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晚,參加山東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的人大代表和參加山東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的政協委員,共同觀看了大型民族歌劇《沂蒙山》。精湛的表演,悠揚的旋律,感人的故事……演出結束後瞬間在代表、委員之間引發熱議,是什麼樣的劇情讓大家眼含熱淚?這部劇究竟有什麼魔力?讓我們聽聽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都說了什麼……
杜振寧: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是我們的寶貴財富
「早就聽說歌劇《沂蒙山》氣勢恢宏,感動人心,這次我有幸觀看了這部史詩般的民族瑰寶。一段段軍民同心、犧牲小我、團結抗戰的歷史,以歌劇的形式呈現在眼前時,不禁心潮澎湃。」 省人大代表、國家特聘專家、煙臺大學藥學院二級教授杜振寧向記者談到。
「歌劇展現了老百姓一諾千金的思想,體現了沂蒙人民擁軍、愛軍,軍民之間的魚水深情。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視察時曾專程到臨沂,他深情指出,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沂蒙山》書寫革命精神,彰顯崇高之美,凝魂聚氣,我們要牢記傳統、不忘初心,讓沂蒙精神永遠發揚光大,一切為群眾著想,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聚焦聚力新舊動能轉換,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獻計獻策,貢獻力量。」杜振寧說。
楊文法:做和平年代的「海棠」和「林生」
「『巍巍沂蒙山,濃濃沂水情』,作為一名生在蒙山,長在沂水邊的沂蒙兒女,今晚的歌劇《沂蒙山》更是讓我心潮澎湃,感慨萬千!」省政協委員、農工黨濟南市委國際醫學中心支部主委、國藥控股山東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文法看完演出後難掩自己激動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大型歌劇《沂蒙山》唱響了一曲大氣磅礴的沂蒙精神讚歌,充滿了豪情,充滿了正能量,同時又有濃鬱的地域特色、民族風格,舞臺立體,演出陣容強大,正是『書寫革命精神,彰顯崇高之美,凝魂魄力,聲入人心』之作。」
楊文法告訴記者,《沂蒙山》真切揭示了「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的沂蒙精神,如春風化雨,讓沂蒙精神滋潤觀眾心靈,鼓舞奮進的力量,讓永不褪色的沂蒙精神融入大家心靈深處。「『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永遠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有大家才有小家,有祖國才有我們。作為一名沂蒙兒女,更要帶頭傳播『沂蒙精神』,全身心投入為人民服務之中去,誠心誠意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做為一名政協委員,要在開拓創新、求真務實上下功夫,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增強履職盡責的本領,不忘初心和使命,做好和平年代的『海棠』和『林生』,為做一名優秀的政協委員永遠努力!」
桑哲:看過《沂蒙山》,才真正體會什麼是演員含著淚演,觀眾含著淚看
「看過《沂蒙山》,才會真正體會到什麼是演員含著淚演,觀眾含著淚看!」省政協委員、民建中央文化委員會委員、曲阜師範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副教授桑哲看完演出後激動地對記者說。
「民族歌劇《沂蒙山》,真誠詮釋了『水乳交融、生死與共』,軍民一心的紅色沂蒙精神。『沂蒙山的親人,讓山河屏息,讓天地動容!』歌聲響徹雲霄,穿越時空,震撼全場人的心靈,即便再堅硬的心也不能不被感動,觀眾無不一次又一次潸然淚下、泣不成聲。」桑哲告訴記者,最後時刻,所有觀眾起立鼓掌致敬。致敬「化入四季,化入泥土」,站在沂蒙山的抗日英靈,致敬「乳汁救活抗戰,鞋底繡過春秋」的沂蒙山人,也致敬把英雄們復活了的演職人員。「一次次謝幕、一次次雷鳴般的掌聲,觀眾久久不肯離席,讓幕布也久久難以拉下,這更是印證了沂蒙精神所代表的軍民魚水情的巨大感染力!」
「『寧做槍下鬼,不做亡國魂!』讓我們感受到的是放棄小我、投身抗日的毅然決心;『血染青山春又生』讓我們感受到的是軍民同心抗敵、不畏犧牲的大情大義;『高山蒼茫熱土厚』讓我們感受到的是感恩和魚水深情;『為了爹娘,為了孩子。犧牲自己,引開敵人。』讓我們感受到的是當前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每一句歌詞都深深打動著我們、震撼著我們,滌蕩著我們的心靈,也激發了每一位觀劇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愛國主義熱情,使我們更加深刻、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的責任與義務。」桑哲由衷地感慨道。
董海全:要多出好作品奉獻給社會
「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艱苦卓絕的鬥爭史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對民族歌劇創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戰。在眾多革命歷史題材的民族歌劇中,《沂蒙山》無疑是重要的探索之一。《沂蒙山》的演出深深震撼了我,而我作為文化藝術界的一名政協委員,應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多出好作品、多出優秀作品,奉獻給社會、奉獻給人民。我也期待《沂蒙山》這部歌劇繼續打磨、常演常新,為革命歷史題材的民族歌劇創作貢獻出更多經驗,成為當代中國革命歷史題材民族歌劇的典型代表和精品巨作。」省政協委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團委員、山東畫院油畫·水彩畫創作室主任董海全說。
李瑞華:希望通過我的歌聲向更多觀眾詮釋這段偉大歷史
「這部民族歌劇堪稱一部史詩般偉大的民族作品。首先,它突出了一個『情』字。我相信所有的觀眾都跟我一樣,眼含熱淚看完此劇,劇情自始至終貫穿著濃濃的民族情、家國情、骨肉情、兒女情及軍民魚水情。它既是我們偉大民族不屈不撓抵禦外辱,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之魂,又是沂蒙山革命老區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省政協委員、山東藝術學院音樂教育學院教授李瑞華說,劇中的詠嘆調「巍巍蒙山高,親親沂水長。我們都是您的兒女,您是永遠的爹娘... ...」就是最好的描述。
「《沂蒙山》遵循了聲樂旋律至上的創作原則,該劇一反西洋歌劇的傳統創作手法,大量融入了中國戲曲、山東民歌及山東快書等民族音樂藝術元素,使它的曲調、歌詞及曲式結構更加民族化、本土化,使其更加符合當代觀眾的音樂審美標準和聽覺習慣。最使我難以忘懷的是那首世人皆知的山東民歌旋律在劇情的跌宕起伏中連綿不斷,似乎在娓娓地向觀眾訴說著山東人民對祖國、對子弟兵那濃濃的愛。」李瑞華仿佛又被拉回了剛才的劇情中,眼角浮現出感動的淚水,「作為一名從事音樂教育工作的政協委員,我會牢記這段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歷史,希望通過我的歌聲向我的學生以及更多的觀眾詮釋這段永遠不能忘懷的偉大歷史!」
曹京敏:這樣的革命情誼洗滌心靈、啟迪靈魂
「三個小時的演出看下來,我掉了好幾次眼淚。」省政協委員、濟南曹博士美容整形醫院院長曹京敏告訴記者,《沂蒙山》歌劇演出現場座無虛席,全場一直爆發熱烈的掌聲,感動了包括他在內的很多人。
「為什麼演得好?因為故事取材於真實事件,單單舉其中一個劇情來說,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女主角寧願犧牲自己的兒子,也要救革命烈士的後代,體現了那個年代擁軍愛軍的熱情,這種革命情誼洗滌心靈、啟迪靈魂。」曹京敏說,作為一個具有革命教育意義的民族歌劇,激發了政協委員們在當今時代不忘初心、牢記為民服務的工作熱情,時刻牢記回饋、幫助老區人民。(記者 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