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立秋時節婀娜多姿的婺源,到過江南煙雨中清渺的周莊,你有沒有見過散發著濃鬱客家風情的百年古村落——僑鄉村那精緻別樣的美?
一片金燦燦的稻田裡,忙著收割的農民額頭上滴下晶瑩剔透的汗珠,遠處的群山和近處灰瓦白牆的客家圍龍屋,構成了一幅祥和的客家山村圖。圍屋斑駁的牆壁,平滑的石板臺階,隨處可見的半月形池塘古屋、古井、古樹、古橋、古私塾、古廟壇、古作坊、古輾槽、古陂頭、古渠圳……
這些,是很多人對僑鄉村的印象。
僑鄉村, (原名南虎村),自明嘉靖年間(1507—1566)開村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村內保存有大量完好的圍龍屋,被廣東省旅遊發展研究中心專家組認為是"中國最典型的圍屋古村落"。
「僑鄉村」來源
五百餘年前,潘氏永發公的夫人帶著二個兒子到南口三星寨下的寺前排開基,在這片土地上開荒墾地,躬耕不息,經世代繁衍,瓜瓞綿綿。加上與鄰居姓氏(劉氏、黃氏、謝氏、羅氏、濮氏、鍾氏、陳氏)的共同努力下,才有了今天僑鄉的繁榮。客家地方,人多田少,為謀生計,只好向外發展。清末民初,許多村民漂洋過海到東南亞及歐美各國謀生,其中許多人後來成了知名華僑,該村也成為著名的僑鄉,並因此得名。
南華又廬
湧現出潘立齋、潘祥初、潘君勉、潘植我等一批華僑企業家。海外華僑遵循落葉歸根的傳統,事業成功後紛紛返鄉買田做大屋,建起一座座的客家民房,從而在小小的僑鄉村形成了蔚為壯觀的客家建築群落,並且歷經百年滄桑仍保存完好,在1.5平方公裡的僑鄉村,典型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客家民房建築就有3l座,其中有被省政府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西合璧建築風格的「南華又廬」(俗稱十廳九井),有雙層圍龍、門前池塘屋後果園的「德馨堂」;有大方秀麗、簡約實用的「承德堂」(俗稱五槓樓),這三座客家民房均被編入「十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客家研究文叢。客家與梅州書錄《客家圍屋》中。
德馨堂
德馨堂是印尼華僑潘立齋於1905年始建,1917年全面建成,是一座兩堂四橫兩圍龍建築,房間布局為通廊結構。它利用斜坡,前低後高地建「花頭」圍龍。兩側附屬建築作雜物間,引山泉水作自來水用,前面有長方形禾坪,禾坪下有長方形綠化地,門前有一半月形池塘,屋後有一座果園,栽種嶺南佳果。該屋的特點是兩層圍龍,內圍與外圍相通,外圍與內圍之間的距離較窒窄,地板用三合土夯實。全屋佔地面積為7500平方米,共有66間,8廳(道)。
承德堂
建築特點
僑鄉村客家傳統民居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中國古典哲學概念,具有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中的瑰寶。建築形制豐富,大多數風貌保存較為完好,且歷史建築及空間格局保存完整,為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發展、演繹、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和寬廣的空間。
不少建築中西合璧,在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特徵和客家建築藝術的同時,對客家建築形式進行了改造,帶有華僑僑居國的文化元素,對客家建築藝術起到了豐富和發展的作用。如此眾多風格各異的圍屋集中在這個小山村裡,使僑鄉村儼然像個客家民居建築博物館。
在它半個多世紀的年輪裡,見證了客家人下南洋的艱辛和創業成功後榮歸故裡的輝煌,南華又廬、承德堂、德馨堂就是鮮活的物證。在這裡,走出了近代的潘立齋、潘祥初、潘君勉等一批知名華僑企業家,培養出了現代世界著名化學量子專家潘毓剛博士、經濟學家潘汝瑤教授等。
歷經蒼桑,悠悠歲月,見證了古村落的生存發展和興旺發達,造就了中國最具典型的客家圍龍屋建築群、成為中國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客家世界第一古村落,是客家人共同的「精神家園」和「文化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