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光|《往生論注》告訴了我們什麼:清淨莊嚴的安樂國

2020-12-14 彌陀法音
供養菩薩

既然三界不是眾生歸命之福地,因此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便發誓要成就一個超越三界、真實的、沒有眾生無窮輪迴、安樂清淨、不能被汙染、不可被破壞的終極清淨的世界,指的就是《往生論》所說的「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這句話。

我們作為凡夫,從娑婆世界的視角,以了了分明的心念,來專注細緻地觀查和了解極樂世界所具有的功德成就,就是「觀察莊嚴清淨功德成就」。

《論注》對此是這樣表述的:「欲置眾生於不虛偽處,於不輪轉處,於不無窮處,得畢竟安樂大清淨處,是故起此清淨莊嚴功德也。『成就』者,言此清淨不可破壞,不可汙染。

《大明三藏法數》這樣解釋「清淨」一詞,「謂此涅槃之理,安住清涼,諸障悉淨,故曰清淨」,這是以修行究竟涅槃之法理來解釋「清淨」;《佛光大辭典》定義「清淨」,「指遠離因惡行所致之過失煩惱」,並引用《寶性論》卷四說「清淨」有二種,「一曰自性清淨,萬法皆空,本來即清淨;二曰離垢清淨,離煩惱而成為清淨」,這是從自證本性方面來解釋「清淨」;《佛學常見辭彙》解釋「清淨法界」是「清淨本然的法界,也就是佛所證的真如境界」,這是以修行究竟得果來解釋「清淨」。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論注》所言的「清淨」是佛的涅槃清淨,因為「此清淨不可破壞,不可汙染」。而非《攝大乘論釋》卷二所言的,由有漏道之修行,能暫時壓抑現行之煩惱的世間清淨的概念。此「清淨」亦是天親菩薩偈言「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所表達的果地清淨歸命之所在,是諸障消滅的根本究竟之清淨。

佛所發起的並要達成的這個「清淨功德成就」,不能理解為單一的、有別於其他不同種類的功德成就,這個「清淨功德成就」指的是極樂世界整體全貌都是這一成就下所通徹的世界,是沒有絲毫汙染的世界相。

不僅保證了極樂世界的依報環境和佛本體的正報都是清淨的,還包括了蓮花化生,過去、現在和未來前往極樂世界的大海會眾菩薩所具有的功德成就皆是清淨無染的。連同此清淨功德成就,《論注》一共講了國土、佛和菩薩三種莊嚴,二十九種功德成就,其他所列各類功德成就,在《論注》中分別表達在後。正如《論注》所言:「『觀察莊嚴清淨功德成就』。此清淨是總相。彼安樂國也。『世界相』者,彼安樂世界清淨相也,其相別在下。

為了把《往生論》「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這一問題講得更加透徹,曇鸞大師在《論注》中引用「安樂」是菩薩慈悲正觀,來說明極樂世界眾生的境界。曰:「安樂,是菩薩慈悲正觀之由生,如來神力本願之所建。胎卵溼生,緣茲高揖;業系長維,從此永斷。續括之權,不待勸而彎弓;勞謙善讓,齊普賢而同德。『勝過三界』,抑是近言。

文中大意是:讓大眾達到安心和歡樂,是菩薩慈悲起行之因由。可以這樣理解,沒有眾生三界之苦,也就沒有菩薩慈悲之修行,菩薩與眾生緊密不分,我們此時聯想法藏比丘在因地所發的第十八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所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而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佛的慈悲本願為苦難眾生所建。正因為此,三界中的胎生、卵生、溼生、化生這些雜居眾生,由於有安樂世界的存在,那麼就應該在辭別三界時,高舉作揖致禮;這是因為三界眾生由於業力牽引而導致的輪迴從此永遠斷掉,所應該的感恩戴德。那麼到了極樂世界,眾生的境界就如同往空射箭,且箭箭相續,首尾相連,不使墮地一樣,不用諸佛相勸,也不會再行退轉了;極樂世界眾生居功而自謙,與普賢菩薩之德行等同。而極樂世界勝過三界,只是曇鸞大師一種隨順凡夫根機,讓凡夫可以理解的大致方便說法,其實西方極樂世界勝過三界道豈止這麼直白與簡單。用今天的語言來說,是完全沒有絲毫的可比性!

由此,西方極樂世界是佛真實功德所成,是清淨無染的安樂國土,是眾生可以永恆的、理想的、完美的歸命之所在!

相關焦點

  • 蓮光|《往生論注》告訴了我們什麼:無與倫比的妙色光明
    由此故,法藏比丘興大悲之心,起了平等之願「願我將來的國土,光色熾盛第一無比,而不能像人天境界的金色那樣被超越」,這就是《往生論注》所言「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優劣不同;以不同故,高下以形;高下既形,是非以起;是非既起,長淪三有。是故興大悲心,起平等願:『願我國土,光炎熾盛,第一無比;不如人天金色,能有奪者』」的大意表達。
  • 蓮光|《往生論注》告訴了我們什麼:服飾寶花香飄世界
    這就是《往生論》偈語所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燻」為我們描繪的出世間美景。《往生論注》說,此二句就是佛的「莊嚴雨功德成就」。那麼佛為何要建造一個這樣的世界呢?《往生論注》曰:「佛本何故興此莊嚴?見有國土,欲以服飾布地,延請所尊,或欲以香華、名寶,用表恭敬;而業貧感薄,是事不果。是故興大悲願:『願我國土,常雨此物,滿眾生意。』
  • 蓮光|《往生論注》告訴了我們什麼:鋼刀與木刀
    《往生論注》曰:「『無量壽』,是安樂淨土如來別號。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衛國,於大眾之中說無量壽佛莊嚴功德,即以佛名號為經體。」這是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中的結論。那麼經文也有體相嗎?有!經文的體相很抽象,不像物質世界有我們所能看到的外相。經文的體相不容易理解,畢竟那是佛的境界。
  • 蓮光|《往生論注》告訴了我們什麼:奇妙的極樂世界三事之水篇
    西方極樂世界也有水,但是西方極樂之水卻不是生存之要,而是有著更加殊勝的彌陀大寶海之加持妙用,我們先來看奇妙的極樂世界之水。《往生論》曰:「莊嚴三種功德成就者,有三種事,應知。何等三種?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虛空。」 那麼這與《往生論》前所講的「種種事功德成就」有什麼區別呢?既有相同,又有區別!
  • 蓮光|《往生論注》告訴了我們什麼:與眾不同的觸受之樂
    當然,極樂世界的「觸」不僅是指極樂眾生身根單一地碰觸,而是眾生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對依報世界全方位地感受與接觸,由觸起勝樂,這就是「莊嚴觸功德成就」所要達成的目的。《往生論》這樣表述:「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曇鸞大師說這就是極樂世界的「莊嚴觸功德成就」。
  • 蓮光|《往生論注》告訴了我們什麼:奇妙的極樂世界三事之虛空篇
    其引用《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五來解釋虛空與空界的概念並非相同:「虛空是非色質世界,空界是色質世界;虛空無見,空界有見;虛空無漏,空界有漏;虛空無為,空界有為。」所以我們所見到的太空和地球大氣層空間,實際上是佛教所言的空界,而非虛空。
  • 10 偈頌雖短,極樂莊嚴盡在其中
    《往生論》的偈頌雖然很短,但是也可以提煉出這三部分。序分就是前兩首偈頌。第一首是歸敬序——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第二首是發起序——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
  • 東林寺大安法師《往生論注》講座 僧俗二眾聆聽甘露法語
    大安法師升座主講《往生論注》(圖片來源:鳳凰佛教)《往生論注》將龍樹菩薩的《易行品》和天親菩薩的《往生論》統合在一起,加以發揮。《論注》文字簡練純熟,氣勢磅礴,義理豐滿,總攝經論要義,把淨土三經的眼目清晰彰顯出來,為淨土法門修學機制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足以開顯淨土正智,啟發學人信心。正如印祖所贊:「曇鸞法師撰注詳釋,直將彌陀誓願,天親衷懷,徹底圓彰,和盤託出。若非深得佛心,具無礙辯,何克臻此!」
  • 《現觀莊嚴論》講記 一
    今天開始講《現觀莊嚴論》,此論主要講的是般若。我們實修中心有實修部、聞思部,聞思部設有般若班。以前,我們沒有講過般若方面的經典、論典,也沒有正式開設般若班。 我們已經學習過了戒律、中觀、因明,實修中心也開有相關的學習班。戒律班,主要學習戒律,無論在家或出家的修行人,都要受持戒律。
  • 《清淨道論》的簡介
    關於覺音的著作如下:1. 《清淨道論》2. 《五論釋義》──其餘五部論注12. 《本生注》13. 《法句譬喻注》這裡我們不難看出他造論的目的,並且知道他是根據大寺注者的思想體系來著述的。其次從他所標示的論題來看,那就更清楚了。依他自己的解釋,「清淨,是除了一切垢穢而究竟清淨的涅槃」;這就是說,他是為了指示人們一條到達解脫的道路而寫作的。這裡所提的「大寺注者」,我們有進一步了解的必要。因為大寺、覺音與整個南傳佛教的關係太密切了。說南傳佛教是上座部,倒不如說是「大寺住部」更了當。因為它完全是屬於這一派的。
  • 名人與淨土|跏趺空中、往生淨土的鐵血將軍
    佛教中極樂世界的莊嚴清淨,比之於眼前的狼煙四起;極樂世界的妙法音聲,比之於眼前的哀鴻遍野;極樂世界的受樂無間,比之於眼前的生靈塗炭……對於以究竟解脫作為人生之目的的佛弟子,滿目瘡痍的戰爭景象無疑會激發溫將軍愈加迫切的求生西方之心,如《法事贊》所說「願我今生強發意,畢命往彼聖人叢」,唯有念佛成佛,才能永斷輪迴。
  • 幼童含笑 踏蓮往生
    直到2017年下半年,孩子病情加重之時,孩子媽媽丁雪芹遇到了信佛的二位朋友,告訴念阿彌陀佛,勸她想開些,沒事兒就念佛回向給孩子。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丁雪芹開始念佛。信佛朋友告訴她「好好念佛,一心靠佛,佛力會加持榮寶兒的!」同時,又把釋佛譽師父介紹給她認識。
  • 我們還有幾十年的壽命,哪裡能天天念佛求往生呢?這個問題你要懂
    世親菩薩在《往生論》中云:阿彌陀佛這一法句即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中指出:「略中一句,莫非實相也。」眾生追求真理實相,就是佛教講的明心見性。明什麼心?要明白一切眾生的真心就是阿彌陀佛;見什麼性?就是要親見親證無量光、無量壽的佛性也就是眾生的本性。釋迦世尊說法四十九年,開示八萬四千法門,法法平等,都是為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而明心見性。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原文全文
    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所攝佛國,超過於彼。 即攝受已,復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禮足,繞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佛言善哉!今正是時。汝應具說,令眾歡喜。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能於佛剎,修習攝受,滿足無量大願。
  • 往生留下金身,用的什麼功夫?
    1.淨空法師:往生留下金身,用的什麼功夫?海賢老和尚去年往生了,一百一十二歲,預知時至。我們看了他一生的事跡,雖然寫得不很長,可是淋漓盡致。我們從他一生的行誼上看,他真放下了,他真修行。念到什麼時候?別人都睡覺了,他什麼時候休息的也不知道。第二天早晨一看他往生了,他走了。想想這幾天他所作所為、所說的這些話,都有味道,都是雙關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的徒弟印智法師到我這裡來,把這些事情告訴我們,帶了光碟,還帶了一份文字的檔案,就是光碟裡頭所說的話,寫成文字。我看了三遍,非常受感動。
  • 他每天念此願疏和簡略次第,無疾而終往生極樂世界
    經常都是說超度走了,眾生離開了,但沒有說過往生極樂。還有,說天眼其實並不嚴謹,佛法的天眼之修證,必須是四禪為基礎,四禪是什麼情況,飛天遁地,穿牆分身,火化水,水化土的境界。具體可以去研讀《清淨道論》。而這個時代,想進入四禪,談何容易?
  • 東林寺大安法師,往生的必要條件
    大安法師講淨土信眾:請問法師,念佛法門必須要修當前一念才能往生嗎?大安法師:念佛法門的往生條件是信願持名,主要要靠信願來感通佛力。我們用具足信願來莊嚴當下能念佛的這一念,就能夠成就往生。在功夫上來說,我們確實要修當下這一念來念佛的。這個「念」字,上面是個「今」,下面是個「心」,就是現前的這個心來念。全心即佛,全佛即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這樣能念和所念就融為一體了。 然而我們這一念常常是系縛在五欲六塵上,不清淨,非常染著。那麼我們這一念現在是念佛,它就是清淨的一念。
  • 淨空法師:真正學佛,就是用戒定慧的手段,達到清淨平等覺的境界
    這五個字非常重要,這五個字是形容我們的真心,清淨是離染汙,平等是離波動,不動就平等。所以清淨是戒德,持戒所感的;平等是定,是三昧;後面這個慧就是放光,智慧,戒定慧三學。大乘佛法終極的目標就這五個字,無論用什麼方法,方法是手段,這個手段是讓我們得到清淨平等覺,你就是真學佛,你在佛法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