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電、輸入密碼,然後按電子秤面板上的M1、M2、M3……按鍵,一斤可以變1.05斤、1.1斤、1.15斤……近年來,市場上的計量工具從桿秤、託盤秤升級為電子秤。本以為告別了「吃秤頭」的時代,然而,安裝了「作弊晶片」的電子秤,照樣「短斤少兩」,並且操作更隱蔽、便捷,「坑」人於無聲無息中。不少市民表示擔憂,「八兩秤」層出不窮、屢打不盡,是技術更新太快,還是監管力度不夠?
「整條街都是『八兩秤』
不這樣賣怎麼賺錢?」
家住南寧市北湖路的王女士不久前被賣水果的商販「雷」到了。「山竹5元一斤。」「你的秤準嗎?」「準的話6元一斤。」聽了商販的話,王女士不禁感嘆,「這老闆真是實在,一語道破了他們的行業潛規則,『八兩秤』宰你沒商量。」
北湖市場周邊水果流動攤販聚集成行,給附近的居民帶來了便利,但令王女士鬱悶的是,水果行沒有一家攤點是足秤的,被拆穿的攤主會直接攤牌,「整條街都是『八兩秤』,不這樣賣怎麼賺錢?」
「路邊攤的水果比市場便宜顧客才高興,我們順應顧客心理去做,但是自己沒錢賺,所以全靠吃秤頭。」一位攤販說。不少流動攤販表示,「不吃秤頭寧願不賣」。因此,一臺能稱出N種重量的電子秤成了他們的「必殺技」。
是所有的電子秤都有修改計量的功能,還是經過特殊處理的才有?這些具有「特異功能」的電子秤在哪裡可以買到?一位業內人士介紹說,通過加裝遙控設備、更換晶片等方式,便可以把普通的電子秤轉換為「八兩秤」,「真」「假」秤混雜在一起,從外觀上很難分辨。
市場「李鬼」為何屢打不盡?
「八兩秤」冒充正規的電子秤混淆市場,不少消費者都被「坑」過,但因為涉及金額不多,往往放棄了維權。工商、質監等部門定期或不定期對「短斤少兩」亂象進行治理,然而,「八兩秤」就像「燒不盡的野草」,檢查過後又復甦。為何擾亂市場秩序的「李鬼」屢打不盡?
就在記者離開中華路電子秤店鋪後半個小時,南寧市工商部門和質監部門的執法人員對相關鋪面進行突擊檢查,共查處4臺「八兩秤」,但從記者了解到的情況看,違規的電子秤應該不止4臺。
為了規避執法人員的檢查,商家一般把標準秤擺放在店裡,那些「暗藏玄機」的秤則放在比較隱蔽的地方,一般只賣給熟人。此外,「高科技作弊技術」使得「八兩秤」難以通過常規的檢定和現場監督進行識別和確認。當執法人員到達時,商家通過快速斷電就將「作弊證據」完全清除。因此,「八兩秤」長期得不到根本解決,成為質監部門的難題。
據1986年實施的《計量法》規定,製造、銷售、使用以欺騙消費者為目的的計量器具的單位和個人,沒收其計量器具和全部違法所得,可並處2000元以下的罰款。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已經實施了近30年的計量法處罰力度不足,難以震懾違法分子。
也有人認為,使用「八兩秤」的攤販流動性大,數量多,監管難。就算是固定攤點的電子秤,光靠質監部門每年的強制檢定,也無法排除定檢後電子秤被「偷梁換柱」的可能。
「李鬼」橫行,不僅嚴重損害了消費者權益,更破壞了良好的市場環境。專家認為,要徹底消除「短斤少兩」現象,需要各部門通力配合和社會共同關注。(新華社記者 盧羨婷)
(據新華社南寧3月29日專電)
(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