姓氏新「圖騰」文化和高度抽象思維作品,是繼承和發揚傳統姓氏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世代傳承的規律。
百家姓文化
弘揚姓氏文化 傳承中華精神
百家姓微信公眾號:CQ-BaiJiaX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