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最推崇的兩位文學大咖是誰

2020-12-09 劉老頭是豬

季羨林是德高望重的學者,散文家,北大教授。

他推崇崇拜的兩人是魯迅和沈從文。理由:文字獨特,幾行文字就知道是他們寫的了。

很多作家的文字不標明名字,不知道是誰誰誰。

沈從文是文學天才,正當壯年當打。被郭沫若一篇評論文章給叫停了。說他太粉了,顏色有點讓人想入非非。

假如放開沈從文,此子不可限量。

此子曾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不從。

季羨林又說,中國現代文學的幾位大家的作品,跟很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PK,簡直是高山與小丘。說明中國現代文學上的很多大家得個諾貝爾文學獎簡直是過之不及的。

現在頭條還有人問魯迅該不該得諾貝爾文學獎。太小看現代文學上的幾位大咖了。

人家評委全是白臉書生,偏見傲慢必不可少。

不過老子們不稀罕。

魯迅的文字嚼嚼起來真TM的有味,百看不厭。沈從文當然是另一個風格,陰柔明麗。

相關焦點

  • 《生活明朗,萬物可愛》:文學泰鬥季羨林的暖意人生
    散文一直是比較難寫的題材,最考驗筆者的文學功底,想要做到「形散神聚」並不容易,季羨林先生的文字寫的都是生活瑣事,家長裡短,但是每一篇文章都言之有物,字裡行間展現出一個和藹慈祥的老者形象。01 往日時光難忘人到老年總是要靠回憶度日,往昔的種種總會在不經意間湧上心頭。
  • 季羨林的治學與為人境界:博大精深 溫厚敬誠
    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佛學家、作家。精通12國語言。其著作已彙編成《季羨林全集》。 1911年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併入臨清市)官莊。6歲入私塾讀書。10歲開始學英文。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產生興趣。 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修習德文。 1934年,清華畢業後到山東省立濟南高中教國文。
  • 大咖就是大咖,文學愛好者還是文學愛好者
    這個時代給了我這樣的文學寫作愛好者一個機會,就是能和許多寫作界的大咖同場競技的機會,我在幹活掙錢的同時,我也可以擠出一點時間,寫點東西,拿到網上發表,也想爭一點流量,賺一點點擊量,分一點關注的眼神,也想立足於寫作空間裡的一個位置,我也想勵志一些,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 季羨林簡介
    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組長、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第6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常務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和《語言文字卷》編輯委員會主任等等。其學術成就最突出地表現在對中世紀印歐語言的研究上頗多建樹。
  • 季羨林:民國最後的大師,卻自稱是個普通人
    曾教過季羨林的兩位梵文老師都對他有很高的期望,認為他一定能在梵文研究方面有所成就,為德國在中國的學術增光添彩。原來,季羨林也是這麼想的,在回國後,季羨林不但被聘為北大教授,得到了鐵飯碗,他在德國專心致志地研習學術的成果,更為鐵飯碗鍍了一層金,為中國的印度學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 翻譯大師季羨林
    季羨林被錄取,隨即到德國。在柏林,和喬冠華同遊。10月,抵哥廷根,結識留學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學,"我夢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讀一點書,讀點古代有過光榮而這光榮將永遠不會消滅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這個夢。」(《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羨林選擇了梵文。他認為"中國文化受即度文化的影響太大了。
  • 比季羨林小說好看的,是季羨林的日記,女人看了會害羞
    文丨史筆如鋼(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近代文學一般是指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的文學,即是中國現代化孕育期的文學。近代文學反映了中國文學告別了傳統,重塑現代的特殊精神追求。
  • 季羨林善於利用碎片時間讀書 受陳寅恪書籍影響大
    季羨林善於利用碎片時間讀書 受陳寅恪書籍影響大 2015-09-22 13:37:49然而,中小學階段,季羨林最愛讀的書是《彭公案》《施公案》《洪公傳》《三俠五義》《小五義》《東周列國志》《說嶽》《說唐》《金瓶梅》《西廂記》等叔父眼中的「閒書」。不過,在季羨林看來,這「至少在寫作方面是有幫助的」。
  • 五月天香港迪士尼演唱會,不僅可免費聽歌,還請兩位超級大咖?
    在演唱會進行到高潮的時候,演唱會出現了兩位神秘的重量級嘉賓,兩位大咖一登場,引來了臺下所有粉絲的歡呼尖叫聲,更是吵著要與五月天和兩位大咖合影。那麼這兩位神秘大咖到底是誰呢?好羨慕昨晚在現場的歌迷呀,這一定是最極致的享受了。
  • 開啟網絡文學新徵程,「紅船精神」全國網絡文學大咖徵文第三季啟動
    一年前,「紅船精神」全國網絡文學大咖徵文活第一季成果《紅蝶》出版,在省內乃至全國網絡文學界引發關注。一年後的今天,第二季成果《紅雨》又向讀者們揭開神秘面紗。今天上午,「紅船精神」全國網絡文學大咖徵文活動第三季啟動暨《紅雨》首發式在嘉興舉行,浙江省作家協會黨組副書記、浙江省網絡作家協會主席曹啟文宣布「紅船精神」百名網絡大咖徵文活動第三季活動啟動。來自全國各地的網絡文學大咖集結嘉興,共抒家國情懷、暢談創作理念,開啟網絡文學創作的新徵程。再出發!
  • 家鄉人憶季羨林先生|兩位文化巨擘的友誼人生
    而季羨林不以為然,認為《烙印》中對洋車夫的真實狀況並不了解,對勞動人民的感情也沒有從勞動人民的立場去理解,並就此寫過一篇評論發表出去,表達對《烙印》的微詞.或許兩人誰也不會想到,十幾年後,季羨林和臧克家在南京李長之的家裡相見.
  • 《季羨林給孩子的寫作課》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範本
    作為當代文學大家,季羨林的文章是他在近百年的人生歷程中,心靈與閱歷完美融合的表現,是現代人的寶貴財富。讀者可以從其「話家常」的敘述中體悟「愛國、孝親、尊師、重友、天人和諧」等人生道理,從其行雲流水般的文筆中獲得美好的文學體驗。
  • 葉舒憲:如何理解季羨林的比較文學研究
    季羨林的比較文學研究   理解季羨林先生的比較文學成就,不宜滿足於做流水帳式的著述陳列,需要有19至20世紀以來的這門學科知識譜系作參照。比較文學作為一個新興學科,其在歐洲的孕育和誕生,和德國的東方學研究有著密切關聯,尤其是德國的比較語言學和比較神話學,堪稱比較文學之母胎。
  • 文學大咖齊聚麗江古城探討多民族文化中的文學
    文學大咖齊聚麗江古城探討多民族文化中的文學 讀書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藝術,麗江古城裡有個以文學為主題的特色文化院落,那就是十月文學館,今天一場文學大餐在這裡啟幕。據了解,2018年6月,麗江古城成為全球第8處十月作家居住地,梁鴻、弋舟兩位作家先後入駐
  • 「紅船精神」全國網絡文學大咖 徵文活動第三季啟動
    信息來源:嘉興日報 瀏覽次數: 昨天,「紅船精神」全國網絡文學大咖徵文活動第三季啟動儀式暨《紅雨》首發式在我市舉行。來自浙江、廣東、江蘇、湖北等地的網絡文學大咖齊聚一堂,分享創作心得,探討網絡文學遇到紅色文化碰撞出的火花與新思考。2018年8月,由嘉興市文聯主辦、嘉興市作協和嘉興市網絡作協承辦的「紅船精神」全國網絡文學大咖徵文活動正式啟動,整個活動將分三季進行,歷時四年,在全國範圍內邀請百名網絡作家,以「弘揚紅船精神,書寫時代正能量」為主題,進行現實主義題材文學創作。
  • 季羨林、任繼愈的家鄉人民深痛悼念兩位文化老人
    「中華一日隕兩星,齊魯從此少二老」——季羨林、任繼愈家鄉人民痛悼兩位文化老人    新華社濟南7月12日電(記者 王海鷹)7月11日,當代中國兩位學術泰鬥季羨林、任繼愈同日辭世。兩位大師的離世,在他們的家鄉山東人民的心間掀起層層波瀾。
  • 《生活明朗,萬物可愛》:文學泰鬥季羨林的暖意人生
    散文一直是比較難寫的題材,最考驗筆者的文學功底,想要做到「形散神聚」並不容易,季羨林先生的文字寫的都是生活瑣事,家長裡短,但是每一篇文章都言之有物,字裡行間展現出一個和藹慈祥的老者形象。01 往日時光難忘人到老年總是要靠回憶度日,往昔的種種總會在不經意間湧上心頭。
  • 頂級科幻大咖將聚首合肥 包括兩位「中國科幻四大天王」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近年來,《三體》、《流浪地球》等作品的熱銷,引發了新一輪華語科幻熱潮。屆時,包括"中國科幻四大天王"其中兩位的華語最頂尖的科幻作家們將齊聚合肥高新區,了解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人工智慧與智能語音等前沿科技和原始創新成果,創作有關"中國聲谷·量子中心"的科幻作品。"遊中國聲谷、探量子中心"科幻作家走進合肥高新區活動由合肥高新區管委會、合肥市文聯、合肥市科學技術協會聯合主辦。活動邀請了當今最頂尖的華語科幻作家參加。
  • 季羨林:從哲學的高度來看中餐與西餐
    季羨林(1911—2009),山東清平(今併入臨清市)人。從哲學的高度來看中餐與西餐中餐與西餐是世界兩大菜系。從表面上來看,完全不同。實際上,前者之所以異於後者幾希。前者是把肉、魚、雞、鴨等與蔬菜合烹,而後者則涇渭分明地分開而已。大多數西方人都認為中國菜好吃。那麼你為什麼就不能把肉菜合烹呢?這連一舉手投足之勞都用不著,可他們就是不這樣幹。文化交流,蓋亦難矣。
  • 德國少女含淚表白季羨林,他咬牙拒絕,回國和半文盲糟妻相守65年
    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學者卻在生命最後關頭口述的作品中談及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最對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初戀,德國女孩伊姆加德,兩人在德國日久生情,情不自禁的陷入熱戀,但出於對家庭的責任最終與她分開。季羨林早年留學國外,精通多國語言,尤精於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後人評價他「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被譽為「國學泰鬥」。但是他最為人所了解的則是坊間盛傳的《清華園日記》,這本日記不像出自一代國學大師之手,倒像小流氓和憤青的日常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