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在讀古詩時讀到「錦江巨浪連三峽,九隴峰高接五天」、「若言風景異,三峽此為魁」、「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的句子,感覺並無如何,一個北方小孩僅憑想像力是感受不到什麼的,還是更嚮往「千裡江陵一日還」的那種飄然。後來從地理課本上知道了長江三峽是瞿塘峽、西陵峽和巫峽這三段峽谷的總稱,全長一百九十三千米,西至奉節縣白帝城,東臨宜昌市南津關,是全國最長河流——長江上最美的峽谷。此時已開始對長江三峽豔羨不已了。九十年代初期,在武漢上大學的兄長在假期裡遊了長江三峽,回來對三峽之險之美讚不絕口,而且用節省下來的生活費拍了許多照片,那時都是傳統膠片機拍攝的照片,特別漂亮。我還偷偷藏了一張白帝城託孤蠟像的照片,據為己有,一直保留至今。
再後來有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峽大壩,雖然國家進行了最大程度的文物保護與修復遷移,但據說已經與古三峽有了很大的區別。
去年八月份,我們駕車從恩施到了奉節縣白帝城瞿塘峽景區,「白帝高為三峽鎮,瞿塘險過百牢關」,想當年瞿塘峽也是從水路入中原的蜀道之一。剛下過雨,河水渾濁,讓我頗有些懷疑這是我見慣了的黃河。倒是在新建的白帝城裡看到了與我珍藏的那張照片一模一樣的蠟像,讓我興奮不已,拿著手機各個角度拍攝,想回來與膠片機拍攝的舊白帝城裡的蠟像一比高下。
據說徒步從瞿塘峽景區進入三峽之巔有九千多米,而臨近黃昏,如果登頂再返回,景區絕對閉館了。懷著很深的遺憾離開了景區。
出了景區,沿著正在修建的詩聖路去了白帝鎮,吃飯的時候和當地的鄉黨聊天,他們熱情地告訴我們有一條正在修建的旅遊公路直通三峽之巔,但是由於沒有完全建好,有一段路程必須繞道鄉村小路。真正的峰迴路轉啊!我們高興極了,當晚入住白帝鎮。
第二天我們順著當地人指點的路線,必須要說的是當地人真的很熱情,不知是不是受了詩聖的教化,他們給我們畫了路線圖紙,指點我們上山注意安全,山路相當崎嶇不平。奉節就是古時的夔州,當年安史之亂後詩聖杜甫避難入蜀漂泊西南,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住在夔州,所以當地人正在修建的詩聖路應該是對杜甫的紀念。就是在夔州,多病的杜甫寫下了古今第一律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我就是一路念叨著這首千古名詩,在車子七拐八繞,蜿蜒盤旋之下,直抵三峽之巔。
站在高山之巔遙望夔門,極目瞿塘峽,真是壯麗山河盡收眼底啊!我不知道杜甫當年登高的是那座山,可內心特別希望他是和我一樣站在了山峽之巔。他發出了千古一嘆,我自覺沒有他的憂國憂民身世多艱,但我俯瞰這壯美的山河,竟生發了對詩聖他老人家深深的懷念。我也自覺永遠達不到詩聖老人家的才情,卻也覺得如果不吟誦點什麼,實在無顏去懷念我深深崇拜的杜子美。塗鴉一首詞作,緬懷先賢吧:
水調歌頭 奉節登三峽之巔
炎炎酷暑天,
履登三峽巔,
心知足下江水,
奔流至海邊。
我欲乘舟追隨,
忽憶白帝城裡,
明主託孤艱。
遙望舊夔門,
詩聖在眼前。
巫山水,
風景妍,
思前賢。
江山渺遠,
英雄迭出豈有限?
洶湧澎湃水似虎,
慨今嘆古人近癲,
此情自難詮。
誠願從今後,
風月長無邊。
告別三峽之巔後我們前往巫山縣,乘船遊覽了著名的巫山小三峽和巫山小小三峽,也是非常美麗的去處,小三峽闊大宏偉,小小三峽秀氣奇絕。不過,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