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閬中,除了一「始」一「終」之外,還有一處風水文化景區
文/舒放
閬中古城是我國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位於四川省東部,屬南充轄下的縣級市。閬,不算孤僻字,不過這個漢字,確然是通過《紅樓夢》中「一個是閬苑仙葩」而認識的。
作為我國四大古城之一,閬中古城至今保留著「唐宋格局、明清建築」的城市風貌,吸引八方遊客。一說到古城閬中,在很多朋友的看來,主要是三國文化為主。閬中作為當年蜀漢境內除成都、昭化城外的大城,由三將軍張飛駐守,確然有著底蘊深厚的三國文化。「張飛巡城」是閬中推出的旅遊項目,演員扮演的黑臉猛張飛確然有三將軍的幾分神韻,每每吸引遊人駐足觀看拍照。
然而,不僅是芳名閬中。
古城閬中能拿出手的,不光是是三國文化。閬中還有著傳統文化民俗中的一「始」一「終」,以及全國目前唯一的風水文化景區——天宮院。
何謂一「始」一「終」?始,是指閬中是我國春節發源地。春節是我國漢族最隆重的節日,幾千年以來一代代人賦予了這個節日越來越深厚的內涵。春節是我國民間文化的集大成者,包含著民俗、祈福、禁忌等各種民間文化。大家都重視春節,但相信絕大多數人沒有想過春節的起源地。
說起春節的起源,要從神話傳說中的人類先祖伏羲說起。相傳伏羲是春節(年神)的主創者,這和後世說「年」是一種兇猛動物,在每年歲首之際出來傷害人類,所以大家點燃爆竹以驅趕猛獸「年」的傳說不同,而且從時間上而言更早。所以在閬中,仍然保留著尊伏羲為年神的民間傳統。這是其一。
其二,西漢時期天文學家,閬中人落下閎,創製了《太初曆》,這個曆法決定性地影響了我國曆法結構。《太初曆》定正月初一為首歲,所以閬中百姓親切地稱他為「春節老人」。這是閬中作為春節文化的發源地的另一個原因。
所謂終,是指閬中被譽為風水的極致地。
這是因為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兩大風水學家袁天罡和李淳風在晚年先後定居於閬中,這是關於風水寶地最生動的例子,無須更多說明。兩位大家在閬中定居後分別擇地觀天,著書立說。並親自選擇了自己身後的千年福地,長眠於此。
天宮院,即為紀念這兩位風水大師而修建。
天宮院始建於唐,現存古建築為明朝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重建。相傳天宮院的選址,由袁天罡和李淳風分別堪輿,袁天罡用一口針,李淳風則使用銅線,最終的選址結果是「金針插銅錢」。天宮院歷史上曾為民間天文術數(也就是風水)研究地,並成為業內人士的朝聖之所。同時也作為民俗道場和佛院。天宮院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上世紀末,閬中市將天宮院及包括袁天罡、李淳風墓地在內的周圍其他相關建築和景點,打造成風水文化景區。主要包括天宮院、羅盤廣場、推背園等。
天宮院門前的羅盤廣場,是以仿製的堪輿工具羅盤為主體,在羅盤中間有一把龍鳳轉天椅,六十四卦象鼓圍繞一周。遊客坐在椅子上,隨意一轉,然後以停止時面朝的相應卦象來判定所問之事。這個羅盤直徑為三十三米,象徵著道家的三十三天,其巨大,可以算作「世界第一大羅盤」。
《推背圖》被稱為千古第一奇書。這是一部由袁天罡、李淳風兩位風水大師一同演算推論的預言書,書中預言了兩人身後千多年的歷史。由於「天機不可洩露」,《推背圖》中的象和相應的圖、卦、讖、頌都含著玄機,需要有緣人才能解開。
推背園位於李淳風墓所在的山腳下,龍鳳造型的卦象牆面上,展示了全書60象;並附清初大文人金聖歎的批註點評。這個推背園並非迷宮,而遊人進入其中觀看《推背圖》則像是進入了一個歷史迷宮當中,是非常獨特的風水文化體驗。
風水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的城市選址和建築風格及審美等諸多方面產生過極為深刻的影響,並一直延綿至今。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國民族性格,成為了我們的文化基因。風水文化尚有很多值得人們深入研究的地方。
隨著成都到閬中的動車開通,行程時間大大縮短,閬中也可納入成都周邊遊的範疇。您若有興趣,不妨到閬中一遊,相信獨特的風水文化會讓您不枉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