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的房子,除了大機關與大商店的,差不多都是以竹篾為牆,上敷泥土……」或許你不知道,這是老舍的長篇回憶文章《八方風雨》,記敘了他在重慶八年抗戰中的生活。昨晚(14日),渝中區「母城文化行舟」——《致敬重慶》活動走進上清寺街道嘉西村,詩歌愛好者通過朗誦老舍、茅盾等現當代大師寫於重慶或寫給重慶有關的詩歌、散文致敬重慶。
音樂詩《心中的旗》
社區居民陶醉其中
昨晚,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看到,在嘉西村達觀亭圍滿了不少重慶文化名人和社區老百姓,包括著名詩人李鋼、重慶漫畫家遊江等。
「我們重慶有很多豐富的文化資源,尤其在渝中區,中國現當代很多優秀的作家、詩人都曾在重慶居住,寫下了不少至今傳唱不衰的作品。」主辦方相關負責人告訴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這是「母城文化行舟」第一次走進社區,向社區老百姓分享這些和重慶有關的作品,講好「發生在重慶的中國故事」。
朗讀《大師筆下的重慶》
詩人李鋼
活動現場,據主持人介紹,活動所在的嘉西村達觀亭,就是鮮英當年的宅邸「特園」所在地,抗戰時期更成為著名的「民主之家」。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曾多次來到這裡,與沈鈞儒、鮮英等民主人士和社會各界共商國是。而著名的《沁園春·雪》就是那時候在重慶媒體上發表的。
朗讀《沁園春·雪》
現場,一群詩歌愛好者朗誦了大師與重慶有關的作品,比如老舍的《八方風雨》、郭沫若《屈原·雷電頌》、茅盾的《風景談》等。
據介紹,抗戰時期,中國最優秀的作家、學者、教育家和文化人士,幾乎都來過和定居於重慶,留下了大量而珍貴的代表性作品。郭沫若的《屈原》《虎符》,茅盾的《風景談》《白楊禮讚》,艾青的《火把》《曠野》,冰心的《關於女性》,老舍的《四世同堂》第一二部,巴金的《寒夜》等。
舞蹈《花開了》
詩朗誦《閱讀祖國》
此外,詩歌愛好者們還朗誦了傅天琳、李鋼、段晴等詩人的詩歌。「重慶把我變成了不歸不樂的遊子。 從此,我的心住進山城……」這是遊江朗誦的《我把自己站成一棵樹》,詩歌裡表達的是重慶隨處可見的黃葛樹,遊江說,這種黃葛樹代表重慶人的精神。
真情告白《我把自己站成一棵樹》
據悉,此次「母城文化行舟」——《致敬重慶》活動朗誦作品均為原創,10%是現當代文化巨匠寫於重慶的,90%是近期寫於重慶或寫給重慶的。活動分為《紅色基因》《傳統血脈》《國際視野》和《時代情懷》四個樂章,深度挖掘重慶歷史文化脈絡,以詩歌唱讀會的形式譜寫山水之城的讚歌。
外國留學生的互動歌舞《絲路手牽手》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何浩 文 畢克勤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