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中古城地處嘉陵江中段,是古代巴人聚居的地方,至今已有 2300 多年的建城歷史。歷史上,閬中古城曾為巴國別都,是古代巴國蜀國軍事重鎮。
閬中是中華曆法之源,為中國人重修曆法、訂立節氣的「春節老人」落下閎就是出生在這裡。閬中是四川出狀元最多的地方, 唐代出了尹樞、尹極兄弟狀元,宋代出了陳堯叟、陳堯諮兄弟狀元,被譽為四川狀元之鄉。閬中有「風水古城」之譽,古城的形制與天文圖對應,契合「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之說。風水文化蘊藏著祖先對「和諧家園」的理想追求,春節文化則體現出中國人對「和美生活」的嚮往。天地人的和諧共生,便是古城閬中的歷史傳承與現實寫照。
1200多年前,唐朝詩人杜甫所作的《閬水歌》,至今在嘉陵江畔傳唱。自古以來,中國人敬奉天地,凡造屋築居、村落營建等,無不講究順其自然、諧和天人,閬中古城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在這片鍾靈毓秀的土地上,人們道法自然,感悟天地,不僅建起了一座美麗的城市,還創立出一部偉大的曆法,閬中亦因此有了曆法之源、春節文化之鄉的美譽。
「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圍山勢鎖煙霞」,自古以來,閬中古城就有「閬苑仙境」的美譽。2300多年前,閬中先民們在這裡築城而居,如今這古老的城牆依然守護著這座城池,為南來北往的人們講述著古城的故事。
坐落於四川省南充市的閬中古城,三面鄰水,群山環繞,隔江相望的錦屏山樹木蔥蘢,滿目青翠。水波浩渺的嘉陵江恰似一條玉帶輕柔地纏繞古城,呵護千年。由於山清水秀,氣候宜人,閬中古城被譽為是一處地靈人傑、物產富饒的風水寶地。
古城始建於商周時期,戰國時「巴子國」遷都閬中,公元前314年,秦惠王在閬中設縣,是古代巴蜀地區的政治、軍事和經濟重鎮之一。直到今天,這裡仍保存著唐朝時期的城市布局,明清時期的建築風貌。縱橫交錯的街道兩旁,開滿了各種店鋪,街巷深處的民居院落,充滿了濃鬱的生活氣息。
如今,古城保存下來的古街巷有61條,古院。數以千計,總面積達2.1平方公裡。這些古老的街巷與院落,訴說著閬中悠久的歷史。關於閬中古城名字的由來,當地有多種說法,《說文解字》中,關於「閬」字的解釋是「閬,門高也,從門,良聲」。
在《管子》的《度地篇》裡邊,介紹當時城市營建的思想,叫內為之城,城外為之郭,郭外為之閬。那個「閬」就是指的城以外的城壕。那麼,閬中的這個地形,天然的山環水繞,山是城牆,水就是城壕,地形不需要去修築一個城池出來,天然的就是一個城,然後把這個城放在這個城中間,就叫閬中。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相傳,伏羲之母華胥曾生活在這裡。作為中華人文始祖,伏羲觀天象、作甲歷、定四時,也許正是對他的崇拜與追慕,造就了古城人仰天察地的天文愛好,也養成了閬中人遵守天時的生活習慣。
每年春節,閬中古城都會上演「春節老人」的民俗表演,老人身穿紅色吉慶古裝,給走在街巷的孩子們發送紅包。這位深受人們喜愛的「春節老人」其人物原型,就是閬中著名的天文學家落下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