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2021-01-09 中國經濟網

  深夜的故宮熱火朝天。 

  600年歷史的紫禁城,仿佛有打開時空隧道的神秘力量。

  紫禁城養心殿外牆的牆皮掉了,修繕前需要先把破損的牆皮鏟乾淨,這就露出了裡面的磚。人們發現,其中一塊磚上有銘文,清晰地記錄了這是一塊嘉靖十四年(1535)、來自山東臨清的磚,燒磚的工匠名叫陸奎。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正在修玄穹寶殿,修完玄穹門上的木樑,管理組組長齊飛在木樑上標記,這一天是2020年10月15日。下一次再修,又該是百年後,後人會看到這個小小的標記,可能還會想像,當年寫下這行字的是哪位前輩同行。

  2020年12月31日,紫禁城600歲的最後一天,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600年是一個時間概念,「我」如何能在故宮600年?本片導演之一梁君健解釋,有三層含義:一是600年的古建築,二是一代一代保養、修繕、研究古建的人,三是古建所承載的600年的歷史和文化。

  這麼說可能還是有點抽象,於是,梁君健和他的小夥伴們,把鏡頭對準了各色各樣的人,宮裡的,宮外的,甚至北京城外的,他們與紫禁城在2020年發生了什麼。

  2020年春天,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接到了一項不是修房子的任務——他們要為紫禁城建成600年策劃籌備一個名為「丹宸永固」的展覽。紀錄片第一集就記錄了策展過程中的經歷。

  1988年生的吳偉,總是調侃自己是在「挖土」,他的考古發掘揭示了紫禁城地下的秘密;專攻彩畫繪製的王光賓,正在複製一幅具有江南氣息的建築彩畫,來呈現清代晚期紫禁城的新變化;修過角樓,是一個木匠可以回味一輩子的榮耀,謝安平順著一張重要的照片,揭開了三代匠人修繕角樓的故事……

  以上,都是很「專業」的故事,紀錄片還想把時間留給一些別的意味。

  在「丹宸永固」展覽的開幕式上,古建部的退休老專家王仲傑,是現場嘉賓中年齡最大的一位。平日不怎麼出門的他,被攙扶著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宮,還遇到了老同事。他和同事聊天,但現場眾聲嘈雜,倆人耳朵也不靈,於是在不斷重複的對話中,他才搞清楚對方比自己小4歲。王仲傑感慨:「這4歲啊,在人中年時候不顯,到這個歲數,4歲就有點差別了。」

  兩位老人閒聊的一個30多秒鐘的長鏡頭,被完整保留在了第一集的結尾。他們來給故宮過生日,他們也討論著自己的年齡;他們在回顧歷史,也在回顧人生。這大概就是《我在故宮六百年》,「我在」的一個註解。

  從2015年起,故宮博物院開啟了對養心殿百餘年來的首次大修,到紫禁城建成600年時,這座著名的宮殿已經與世隔絕了5個年頭。第二集講述的就是養心殿的秘密。

  養心殿正殿的屋頂上,一根扶脊木腐爛,需要整根替換,而替換的木頭將從河北運來。紀錄片團隊得知後,決定把木頭如何運進紫禁城的過程拍下來。沒想到,這成了全片最「坎坷」的拍攝經歷之一。

  梁君健回憶,運木材的貨車只有晚上11點之後才能進北京二環路,也就是「夜黑風高」才能進宮;而木材什麼時候加工好、哪天運,也都是未知數,所以只能等著,隨時待命。那是一個周五,下午3點,梁君健突然接到電話,說今晚要運,司機準備五六點出發,「我嚇了一跳,一查路線,兩個小時還是有希望趕到河北起運點的。我們4點湊齊了人和設備,趕緊出發」。

  出發不久,遇上北京周五晚高峰,梁君健和執行導演、攝像,陷入了高速堵車的滾滾洪流;到晚上6點,在距離目的地還有半個小時車程的地方,前方發生車禍,徹底走不動了。這時,執行導演付曼菲很機智,一查打車軟體,發現高速下面是個村莊,能叫到車。她和攝像扛著設備就翻下了高速,順利打到一輛車,奔赴木材市場,留下梁君健在高速上看車。幸好,他們最終趕上了,那天拍完回家,已是凌晨兩點。

  這段奇遇,在第二集呈現。不出意外,這根木頭將在養心殿的屋頂用上數百年;而因為這段記錄,後人將知道,與這根木頭有關的人,除了修繕者,還有貨車司機,還有這些身手矯捷的紀錄片工作者們。與故宮發生著關係的,並不只有宮裡人。

  如果說辦展覽、修養心殿,都只是紫禁城一個時間段的項目,那麼,第三集講述的「歲修保養」,就是600年來不曾間斷的日常。在這座城裡,不論是磚、瓦、木、石,出現任何狀況,都有人會及時修理更換。一代代匠作學徒,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熟練技藝。

  《我在故宮六百年》攝像張華,也曾擔任《我在故宮修文物》攝像,對比拍修文物和修房子,後者有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張華說:「老雷(雷建軍,《我在故宮修文物》製片人、《我在故宮六百年》總策劃)講過,『寧可不拍,也不能給文物帶來任何可能造成損害的風險』——故宮所有古建都是不可移動文物。」

  「紀實攝影更多關於人,人和文物之間是有情緒和情感上的互動的。一下雪,遊客趕著進宮拍照,但修繕者就擔心工程剛結束,天氣變化會不會對建築有影響。「這些故宮的老師,幹活兒時眼睛裡有光。」張華拍木工組,發現老師們一邊幹著活,一邊聊著天逗著嘴;而在另一邊彩畫組的人,就凝神靜氣,一聲不吭,「同一個空間內,有著兩種神奇的氣場,但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

  在故宮拍攝,會有很多受限條件,比如,要遵循故宮的時間表,無法使用無人機等航拍設備。拍攝場地分散在故宮的不同方向,在腳手架爬上爬下、繞著房子跑,都是常態,張華每天手機上的步數沒下過兩萬步。為了拍出建築與周邊環境的關係,他不得不爬得比屋頂還高,「腳手架上就搭一塊三四十釐米寬的安全板,只能站一個人」。

  雖然辛苦,但驚喜隨時有可能發生。「這是我第一次拍到晚上的故宮在幹什麼:運輸建築垃圾的大車只有晚上才能進宮,深夜的故宮熱火朝天!」張華說。

  《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故宮博物院聯合攝製,內容製作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創作團隊和清華大學清影工作室合作完成。在這個團隊中,80後的梁君健和70後的張華算是年紀最大的,其他幾乎都是90後。《我在故宮六百年》製片人徐歡來自總臺,和故宮很有淵源,從2003年開始,曾擔任12集人文紀錄片《故宮》總導演、100集歷史紀錄片《故宮100》總導演、《我在故宮修文物》監製……

  5月開機,不久北京又遇新冠肺炎疫情,再次開機就到了7月下旬,直到片子播出前,12月還在補拍鏡頭。故宮不是一天修好的,能在幾個月時間內完成一部講好故宮故事的紀錄片,背後是團隊十幾年的沉澱。

  古建修繕是一門非常專業的學問,有一次,梁君健在古建部的書架上發現了幾本書,從磨損程度判斷應該是經常被翻閱的。於是,回來後他也買了兩本書,成為他之後為紀錄片撰稿時查閱的工具書——關於木工,他查《中國古建築木作營造技術》;關於磚瓦,他查《中國古建築瓦石營法》。而遇到與皇帝有關的歷史,他就去查清華大學圖書館的電子版《明實錄》《清實錄》。

  2020年12月31日,《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與它同檔期的是各大衛視和視頻平臺的跨年晚會。有人問這個紀錄片團隊,要不要提前播,修房子這件事,即便修的是故宮的房子,似乎也及不上跨年晚會的熱度。但他們都覺得,沒關係,慢慢來,紫禁城都600年了,紀錄片大家也可以慢慢看,慢慢想。

  我們看完紀錄片,紫禁城進入了下一個600年。

相關焦點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這大概就是《我在故宮六百年》,「我在」的一個註解。從2015年起,故宮博物院開啟了對養心殿百餘年來的首次大修,到紫禁城建成600年時,這座著名的宮殿已經與世隔絕了5個年頭。第二集講述的就是養心殿的秘密。養心殿正殿的屋頂上,一根扶脊木腐爛,需要整根替換,而替換的木頭將從河北運來。紀錄片團隊得知後,決定把木頭如何運進紫禁城的過程拍下來。
  • [職通車]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正在修玄穹寶殿,修完玄穹門上的木樑,管理組組長齊飛在木樑上標記,這一天是2020年10月15日。下一次再修,又該是百年後,後人會看到這個小小的標記,可能還會想像,當年寫下這行字的是哪位前輩同行。  2020年12月31日,紫禁城600歲的最後一天,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600年是一個時間概念,「我」如何能在故宮600年?
  • 《我在故宮六百年》繼續講述修文物的故事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播出。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聚焦傳承
    2016年,《我在故宮修文物》第一次將鏡頭對準鐘錶匠、青銅匠、木器工、漆器工等文物修復師,引發的好口碑直接破圈,讓更多年輕人愛上故宮。四年後,它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2020年末跨年上映,三集的體量聚焦於故宮古建,讓網友們發出「看不夠」的感慨,目前豆瓣評分高達9.2。
  • 最美的「工人」-《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頂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第一次展現傳統中國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的階層的傳承密碼,以及他們的信仰與變革。
  • 《我在故宮修文物》:重新了解文物,感受「工匠精神」
    它們出土的時候,或多或少是經過幾百年時間的洗禮蒙上塵埃變舊了,或是破損不堪。文物從出土到展覽的中間,還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環節,那就是文物的修復。有一部紀錄片,便是記錄文物修復的過程,和文物修復師的日常工作,它就是《我在故宮修文物》。
  • 致敬匠人精神——觀《我在故宮修文物》有感
    那個幾多朝代更迭,幾多流轉歲月,幾多故事吟唱建成將近六百年的故宮,收藏著包括《五牛圖》《清明上河圖》在內的180多萬件珍貴文物。文物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有靈魂,有生命,它們和人類的內心緊緊相連,歷經百年滄桑,這些人類共同的瑰寶或多或少蒙上塵埃,破損不堪。從故宮博物院建院那一天起,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復師走入紫禁城的紅牆,通過他們化腐朽為神奇的妙手,將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一件件文物之中。
  • 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到我在故宮開大奔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自開播以來,廣受全國人民喜愛,人們對文物保護的工作逐步的認識並認可,對文物保護工作者的工作也是逐步了解。他們對待文物的態度,大多都是小心翼翼,謹小慎微,小到一根頭髮絲粗細的絲線,一片指甲大小的殘圖,都愛護有加。
  • 《我在故宮六百年》跟隨宮城匠人發現故宮之美
    2016年,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突然在Bilibili(簡稱「B站」)爆紅,並將故宮文物修復師這一職業帶火。四年後,它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2020年末跨年上映(在央視和B站首播),三集的體量聚焦於故宮古建,讓網友們發出「看不夠」的感慨。開播當天,#我在故宮六百年#就登上熱搜,閱讀量2.2億。B站評分9.9,豆瓣評分高達9.2分。和《我在故宮修文物》一樣,《我在故宮六百年》基本採用了原先的團隊,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
  • 擅播《我在故宮修文物》聚力被判停止侵權
    2016年,講述「文物醫生」故事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轟動一時。雖然只有短短3集,但通過鏡頭展現出的故宮文物之精美以及文物修復者的工匠精神,讓不少觀眾為之動容,甚至還有學生受這部紀錄片影響,選擇學習歷史、考古等專業。
  • 故宮屋頂為何不落草?《我在故宮六百年》來揭秘
    現代快報訊(記者 胡玉梅 李藝蘅)時隔 4 年之後,《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近日面世,開播不久就收穫了 9.2 分的高分。這回,節目組把鏡頭對準了故宮古建部、文保科技部等,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講述"故宮匠人"修繕故宮的故事。
  •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是浙工大的老師
    今年年初,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央視首播,幾個月後在B站走紅,點擊量近200萬,超過6萬條彈幕,超過同為爆款紀錄片的《舌尖上的中國》和熱播劇《琅琊榜》,成為年度最具影響力的紀錄片,豆瓣評分高達9.5分。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B站熱播,觀眾打出9.9高分
    2016年,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突然在二次元網站Bilibili(簡稱「B站」)爆紅,並將故宮文物修復師這一職業帶火。2020年的最後一夜,《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和B站首播。在9臺元旦晚會的「夾擊」下,《我在故宮六百年》的首播顯得有些落寞。
  • 人文:我在故宮修文物
    如果真是這樣,我為他們不平。請所有看到這個評論的人,在今後看紀錄片、電影、電視劇、玩遊戲以及其他很多很多的時候,能停下來,花一兩分鐘,安安靜靜地看一看製作人名單,看一看,是哪些人做出了這個讓你驚嘆不已感觸良多的作品。前面有說故宮鬧鬼的 我覺得吧 就算是鬧,估計也是妃子們半夜出看看她們待了一輩子的地方,小宮女們看看自己整日忙碌的地方,看看自己偷偷摘過黃杏的杏樹是不是還那麼茂盛。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播 聚焦古建修繕保護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播 聚焦古建修繕保護 2020-12-25 19:00:13 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海報。
  • 你在故宮修文物,我在故宮開奔馳
    「趕著周一閉館,躲開人流,去故宮撒歡~」這條微博一出,我的第一反應是:單霽翔院長不是退休了嗎?故宮又舉辦什麼與年輕人同樂的活動了嗎?是哪個幸運兒有幸能把車開到太和殿門口撒歡?可是看著看著,我發現事情並不像我想的那麼簡單。
  • 《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600年故宮背後有這些故事
    (《我在故宮六百年》製作團隊供圖)故宮跨年,一跨就是「六百年」。從2020年12月31日到2021年1月2日,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晚間黃金檔與觀眾如約見面。作為《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依舊聚焦故宮裡的人和物。這一次,主角是古建築,還有故宮古建的守護人。
  • 讓厚重題材「貼地」起飛《我在故宮六百年》見微知著
    歲末年初,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文物保護人員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紀錄片將鏡頭探向記憶深處,讓觀眾在對古代建築的凝視中,窺見流動的歷史,預見生生不息的未來。光陰流轉、世事變遷,紫禁城曾見證600多年的風雲變幻,如今也成為歷史本身。
  • 《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看到匠心猶在的同時,也擔心匠心的沒落
    記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火了之後,故宮鐘錶修復大師王津也成了名人。名氣並沒有改變王津的生活,四十年養成的定力一如既往。面對人生雜音,王津通透觀之、泰然處之。不管在哪,他的語速總是不徐不疾,溫和的態度始終如一,因為他知道自己是誰。
  • 丹宸永固、薪火相傳丨專訪《我在故宮六百年》導演梁君健、張越佳
    2016年,故宮主題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火遍全網,收穫了觀眾的如潮好評,時隔五年後,為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隆重登場,這一次的故事「主角」也同樣特別,為了給觀眾呈現出新鮮的視角,《我在故宮六百年》把拍攝重點放在了故宮裡聳立著的無數古建築以及那些修繕古建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