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與江西的不解情緣 多次遊歷寫下一百多首詩詞

2020-12-17 瀟湘晨報

朱虹 宋佳星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生於經濟發達、重文輕武的北宋,是傑出的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和治水專家。

蘇軾天賦異稟、才華橫溢。他博採眾長、涉獵廣泛,在詩、詞、文、賦、書、畫諸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綜合評價,在國內外堪稱翹首。蘇軾的一生,跌宕起伏、多次被貶。他曾在14個州縣擔任過職務,足跡遍布神州大地。

蘇軾雖然不是江西人,也從未在江西任職,但他對這裡情有獨鍾,多次來此遊歷,並留有一百多首詩詞。第一次到江西,就以江西省名為詩名,題寫名篇《江西》,開頭兩句即是「江西山水真吾邦,白沙翠竹石底江」,對江西的綠色生態高度讚美,並直抒胸臆:江西山水真是我的故鄉啊!

「不識廬山真面目」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諷議新政導致「烏臺詩案」,被貶為湖北黃州團練副使。5年後改遷汝州,途中路過江西,便有了與江西的初見。

首次遊歷江西,自然會選擇聞名古今的廬山。4月是廬山最美的季節,蘇軾在這裡駐足了一個月。初赴廬山,他便被廬山美景深深吸引,古往今來的文人大家早就留下大量讚美廬山的名作,而蘇軾也一發而不可收,四過廬山,在這裡留下了50餘首詩詞,其中最有名的是《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開頭兩句描繪了廬山的層疊交錯、千姿百態,而後兩句是借景說理,人們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為廬山的峰巒所限,看到的只是局部而已,從不同的角度只能看到不同的內容。蘇軾該書人們,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即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人最難看清的也正是自己!

以往寫廬山的詩詞,大多是讚美壯麗的景色,而蘇軾既描繪了廬山的神秘莫測,又運用了深入淺出、樸實簡潔的語言表達出處事的哲理,寓意深刻,啟人心智。這與蘇軾的人生感悟有很大的關聯,他捲入了新舊之法的爭議,反對新法,但並不偏激,主張汲取新法合理成分,反而又為舊黨所不容。

因此,蘇軾筆下的廬山是撲朔迷離的,正如當時的政治環境,朝廷各黨派都執著於固有的執政思路,不能理性地思考事物發展規律。蘇軾對山水的體察,反映了他善於從不同方位認知事物的思想變化,也反映了認識事物的普遍規律。這首詩雖只有短短的四句,但卻超越古人,後無來者,成為蘇軾最有名的詩歌之一。

「事不目見耳聞」,不可「臆斷其有無」

蘇軾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慧眼,正是這雙慧眼讓他始終保持樂觀的心境,在失意之時不氣餒,在艱難之境不潦倒。

元豐七年(1084年)六月,蘇軾送其長子蘇邁前往饒州的德興任縣尉。途中路過取名頗有爭議的石鐘山。酈道元認為石鐘山下面靠近深潭,水石相搏,聲如洪鐘而得名。李渤卻認為是山中石頭敲擊發出的聲音得名。一座小小的石鐘山勾起了蘇軾的好奇心,便想一探究竟。

夜裡,蘇軾先是讓小童拿斧頭敲打石頭,又乘小船深入山底,發現山下有多個石穴縫隙,波濤湧入拍打石壁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小船緩緩駛入深處,又發現山體中間有一塊巨石,其石中空上面有洞穴,風與水搏擊,在石縫中來回衝撞,發出「窾坎鏜鞳」之聲,與「噌吰」之聲相呼應,故名為石鐘山。

蘇軾便發出這樣的感慨:「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揭示了要了解任何事物的真相和本質,必須深入調研考察,否則不可能得出正確結論。而作為這次考察成果寫成的《石鐘山記》,不僅辨明了石鐘山命名的由來,而且還因其文結構獨特、行文曲折、修飾巧妙、語言優美等特點成為蘇軾散文的代表作。

「賴有高樓能聚遠」

蘇軾送子到德興就職後,時任德興縣令單錫熱情地接待了他們,單錫素知蘇軾喜愛遊覽山水名勝,故盛情邀蘇軾父子攀上城北枕山,遊覽新建的聚遠樓。登樓眺望德興山靈水秀,清風徐來,不汲不戚,不悲不喜,讓人感覺寧靜和諧,長途跋涉的疲憊仿佛煙消雲散。

從黃州一路走來,遊山玩水看似逍遙,但畢竟處在貶謫之境,進退之中思緒萬千,飽含了多少艱辛苦楚。一時間,情感的交錯在他的內心醞釀發酵,終於噴薄而出寫下了《題詠聚遠樓詩》:

雲山煙水苦難親,野草幽花各自春。

賴有高樓能聚遠,一時收拾與閒人。

這首詩既寫風景,又寫哲理。雲霧繚繞的山和煙雨朦朧的水難於親近在一起,而野草和山花都各有自己的春天,幸好有這高樓將遠方的景色聚在一起,整理給我這賦閒的遊人觀看啊。這裡實際也寓意了當時國內的政治形勢和他自己的心情。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高度讚賞蘇東坡詩,興之所至,特賜御書「聚遠樓」金匾。才子作詩,皇帝賜匾,一時傳為佳話。從此,聚遠樓聲譽鵲起,名人雅士紛紛登上聚遠樓吟詩作賦。蘇邁任德興縣尉期間,勤政愛民,深受百姓愛戴。百姓感念其恩,曾建「景蘇堂」,頌揚和懷念眉山蘇氏父子。

在歷史的更迭中,聚遠樓毀於元末兵亂,明代重修,又毀於清末。2003年高樓得以重建,成了這座城市的標誌性建築。文人賦詩多是率性而為,有感而發,一首詩便讓一處風景擁有了靈魂。縱觀歷史,多少亭臺樓閣,多少山水湖泊,因與歷史和文化的融合而擁有了生命力。

一代名流雖已遠去,一件盛事也化為了歷史,唯有這優美的故事成為永恆,代代傳頌。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臨朝聽政,盡廢新法,蘇軾得到重用,並被召還京。僅一年多時間,蘇軾從散官一躍升到三品。但對蘇軾而言,美好的光景總是短暫的。蘇軾的一生經歷太多的大起大落,但他依然從容去面對。

「山為翠浪湧,水作玉虹流」

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執政,蘇軾被貶惠州,由北向南就任途中路過江西,在萬安寫下《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此時的蘇軾,經歷了世事的變化,仕途的險惡,卻依舊達觀豪放、坦然自適。他將自己比作水流湍急的惶恐灘上,一葉命運難測的扁舟,顛簸起伏、驚心動魄,不由感嘆被貶的悽涼。然而蘇軾的詩總能給人驚喜,筆鋒一轉似乎又有了搏擊水流之上順風出行的快意。

此次蘇軾來到江西主要停留在贛州(北宋年間名為虔州),駐足一月左右。贛州奇特溫柔的美景也給被貶途中一路奔波的蘇軾心靈的慰藉,讓他感受到了少有的放鬆恣意。其實蘇軾與贛州早有淵源,元豐元年(1078年)蘇軾為赴陝州任職的孔宗翰送行,為滿足好友兩年前提出的請求,作《虔州八境圖》八首,分別是《石樓》《章貢臺》《白鵲樓》《皂蓋樓》《馬祖巖》《塵外亭》《鬱孤臺》《崆峒山》。當時蘇軾並沒有到過虔州,只能根據圖畫及其豐富的學識和想像,描繪出虔州的美景。十二年後,蘇軾圓夢遊覽虔州美景,曾感嘆「前詩未能道其萬一」,後補作《虔州八鏡圖後序》一篇,來詮釋映入眼帘的虔州美景。從此,贛州八景名聞遐邇,各地紛紛打造「八景」文化,掀起了旅遊景區建設熱潮。

蘇軾還隨陽孝本等好友遊覽鬱孤臺,登臺遠望,虔州美景盡收眼底。興之所至,寫下了《過虔州登鬱孤臺》:

八境見圖畫,鬱孤如舊遊。

山為翠浪湧,水作玉虹流。

在蘇軾的筆下,鬱孤颱風景絕倫、美不勝收。此時他不由得想起自己即將流放嶺南的苦楚,但依舊樂觀的希望能早日結束這漂泊的生活,與家人團聚。蘇軾在被貶途中自然抑鬱,但看到江西的錦繡山川頓時讓他沉浸其中、忘卻煩惱。甚至發出「他年三宿處,準擬系歸舟」的感嘆,用佛教「三宿戀」的典故,希望虔州能成為自己人生的歸宿。在贛州,蘇軾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如《天竺山詩》,那是蘇軾受其父蘇洵影響所寫下的;《廉泉》一詩將他在贛州的詩詞創作推向了高潮。此時,蘇軾雖遭貶謫,但他那清廉如水的品格,曠達超然的胸襟,令人稱羨。

「曾見南遷幾個回」

古往今來,文豪大家皆有失意之時,而在失意中,往往可以參悟人間世道,在詩詞中直抒胸臆、一吐為快,最終誕生眾多名言警句,為後人所傳頌。每逢蘇軾失意之時,便是他文學創作暴發之時。59歲的蘇軾在被貶惠州途中,拖著年邁的身軀和疲憊的心靈翻過贛州和廣東交界處大庾嶺,以悲壯的心情寫下了《過大庾嶺》:

一念失垢汙,身心洞清淨。

浩然天地間,惟我獨也正。

今日嶺上行,身世永相忘。

仙人撫我頂,結髮授長生。

紹聖四年(1097年),蘇軾繼續被貶,這一次被貶到荒蕪之地海南儋州,這是他被貶最偏僻的地方,也許他再也沒能想過自己還能重回故裡。

遙想當年,年輕氣盛,恃才自傲。初出茅廬,連仁宗皇帝都對他欣賞有加。遇上嚴厲上司陳公弼百般挑剔,蘇軾內心總有些不服氣,於是寫文譏諷上司,沒想到這位心胸寬廣的長官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告知了對他嚴厲的原因。其實陳公弼也同樣惜才,但怕才華超眾的蘇軾初入職場便驕傲自滿,故意對他苛責。

時過境遷,蘇軾早已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再看今朝,也許還有些遺憾,但都化成一聲嘆息,命途多舛的大文學家經歷了人生的頓挫波折,磨去了當年的稜角和銳氣,成就了如今的淡定和坦然。

靖國元年(1101年)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蘇軾由南往北回歸途中再次穿越大庾嶺。當他在一村店休息時,一位老翁問到「官為誰?」隨從答「蘇尚書」。老翁感嘆道,今日北歸,是天佑善人。蘇軾微笑而謝之,並在牆壁上題寫《贈嶺上老人》:

鶴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親栽。

問翁大庾嶺頭住,曾見南遷幾個回?

被貶荒島得以北歸,從古至今有幾人能夠做到?命運最終沒有辜負這位千古奇才,在暮年還能回家鄉,這也許是蘇軾最大的心願了。可惜他的足跡未能走得更遠,只是從贛州走到了常州,便永久停留在了那裡。1101年8月24日,蘇軾病逝於常州,時年65歲。

蘇軾的一生,跌宕起伏,雖有輝煌時刻,然大多在貶謫的艱難中度過。在江西的這100多天應該是他坎坷崎嶇人生中透出的一線光明。美麗江西的奇山秀水和亭臺樓閣,讓他可以短暫的忘卻煩惱,在困苦的人生中感受些許溫暖與歡樂。而他以自己的智慧、才情和心血為江西留下了大量的瑰麗詩文,給江西風物注入了斑斕色彩,饋贈給江西寶貴的精神財富。特別是他的不少名篇絕句進入大中小學教材課本,至今傳誦不衰,仍在對江西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發揮著巨大作用。江西人民永遠感恩蘇軾。

【來源:中國江西網-江西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蘇軾:宋朝第一大吃貨,用詩詞寫下「舌尖上的宋朝」
    蘇軾的一時有感而發,在江水邊念出了千古絕唱。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流傳千古。所以後人在提起蘇軾的時候都會說他是宋朝一代文豪。但是你以為他只能寫這些詩詞名句嗎?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作為一個資深吃貨,蘇軾不僅好吃,善吃,自然也是精通廚藝的。而且他還首創了很多的新菜。當然,寫的關於吃的詩詞更是不少。可以說是用詩詞寫下「舌尖上的宋朝」。那作為同樣吃貨的我,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蘇軾的兩首關於吃的詩詞。
  • 《蘇軾詩詞文賦一百篇》
    蘇軾在這年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今河南臨汝)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而遊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蘇軾《東坡志林》卷一《記遊廬山》說:「最後與總老(即廬 山東林寺長老常總法師)同遊西林,又作一絕(即《題西林壁》)……僕廬山詩盡於此矣。」這表明《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詩。
  • 詩人毛澤東的江西情緣
    《七律二首·送瘟神》寫於北京,卻是為江西省餘江縣消滅血吸蟲病而寫的。換言之,毛澤東在江西寫、寫江西、為江西寫的作品有15首,明顯多於其他省份。 今天,我們解讀毛澤東的江西詩作,可以感悟到毛澤東深厚的江西情緣。 毛澤東江西詩作的創作情況 1927年9月9日,毛澤東領導發動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 才子發配雲南,走到長江邊上,寫下媲美蘇軾「大江東去」精彩詩詞
    詩詞的頂峰當然是在唐宋時期。唐宋時代不光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最鼎盛的時期,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最興盛的時期。此後的各個朝代,雖然在文學的其他方面、其他的藝術形式上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在詩詞方面的成就遠遠不及唐詩宋詞。
  • 蘇軾結婚當天,寫下一首洞房詩,不料卻名傳千古,讀完讓人臉紅
    從夢中驚醒之後,他仍然難掩悲傷,揮筆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年的悼亡詩。蘇東坡年少成名,20歲便考中進士,蘇軾的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並且還擅長書法和繪畫,堪稱文學藝術史上的通才。有人說: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蘇軾。
  • 蘇軾:被詩詞耽誤的美食家
    要說起蘇軾,大家肯定想到的都是大詞人,隨手一寫就流傳了百千年,不得不說,他真的是天賦超人。但是,我今天要說的不是他作詩詞有多厲害,而是他對吃喝有多愛。這種度蘇軾把握非常好,就是那種將醉未醉的感覺,喝得少了吧,精神不放鬆,喝多了吧又迷迷糊糊的,所以蘇軾特別喜歡這種半醉半醒的狀態。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蘇軾這首中秋詞,難倒詩詞大會91人
    詩詞大會五季看下來,很多人都會發現一個問題:越是簡單,耳熟能詳的詩詞,越能難倒百人團選手。 例如第一季中曾考到王安石的《元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百人團就有75人答錯;第二季考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將近一半人選擇了錯誤答案;還有李白的《送友人》,「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曾經多次考到,每次都有不少人答錯,最多的一次是第四季,有82人答錯…… 印象很深的是蘇軾的
  • 讀蘇軾三首詩詞,了解他多難的人生及豁達的胸懷!
    每次讀蘇軾的詩詞,總感慨他人生的多難,處事的豁達及心靈的睿智,他的一生,歷經風波,多次遭受貶謫,還遭逢多位親人的生死離別,飽受人生的艱辛與苦難,但他卻能以寬廣的心胸和堅韌的毅力,直面人生的缺憾,超越痛苦,化解苦難,這些從他的詩詞中就能體現出來。
  • 蘇軾犯小糊塗,卻寫下一首千古名詞,後人將錯就錯,成就風景名勝
    這就是《赤壁賦》裡的一段,蘇軾和客人泛舟遊於江面時的一個感慨,夏口就是現在的武昌,武昌就是現在的鄂州。《念奴嬌.赤壁懷古》裡面也寫到了「大江東去浪淘淨,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我們也就不由得去問,蘇軾這麼一個大文豪,居然連歷史地名都搞錯了,這不是很好笑嗎?
  • 李煜和蘇軾分別寫下首《蝶戀花》,都有千古名句,誰的水平更高?
    當時南塘內憂外患,加上政務繁忙,讓這位文人皇帝非常的煩,只能通過詞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情感,於是寫下了一曲《蝶戀花》,用來訴盡衷腸。《蝶戀花·遙夜亭皋閒信步》遙夜亭皋閒信步。才過清明,漸覺傷春暮。數點雨聲風約住。朦朧淡月雲來去。桃杏依稀香暗渡。誰在鞦韆,笑裡輕輕語。一寸相思千萬緒。人間沒箇安排處。李煜這首詞是夜裡散步,一時有感而發寫下的。
  • 我國文學史上霸氣十足的10首詩詞,讀完第9首令人升起強烈愛國心
    我國文學史上霸氣十足的10首詩詞,讀完第9首令人升起強烈愛國心文·段宏剛詩歌被譽為文學之母,產生於原始社會時期,是人們在勞動我國是世界上公認的詩歌國度,幾千年以來,從《詩經》到當代詩人,留存下許多質量優秀的詩詞,現在已經成為民族文化的重要遺產。詩詞中的豪放詩詞,絕大多數讀起來鏗鏘有力,非常霸氣,不但能鼓舞人的精神,給人高昂的鬥志,更能彰顯詩人火熱的心和高貴的靈魂。這樣的詩詞非常多,筆者特意篩選出10首氣勢磅礴的詩詞,供大家感受這些詩詞的獨特藝術魅力。
  • 蘇軾最為經典的十首詩詞,每一句都是千古絕唱!
    就算是在這南荒之地死上多次,我也沒有什麼遺恨的了。在這次遊歷過程中,那奇絕的景色,是我平生未曾見過的。2.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出自宋代蘇軾詞《水調歌頭》。人生在世,有著悲歡離合,月亮也會有著陰晴圓缺。從古至今,世界上就沒有完滿的事情。
  • 小妾給蘇軾敬酒,蘇軾問了個尷尬問題,寫下一首詞安慰世人多年
    蘇軾的一生,經歷過多次大起大落,在人生的變幻難測之中,他也獲得了對人生更深的體悟,因此,在他的詩詞中,有著對人生深刻的洞見。於是,他揮毫寫下了這首《定風波. 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 蘇軾閉門謝客寫下這篇神作,句句正讀反讀都一樣,令人拍案叫絕
    蘇軾平生作品最多,但最經典的都是在被貶時所作,《水調歌頭》是這樣,《念奴嬌·赤壁懷古》也是這樣,對於他來說,失意時吃吃東坡肉,寫寫詩詞,仿佛就是最大的樂趣。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正是蘇軾失意時所作的一首詞,當時43歲的蘇軾被貶至黃州,剛開始他難免心情不佳,於是閉門謝客,甚至躲進了道觀休養,就在這段時間他寫下了這篇神作《菩薩蠻》,這首詞共4句,句句正讀反讀都一樣,令人拍案叫絕。
  • 蘇軾被召回朝廷,和朋友送別,寫下這首詞,讀完最後一句眼眶溼潤
    古來詩詞歌賦都免不了離愁別緒。離愁如果在婉約派詞人寫來,細膩多情,景致也是溫婉可人。但是對於豪放派詞人來說,那可就是另一番景象,即使離別也未必是傷感的,更可能是江湖四處為家的壯闊。說起豪邁之詞,一定要提蘇軾蘇東坡。他流傳的詞作眾多,也為世人稱道。
  • 蘇軾醉酒無家可歸,寫下一首千古名篇,說盡了中年男人的辛酸
    論及中國的詩詞文壇,蘇軾必然是位不可忽視的大人物,他一生創作詩詞兩千餘首,這些詞作憑藉著豪邁飄逸的詩風與慷慨激昂的曲調開闢了宋代詩歌的新風,更是給了後世創作極大的指導與啟發。然而,與其傑出的文學才華相對應的,是他顛簸流離、仕途多舛的政治命運。在他並不漫長的一生裡,曾遭遇多次被貶。儘管如此,他憑藉著豁達和樂觀飲酒作賦,瀟灑生活,留下了許許多多千古傳頌的優秀作品。
  • 蘇軾被貶密州,出城打獵時,寫下這首詞,開創了豪放派的先河
    原本被人生道理一路上風調雨順的蘇軾,也開始了自己人生中的種種不幸。蘇軾二十多歲便憑藉著自己的才華,成為了當時文壇與政壇的一顆新星。被貶至密州的蘇軾這個時候也不到三十歲,因為年輕,所以對於這種被貶以及仕途上所遭受但的這些災難也完全不當一回事。
  • 小妾給蘇軾敬酒,蘇軾問了個尷尬問題,寫下一首詞安慰世人很多年
    蘇軾是宋朝著名的詞人,他也是豪放派的典型人物,蘇軾的詩詞跟他的為人一樣,處處透露著豁達的人生態度。儘管蘇軾的一生被貶無數次,但是他卻沒有對生活失去過信心,依然能夠用微笑的態度面對生活,縱使生活虐他千百遍,他對生活依然充滿了希望。
  • 蘇軾結婚當天,寫下一首洞房詩,卻不料成了千古絕唱!讀完真肉麻
    大家都說,蘇軾是最「乾淨」的一位詩人,蘇東坡給世人留下的印象多是狂放不羈、豁達樂觀。其實,蘇東坡一生飽經憂患,嘗遍了酸甜苦辣、人情冷暖。蘇軾還是個非常浪漫的詩人。其實這首詩是蘇東坡用了前人的詩句,但是每一句連貫起來,都能符合詩詞韻律。羅帳細垂銀燭背,讀到這一句,大家都說這可是「流氓」水準的一句,描述了他們兩個新婚之夜的場景,讀完真是讓人肉麻!
  • 《經典詠流傳》節目中演唱過的蘇軾詩詞,你記住了哪幾首?
    人們在節目中不僅能聽到美妙動聽的歌曲,無形中也記住了很多首詩詞和詩詞背後的故事。很多歌手在《經典詠流傳》節目中都演唱過蘇軾的詩詞,今天,不妨讓我們盤點一番吧。很多人都熟知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尤其是最後一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更是成為人們在中秋佳節的美好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