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新三板之家。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9月24日,網絡曝出深圳6平米「鴿子籠」戶型樣板間對外開放,價格88萬的精裝級小戶型號稱「中國空前,深圳絕版」。
一個6平方的房子,賣到了88萬!
反觀新三板,從16年半年報數據裡可以看出,新三板上9000多家企業,其中有3650家企業的半年報淨利潤都不足以支付深圳這個6平方的房子。
實業之冷,樓市之熱,已經不是第一次見諸報端。房價快速上升以後,無疑會對機構和個人的投資方向都會產生影響——機構投資會介入到房地產行業中,而個人投資則會通過持有房產、轉讓的方式獲得利益。
用一些新三板企業老闆的話來講:「做實業的,對做房地產的是既羨慕,又怨恨!」畢竟房地產利潤的誘惑太大,與實業的回報率太不平衡。除了對普通老百姓(603883,股吧)的誘惑,一些新三板企業老闆也認為,房子越貴,企業家就會浮躁,就想去拼命短時間馬上獲得回報,根本不想好好幹企業。
前有*ST寧通B賣兩套學區房就能保殼的新聞,後有成都一售樓部的80套房子被一人一次性付款1個多億全部買走的新聞,可見,高房價,真的對實業影響太大。
如果單從企業產房等成本上來說,高房價對一線城市的科技型企業去留、人才等影響較大大,對三四線企業的去留影響不大。但對於新三板來說,高房價的影響可不完全在成本上,新三板企業全國各地都有,涉及一二三四線城市,除了廠房等成本的影響外,高房價帶來的資金流向缺失與高融資成本,融資渠道的缺失,這才是最致命的。
目前大部分新三板企業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企業拼命地製造,然後把實物質押給銀行,然後從銀行裡面拿出一部分錢出來再投入到生產和主營業務中,因為產品利潤也不是很好,然而銀行年利率最低要6%,企業哪裡能受得了?企業要想發展,就要先賺錢給銀行,然後賺給工人,最後才能賺給自己。
尤其是對新三板企業的影響,新三板本就為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應運而生,而新三板上的中小企業長期以來都是依靠間接融資——銀行貸款,而作為調控社會資金流向的重要機構——銀行,客觀上或許也給實業企業帶來了困難。因此大量的資金流向了高回報的房地產,而分配給實業企業的資金便在客觀上減少。
另一方面,新三板目前仍然處於起步與調整階段,「新三板」雖然能夠緩解部分企業的燃眉之急,但其交易制度還亟待完善。「新三板」不僅流動性不強,價格也並不完全公允,使得其融資功能並不能真正有效發揮。
屋漏偏逢連夜雨,樓市的持續走高,不得不說也間接加大了新三板企業融資的難度。
對實體企業老闆面對高房價心情的真實寫照: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華為向東流。
高房價除了對企業融資有影響之外,土地成本的升高,對企業建設廠房和擴大生產,也帶來了壓力。
其實大家都知道,實體經濟是中國的立國之本,中國離不開實體經濟。如果房地產價格太高,會造成實體企業沒辦法生存下去。而賣地其實就是賣資源,這是一種短期性的收入,因為資源總會枯竭,而實業給政府貢獻的稅收則是長期性的,取之不竭,並且同時還能吸納當地的勞動力。
但目前不能再逃避的現實是,實體業和地產業之間的矛盾已經顯性化。
對於大部分實體企業而言,最簡單的願望就算希望房價不要太高,土地不要太貴,優秀的人才能買得起房,希望政府能更多的關注中小實體企業,希望國家能服務於民生,讓房地產行業能夠更健康和可持續地成長。新三板之家首席研究員home君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新三板之家
(責任編輯:馬郡 HN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