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
東莞有個神秘的「水底村莊」
已經沉入水底半個世紀了
近日由於水位降低
這個古村重見天日
▲酷似「古戰場」的「水底村莊」(攝影:柯 堅)
在茅輋(shē)水庫之下竟然還隱藏著一個秘密——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客家古村落遺址。
每逢枯水季節,位於我市清溪鎮鐵場村下遊的茅輋(shē)水庫都會因水位下降而出現一種奇特的景象:一邊是一座70餘米高的大壩聳立在兩座山頭之間,另一邊則是浮出水面的「水底村莊」。
東莞是一座知名的「世界工廠」,茅輋(shē)水庫上遊的鐵場村卻曾因為其是「東莞唯一一座沒有工廠的村落」而聞名。這樣的背景,讓茅輋(shē)水庫的「水底村莊」更添神秘色彩。
▲《古村落》(攝影:姚偉民)
對於大多數的清溪人來說,大家知道的只是這裡的山美、水美、風景美,而不知道的是,這裡一直隱藏著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客家古村落遺址。之所以說它神秘,是因為這個古村落遺址不會經常「露面」。
因為古村常年沉浸在水庫之下,只有水庫的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被淹沒的古村才會顯現真容。
▲古村落牆基露出顯現真容(圖片來源:莞視界)
順著水庫邊,從山坡下走進這片「水底村莊」。由於長時間處於水底,通往村莊的路已多為淤泥,沿途走來,只有踩著石頭前行。
▲剛剛出水的遺址
▲炮樓遺址
帶路的老者說:「過去這裡是一塊『風水寶地』。」
「原茅輋(shē)村由上圍、下圍、河背、山鏡下四個自然村構成,現都被埋入水下,每年枯水季節,便有上圍與河背露出水面。」帶路的老者一邊指路,一邊介紹著「水底村莊」的歷史。
▲航拍圖攝影:楊石彪
早在公元1370年,茅輋(shē)村就有人居住,「過去這裡是一塊『風水寶地』,有兩條小河從村落間流過,依山傍水,水美田肥,草木茂盛,興旺時期有上千人在這裡居住。」老者說道。
▲古村落炮樓
由於長時間的水下浸泡,這裡只剩下了一堵堵殘垣斷壁,以及破碎的瓦礫。在淺淺的水下依然可見不少房屋的基座,大部分客家風格的宅牆已經浮出水面,主體部分基本坍塌,但也有些房屋牆壁窗戶尚存,遠處一看,是灰濛濛一片廢墟。如戰後遺址,透著蒼涼和寂寞。
▲滿地碎石
▲古村落遺址
▲坍塌了一般的牆基
從露出水面的遺址可以看出,老人所言不虛,雖然已是殘簷斷壁,但池塘、曬穀場、圍牆等建築仍保存得較為完整,足以清晰地還原當時的生活環境。
▲古村落遺址牆基 圖片來源:莞視界
夯土的牆壁,經過數十年的浸泡,依然矗立不倒,堅如磐石,見證著滄海桑田般的變化。這些房屋是用沙石石灰夯實而成,有的夯牆時還要加入一些粗糖和糯米湯,所以非常堅固。
▲茅輋(shē)村原是清溪最早的村落之一 攝影:楊石彪
這裡是客家人剛進入東莞的落腳處,上世紀50年代修建水庫,從此淹沒於水下。
「你看,這個就是過去房屋的基柱,那裡是一個用鵝卵石砌成的曬穀場。」老人說,這些都是典型的客家建築,「那時客家人剛進入東莞,就選擇這些偏遠的地方落腳。」
據鎮志記載:茅輋(shē)水庫庫址所在地茅輋(shē)村原是清溪最早的村落之一。在上世紀50年代大興水利的時候,這個村落被規劃建成茅輋(shē)水庫,從此,承載了600多年歷史的茅輋(shē)村,就淹沒於水下了。
▲另一番風景如同一幅山水畫 攝影:楊石彪
「1958年之前,我還曾居住在這裡,那時我才21歲。」引路的老人如今已年過七旬,但他仍清楚地記得過去生活的那個地方。
▲古村落房屋主體結構
▲古村落瓷碗碎片
▲瓷碗碎片上印有吉字字樣
「那時的生活很艱苦。」老人說,當時大約有500多畝的稻田面積,600多畝的旱地面積,居住著溫、林、藍、劉等多個姓氏的300多人。建水庫後,大家就搬遷到大利村建立新村,故名叫茅輋(shē)新村。
在水下沉浸了半個世紀的古村落,雖剩殘垣斷壁,但房屋基座還清晰可見。據介紹,這些建築牆體的主要材料是砂石、鵝卵石、石灰、粗糖等這幾種材料混合使用築成的,其牢固程度並不比水泥的效果差,這也就是牆體能屹立不倒的主要原因。
落日餘暉中,遠山靜默近水無聲,這座村落也如一沉默的老人,見證著清溪的發展變遷。
▲神秘的茅輋(shē)村遺址
站在庫區的大壩上,不難想像水庫建成之前,那一派阡陌相通、雞犬相聞的田園景象。此時此刻,雖然令人神往的田園風光已然不再,但另一番風景正如一幅山水畫般,呈現在世人眼前。
▲水中遺址
因茅輋(shē)水庫是重要的水源地,且「水下村莊」地形複雜,周邊淤泥堆積,市民請勿貿然前往「水下村莊」,以防引發意外。
你家附近也有歷史悠久的古村嗎?
有什麼有趣的傳說嗎?
【評論區】裡說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