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六百年歷史的故宮,屋頂卻很少有鳥屎,全是老祖宗的智慧

2021-01-09 曹丹丹說娛樂

到北京旅遊,很多人不能錯過的景點就是故宮,就像明清皇宮一樣,隱藏著很多人不知道的秘密,我等待著人們去發掘,我知道故宮有600年的歷史,為什麼它的屋頂上鳥糞少?那就是祖先的智慧。

過去故宮被稱為「紫禁城」,但過去的紫禁城是皇室禁地,戒備森嚴,只有王公貴臣可以進入,民眾擅自進入將招致殺戮,現在故宮是博物館。

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大小宮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間,如今保存著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築,從故宮的結構建築來看,這件難度很大的木匠作品,在經濟、科技上都落後於時代,人的毅力令人驚嘆,其實最令人欽佩的還是古人的智慧。

到過故宮的人都會發現,故宮屋頂上很少見鳥糞,知道了,鳥的排洩物是不問地點的,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煩惱,如果愛車停在樹下,第二天鳥糞就可能在你的愛車上留下痕跡,?

以下三條由專家給出。

其一,作為顏料的來源,當時造皇宮時,工匠們在顏料的調製上下功夫,為了保證色彩的一致性和持久性,我在調製顏料時,把它塗在屋頂上,會有特殊的味道,對這些鳥兒來說,很討厭這種味道,在故宮飛來飛去,聞聞這味道就飛起來,遠遠地看,不能多留。

參觀故宮的人都知道,由於屋頂原因,故宮的房簷設計非常陡峭,坡度很大,加上密密麻麻的琉璃瓦,鳥兒一站上去就滑倒了,站不停,連鳥糞也沒有,鳥兒在這裡留下了痕跡,因為斜坡很大,屋頂很滑,有時還會被大雨淋溼,所以,即使經過六百多年的故宮屋頂也沒有鳥糞。

故宮裡沒有樹木,故宮裡也沒有森林設計,為了防止火災,古代的王為了躲避刺客,對自己的生命非常安全。

事實上,也有迷信的說法,故宮的建築呈四角形,像「口」字,種上樹後,就成了「困」字,這對皇帝的風水是不好的,沒有樹,鳥兒的腳不能停下來,當然也沒有鳥糞。

事實上,無論出於什麼原因,我們都要為祖先留下的「遺產」而動搖,也要為他們的智慧而感嘆,真是不同尋常,對於故宮的屋頂沒有鳥糞,你覺得有沒有最大的原因?

相關焦點

  • 為何故宮的屋頂上沒有鳥屎?難道是因為「龍氣」?其實是這樣的
    文/隨風飄散為何故宮的屋頂上沒有鳥屎?難道是因為「龍氣」?其實是這樣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相信旅遊對於很多人來說都已經不是一件非常陌生的事情了吧,所以有不少人都喜歡到各種地方旅遊,比如說故宮,這個地方不僅在中國非常有名,在外國也是非常出名的,所以有不少的遊客都喜歡到這裡遊玩。
  • 為何故宮屋頂這麼幹淨,也很少看到鳥類停留?古人的智慧令人驚嘆
    中國這麼多的歷史,很多文化習俗也一直延續到了現在這個時代,並且也有很多古建築也被很好地保留下來了,畢竟這些都是老祖宗的心血,並且都見證了這個歷史朝代的變遷,他們的存在就是以前那個時代繁盛過的證明。特別是中國北京的故宮,故宮已經存在有六百年了,是明清時代的皇家宮殿,以前被稱為紫禁城。
  • 故宮屋頂為何不落草?《我在故宮六百年》來揭秘
    傳承,"能工巧匠"們讓故宮 600 年長青2020 年,為慶祝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故宮特別策劃了"丹宸永固"大展,一時之間風頭無兩。《我在故宮六百年》以大展為契機,就此誕生。在紫禁城屹立 600 年的背後,是一代代能工巧匠們的智慧與心血,《我在故宮六百年》就把鏡頭對準了他們,讓公眾看到了大工匠們的傳承精神。
  • 三個原因告訴你:故宮為何600年來屋頂從沒鳥糞,連鳥也很少!
    三個原因告訴你:故宮為何600年來屋頂從沒鳥糞,連鳥也很少!文|看一支獨秀歷史總是有跡可循。從長城到宮殿,從陵墓到遊園,每一處建築都有它們自己的意義。尤其是故宮,玉欄高牆,紅磚黛瓦,其磅礴而又巍峨的氣勢和巧奪天工的設計建造不能不令人感嘆。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都城,也就是當時的紫禁城,他的建造工藝和歷史價值都非常值得後世保護和研究。例如故宮的選址,防火,建造規格,工匠工藝等,都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學問。直到今天,故宮已經屹立在北京600多年,其中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在過去的600多年中,故宮的屋頂除了灰塵顆粒,幾乎沒有鳥屎,這是為什麼呢?
  • 故宮這麼大,為何很少會有老鼠出現?網友:晚上有「巡邏隊」出動
    導語:故宮這麼大,為何很少會有老鼠出現?網友:晚上有「巡邏隊」出動說到故宮,相信很多人是非常熟悉的了,作為中國保存最好的建築宮殿,故宮如今已經有600年的歷史。而故宮不僅是中國建築文化的一種體現,更是中國人在精神上的一種自豪。
  • 《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600年故宮背後有這些故事
    故宮古建承載厚重歷史,解讀紫禁城磚瓦梁木間的文明密碼故宮時間跨度大、古建數量多,故事如何講述?《我在故宮六百年》從一場耳熟能詳的展覽說起。東華門內,設立於1958年12月的故宮博物院古建部負責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2020年春天,他們接到了一項特殊的任務——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策劃籌備一場名為「丹宸永固」的展覽。
  • 故宮上方為何沒有小鳥?專家:它們敢來嗎?
    在故宮中,有很多的歷史故事,這些歷史是中華文明燦爛瑰寶中的一部分。承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故宮現如今已經是中國著名的旅遊景點。故宮的名氣是世界範圍之內的,每年慕名而來的中外遊客達到上億次,無論春夏秋冬,在故宮中你都會看到絡繹不絕的遊客對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宮殿毫不吝嗇地進行讚美。
  • 《我在故宮六百年》從歷史的遠方走向故宮601年
    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今晚20:00檔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通過三大亮點新年敬獻,開啟故宮全新的時間之旅。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該片聚焦故宮古建修繕保護,記錄宮牆之內悉心呵護故宮的文保工作者,展現宮牆之外的天下人與這座城池發生的奇妙關聯,講述紫禁城青春永駐的故事。
  • 《我在故宮六百年》創新講述紫禁城青春永駐的故事
    2020年,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的故宮,迎來六百周年華誕。故宮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故宮博物院聯合攝製、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出品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每集50分鐘,記錄宮牆之內悉心呵護故宮的匠人,展現宮牆之外的天下人與這座城池發生奇妙的關聯,講述紫禁城青春永駐的故事。
  • 雲遊故宮六百年
    一眨眼的工夫,旭日光芒噴薄而出,萬道光芒通過雲朵之間的間隙,絲絲縷縷灑落在這座六百年的古木建築上,霎時間,整座故宮更顯得氣勢磅礴,華麗而威嚴。隨著景點的開放,我慢慢地走進了紫禁城,耳邊感覺有風吹過,恍恍惚惚間,感覺時間好像在倒流,仿佛公元1420年,明朝永樂皇帝那一句莊嚴的宣告:「北京宮殿,今已告成」還能在這個時候響徹整個故宮的上空!從1420年到2020年,故宮有六百歲了!
  • 丹宸永固、薪火相傳丨專訪《我在故宮六百年》導演梁君健、張越佳
    2016年,故宮主題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火遍全網,收穫了觀眾的如潮好評,時隔五年後,為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隆重登場,這一次的故事「主角」也同樣特別,為了給觀眾呈現出新鮮的視角,《我在故宮六百年》把拍攝重點放在了故宮裡聳立著的無數古建築以及那些修繕古建築的人。
  • 《大故宮六百年風雲史》:品讀歷史故事,體味故宮六百年風雲變幻
    2020年,是北京故宮的六百歲生日。在這個特殊的年份裡,向大家推薦一本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老師的新書《大故宮六百年風雲史》。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將會對故宮的建成、故宮的文物、明清兩個朝代的歷史和人物,有一個全新視角的認識。
  • 讓厚重題材「貼地」起飛《我在故宮六百年》見微知著
    丹,是宮牆的紅;宸,為深邃的宮殿;紅牆內,深宮中,烙下了歷史的印痕。歲末年初,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文物保護人員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
  • 《我在故宮六百年》解鎖中華文明的密碼 堅守薪火相傳的匠心
    歲末年初,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文物保護人員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紀錄片將鏡頭探向記憶深處,讓觀眾在對古代建築的凝視中,窺見流動的歷史,預見生生不息的未來。光陰流轉、世事變遷,紫禁城曾見證600多年的風雲變幻,如今也成為歷史本身。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工程管理處的張典在拓印養心殿外牆銘文明代磚上款識2020年12月31日,紫禁城600歲的最後一天,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600年是一個時間概念,「我」如何能在故宮600年?本片導演之一梁君健解釋,有三層含義:一是600年的古建築,二是一代一代保養、修繕、研究古建的人,三是古建所承載的600年的歷史和文化。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2020年12月31日,紫禁城600歲的最後一天,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600年是一個時間概念,「我」如何能在故宮600年?本片導演之一梁君健解釋,有三層含義:一是600年的古建築,二是一代一代保養、修繕、研究古建的人,三是古建所承載的600年的歷史和文化。
  • [職通車]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這大概就是《我在故宮六百年》,「我在」的一個註解。  從2015年起,故宮博物院開啟了對養心殿百餘年來的首次大修,到紫禁城建成600年時,這座著名的宮殿已經與世隔絕了5個年頭。第二集講述的就是養心殿的秘密。  養心殿正殿的屋頂上,一根扶脊木腐爛,需要整根替換,而替換的木頭將從河北運來。紀錄片團隊得知後,決定把木頭如何運進紫禁城的過程拍下來。
  • 故宮建設600年來,為什麼屋頂一直沒有鳥屎?原因讓你想不到
    專家們經過很長時間的調查與研究發現,故宮的屋簷上基本沒有鳥兒來築巢,這就奇怪了,為什麼這麼大的空間放著白白不用。 原來這和故宮的建築材料和結構有關。看似很宏偉的故宮,它的屋頂卻是弧形的。不但如此故宮的四周邊角直徑很小,屋頂的表面非常的平滑。
  • 故宮六百年,這些書為你慶生
    新書「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此次發布三本:《宮殿漫步》《文物風華》《故人匠心》。其中,《宮殿漫步》講述有著600年歷史的紫禁城建築的故事;《文物風華》講述文物背後的精彩故事;《故人匠心》是一代代故宮人無私奉獻、恪盡職守保護故宮的感人故事。三本書均由故宮出版社推出。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播 聚焦古建修繕保護
    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