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攝影報導
由四川省作協、四川省文聯、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等支持,成都市文聯、成都市文廣旅局、五糧液集團公司主辦,成都市文聯《草堂》詩刊社等承辦的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12月9日下午迎來了本屆詩歌周的重要活動——詩歌朗誦會。在上臺朗誦的的詩人中,餘真來自重慶,出生於1998年,是本屆詩歌周參會詩人中最年輕的詩人。在臺下,封面新聞記者也專訪到這位充滿活力的可愛的女詩人。
餘真
20歲時曾獲「陳子昂青年詩人獎」
餘真1998年生於重慶江津,先居深圳。早在2018年3月23日,當時才20歲的餘真,獲得中國作協詩刊社2017年度「陳子昂詩歌獎」——「陳子昂青年詩人獎」,成為獲得該獎項最年輕的詩人。組委會在授予餘真的頒獎辭中說道:餘真的《歸屬地(組詩)》以細膩敏感的筆觸,承載了嚴肅甚或沉重的精神命題,舉重若輕,具有一種超出實際年齡的滄桑感和情思硬度,語言自然活潑,想像出人意料,彰顯著理想的發展潛力。2018年,餘真又成為《詩刊》十二月頭條詩人。
一個月以前,餘真就收到參加這次成都國際詩歌周的邀請,「心情特別激動。想著終於可以跟一些詩友、前輩見面了。以前很多人都只是進行詩歌交流,沒有見過真人。這次終於可以對上號,不再只是網友了。雖然我這是第一次參加成都國際詩歌周,但是,成都我來過很多次了,一直很喜歡成都。我是重慶江津人。在我看來,成都和重慶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語言,飲食。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成都的氣候比較溫和,但是重慶氣候就顯得比較暴烈殘酷,尤其是夏天。」 但總的來說,作為重慶人來到成都參加詩歌周,餘真坦言,「還是有回家的親切感。畢竟飲食、語言,都是一樣的。」
重慶女孩在深圳寫詩
疫情讓2020年的世界發生非常大的改變,詩人也是社會整體的一份子。餘真坦言,雖然自己沒有刻意寫跟疫情相關的詩,但有時候在寫一些題材的時候,疫情依然會成為一個背景出現在詩中。「2020年初疫情開始以後,我覺得人更孤獨了,尤其是今年2月到4月期間,不能外出,我也很焦慮,害怕。在這樣一個狀態寫下來的東西,和正常生活中狀態寫下來的東西肯定是不一樣的。我覺得,詩歌裡一定會出現時代的印記。」
餘真
餘真如今生活在深圳。雖然在節奏很快的城市,看似跟詩意好像離得比較遠,但是這並不妨礙餘真的詩意靈感降臨,「不像其他題材,詩歌的寫作,不需要你花費很大體力。它最大的一個優點就在於它很自由。只要有靈感,想寫,我隨時可以拿出手機在備忘錄裡寫。」餘真說,詩歌靈感來的方式很多元,「比如跟朋友聊天時,突然聽到一句話,讓我覺得有意思,就會成為我寫詩的一個由頭。」
本次詩歌周的主題論壇一大論題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詩歌表達」,對於兩地的詩人群體,餘真說,「川渝兩地詩人前輩的詩歌,我讀過不少。在我看來,四川和重慶的詩人,有一種豪放的莽漢氣質,我現在生活在深圳,對這一點感受尤其深。」
餘真詩歌欣賞:
《小葉榕》
春天它盡情茂盛,樹下有永不知悔的獨白。我的心如晚霞浮動。整個秋天,我都沒能獲取抵達樹頂的方法。這裡逐漸失去日色的垂憐。倦鳥們踏上疲憊的迷途。沒有得到面孔的風,一遍遍割下它們深邃的綠意。落葉們一遍遍憐愛,行路者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