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 21:00
cctv-3 回聲嘹亮
有這樣一首歌曲,它來自一片充滿傳奇色彩的土地,悠揚婉轉的曲調,記錄著那段紅色記憶裡的忠誠與堅韌,樸實的詞藻中展現出對家鄉的讚美與熱愛,這首歌就是《沂蒙山小調》。
本期節目我們邀請到的嘉賓是大型民族歌劇《沂蒙山》的主創人員,著名詞作家、一級編劇王曉嶺,著名作曲家、音樂人欒凱,以及青年歌唱家王麗達做客現場,與我們一同追溯《沂蒙山小調》的演變始末。
《沂蒙山小調》與《茉莉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兩首民歌,蜚聲海內外。《沂蒙山小調》誕生於戰火紛飛的年代,歌曲創作完不久被傳出後,就憑藉其淳樸、易懂的歌詞,朗朗上口的旋律,很快成為一首廣大軍民喜愛的歌曲,還被傳到了其他的革命根據地。
後來,隨著時代的進步,歌中所讚揚和鞭撻的主題也不斷有所改變,歌詞的內容賦予了新時代的氣息。至今,這首歌已被傳唱了八十年,使得「沂蒙山區好光風」伴隨歌曲深入人心,也成為一個具有特殊意味的精神符號。
《沂蒙山小調》積極健康向上、彰顯民族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奮發向上、熱血沸騰地投身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洪流,講述著先輩們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被歌中所傳達的沂蒙精神所感召,王曉嶺、欒凱,王麗達三位藝術家在去年共同創作了一部經典藝術作品——大型民族歌劇《沂蒙山》。
在創作之初,歌劇主創人員曾11次到沂蒙山區進行採風,現場王曉嶺回憶起黑暗的團瓢屋,動人的老照片、年邁的老紅嫂…所見所聞無不讓他熱淚盈眶,滿懷敬佩。
一部歌劇,優秀歌劇藝術家的演繹也至關重要,王麗達她的高音輕鬆自如,力量無可阻擋。動情處,她把人物的情緒和聲音的變化拿捏得恰到好處,動情動人。
現場,她說因為採風中去了老區聽到了無數震撼人心的故事,以至於在彩排中甚至在演出中都會情不自禁的流淚。到底是什麼樣的動人故事促使情感迸發呢?我們在節目中一起來聆聽。
《沂蒙山小調》在百姓中廣為傳唱,走了不折不扣的群眾路線。按下《沂蒙山小調》的播放鍵,眼前躍動的是八百裡沂蒙一幕幕「黨為民、民擁黨」的大情大義,講述著的是幹群血肉聯繫、軍民魚水深情。
沂蒙精神影響了幾代人,於愛梅作為「沂蒙母親」王換於的孫女,「百歲紅嫂」張淑貞的女兒,自覺傳承沂蒙精神,弘揚愛國擁軍光榮傳統。今晚,「沂蒙新紅嫂」於愛梅即將講述自己在新時代愛國擁軍的故事。
於愛梅對軍人的深厚情感來源於祖輩的傳承,她的奶奶便是當年紅嫂的典型人物,被後人稱為「沂蒙母親」的王換於。抗戰時期,王換於不顧敵人威脅,在家中辦起戰時託兒所,主動照顧我軍革命後代,在這群孩子當中最大的七歲,最小的才出生3天,最多的時候撫養了42個孩子。
在那個連個人溫飽都無法保證的年代,王換於是以什麼樣的意志堅持養大了這些孩子的呢?她不平凡的事跡中,無悔的選擇下,感動人心的壯舉背後,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感人故事呢?
曾經的沂蒙人毀家紓難書寫擁軍支前的壯烈史卷,如今的沂蒙人也在繼續傳承祖輩遺志為建設這片革命老區付諸心血。現在的沂蒙地區已經換了嶄新面貌,這裡的人們也用自己的方式唱出了新的詩篇,讓我們一起在本期節目中來聆聽這首別樣的《沂蒙山小調》吧。
沂蒙山區如今的變化同樣也離不開這樣一群人,他們來自山南海北,卻在沂蒙老區紮下了根,楊麗芝就是這樣一位「新沂蒙人」,她曾因一張舔石頭照片走紅網絡,用這種方式為老區尋找水源,這又是怎樣的一個故事呢?8月19日21:00,誠邀您一起相約本期《回聲嘹亮》!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