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兆山又名碧山,位於湖北省安陸市西北的煙店鎮,屬大洪山餘脈。山上樹林多為松柏,林密但無高大喬木。安陸市開闢了以白兆山為主體的太白遊覽線,著名的景點有:白兆寺、桃花巖、李白讀書臺、太白堂、太白林、紺珠泉、洗腳塘、洗筆池等,而且每個景點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這裡峰迴路轉,山巒疊翠,常年鳥語花香,甘泉流長,是旅遊觀光、尋幽覽勝的好地方。桃花巖下有一巖洞,名曰桃花洞,可容人攀越。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來到安州(今安陸),開始了「酒隱安陸」十年的生活。後同唐高宗朝宰相許圉師孫女許紫煙結婚後即居住於此,白兆山距大安山(許圉師舊宅)僅5公裡,期間李白以安陸白兆山為活動中心,以文會友,發奮製作,寫下了《山中問答》、《蜀道難》、《送孟浩然之廣陵》、《安陸白兆山桃花巖寄劉侍御綰》等近百篇著名篇章。白兆山留有白兆寺、桃花巖、李白讀書臺、太白堂、太白林、紺珠泉、洗腳塘、洗筆池等與李白相關的遺址遺蹟。
玉皇大帝手下有一位專司起草聖旨,發布聖俞之職的官兒太白金星。這太白金星姓李名長庚。他文思敏捷,才華橫溢,是天廷難得的文官。但他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一天,玉皇大帝令太白金星向人間下達一道聖旨,要人們三天吃一餐飯。誰知他接過聖旨後,見天色尚早,就跑到廣寒宮裡同吳剛一邊飲酒一邊下起棋來。倆人一局棋沒下完,酒卻喝了一壺又一壺,都不知不覺的有些醉意了。朦朧醉意中,太白金星的衣袖拂掉了棋盤上的一枚棋子。
而亂石滾滾,也震動了當地六個臥龍潭。已在潭中修行千年的六條神龍聞聲而出,其中一條潛入巨山,喜其靈氣,遂盤踞於山內。後遇真武神,感其神猛,授以寶劍,助其白日飛升。其餘五龍守於原處,鎮守此地,與仙山遙遙相對。後人希望庇其佑護,遂將此地命名為五龍岡。而那棋子落入下界的「轟隆」一聲巨響,把太白金星的酒給震醒了一大半。他突然記起了玉皇大帝令他向人間傳達聖旨的事。就似醉非醒的慌慌張張地來到南天門,向人間發話道:「玉帝有令天下百姓今後一日只準吃三餐飯,不得有誤!」。後來,玉皇大帝知道太白金星因為貪杯誤傳了旨,就把貶到凡間讓他投胎到四川江由一位李姓人家,取名李白。
白兆山曾是道教聖地之一。相傳真武神(道教祖師爺)到處尋找修煉之所,他不遠千裡來到安陸白兆山時,被這裡秀麗山水所吸引,就在白兆山上建了修煉的道場。《安陸縣誌》(清道光二十三年)載,(白兆山)山頂有廟宇,是當地百姓祭祀真武神的地方。真武神亦即玄武神。傳說他為古代淨樂國太子,生而神猛,越東海來遊,遇天神授以寶劍,自白兆山入湖北武當山修煉,經42年而功成,白日飛升,威鎮北方,號玄武君。《德安府志》載有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丰駐留安陸期間的逸聞趣事。
白兆山太白峰西麓鬥笠巖。歷代文人墨客,多在此巖壁題刻,或贊此處山水風光之美,或抒景仰李白之情。現存較完整的有三處,以北宋熙寧戊申(1068)一處為最早:「鄭獬、張偓、僧文瑩同遊。熙寧戊申九月六日」; 明代正德十二年(1517年)馬龠題刻「德安知府馬龠遊,教授林琨、千戶吳經、趙瓊,生員韓曙、汝瑩、胡東陽、趙璽、僧續燈、宗睿從。明正德十二年八月二十五日。」年代居中;清代「白雲泉」題刻:「白雲泉。山人程健齋引逸靈太守至此品泉,時光緒戊申四月十五日。」 書法多為行楷,結體疏朗,筆力剛勁,刻工精細,字跡清晰可辨。一九九二年上述題刻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兆山主峰海拔380米左右,與名山大川相比不算雄偉,但是白兆山山巒疊翠,常年鳥語花香,甘泉流長,「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與李白有關的傳說印布與白兆山角角落落。以及作為具有二千多年歷史底蘊的古城安陸,在白兆山亦留有痕跡。白兆山自古林木繁茂,地勢險峻,層嵐迭翠,巖壑幽深。道家名人張三丰仙蹤遺蹤仍可聞,明代何遷建長庚書院於此,白兆寺至解放前夕尚存。現今白兆山山「高二百餘丈,有三門層遞而上。」經綠化整飾,錦峰秀嶺,蒼翠如繪。其太白峰、缽孟山、寫經嶺,彌望煙雲,縹涉天半,擅安陸白兆山之勝。白兆山南麓有與李白相關的白太峰、桃花巖、太白讀書臺、太白堂、紺珠泉、洗腳塘、洗筆池,傳說李白親手所植千年老樹——白果樹(銀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