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工人」-《我在故宮修文物》

2020-12-16 蜜思喵要努力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頂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第一次展現傳統中國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的階層的傳承密碼,以及他們的信仰與變革。

之前看過有關故宮的紀錄片有很多,《故宮》和《故宮100》,這兩部紀錄片都是從故宮的歷史和建築為著手點,都是在表現故宮歷史厚重感上,在無形中增加了故宮的歷史厚重感。

而這部《我在故宮修文物》是以描寫故宮文物修理廠工作人員們的日常工作為切入點,很樸實的觀眾展現了文物修復工作者是如何修復文物,看這部紀錄片讓人感覺到很親切很真實,並非是那種高高在上。

這部紀錄片重點了記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該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

2015年,故宮博物院為了慶祝90周年院慶期間,故宮博物院聯合央視紀錄頻道攝製了《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專題片,總共三集,第一集講述的是青銅器、宮廷鐘錶和陶瓷的修復故事,第二集講述的是木器、漆器、百寶鑲嵌、織繡的修復故事,第三集講述的是書畫的修復、臨摹和摹印。很好的記錄了這些稀世珍寶的修復過程和修復師們的生活故事。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改之前那種拍攝方法,並不是以故宮、文物為主,而是以那些長期在故宮修復文物的工作者為主,通過拍攝他們的日常生活,來折射出文物的重要性,來展現中國文物的年代感。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每集展現幾類關係密切的文物修復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復大師。從一個個文物修復師的日常工作中,體現出文物修復的複雜、精細和枯燥,表現出文物修復師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對自己工作的熱愛。

修復大師各有自己的人格魅力,他們沉穩,沒有大師的盛氣凌人,他們有的只是平易近人。在紀錄片中這些文物修復師,他們沒有被塑造成高大偉岸的形象,他們是工作多年經驗豐富的老匠人,還有是學歷高但又踏實肯幹的年輕一代。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能夠忍受寂寞,俗話說慢工出細活。紀錄片片中同時提到年輕一代在剛入職的時候對於工作的不適宜,很真實,很現實。在一個個文物修復者的話語中,一方面是對文物本身和修復工作的介紹;另一方面又流露出自己對於這份工作的認真對待。紀錄片更多的是體現了文物修復者日常工作狀態。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第一集中有一位修鐘錶的老師傅,有的時候可能需要一年才能修復一件大型的時鐘,但是那些會動的生動的時鐘,修復好了也只是在剛展出的時候有機會向觀眾表演它們的精妙,過後就靜靜地躺在櫥窗裡不再動,老師傅覺得挺遺憾的。

還有一位修復唐三彩的師傅,他說人生還有好多事情沒有做,退休以後第一件事是想換一輛越野車,還想去跳傘。這種一輩子做好一件事的匠人精神傳承了下來,還有年輕的一代有了更高學歷,佩戴著谷歌眼鏡延續了他們的技藝和精神。當一位中央美院畢業的研究生修復師騎著自行車從空無一人的故宮裡穿行而過時,這種古老和現代的交匯更加讓人動容。

在第二集裡木器組屈峰組長有關格物的那段話,他在遼金代觀音木雕像修復完成後,讓別人尋找修復痕跡時,那份可愛的炫耀;當觀音像被搬走時,全體木器組的人們站在門口,依依不捨送別的眼神,也令人感同身受;漆器組的年輕的小閔組長和夥伴們,忍受大漆的味道和過敏,堅守著傳統的技法。修瓷器的師傅完成的特殊任務竟然只是騎個電動車去故宮外抽菸;木器組的日常生活就是修木雕、打杏子吃。

在第三集裡古畫修復的組長楊澤華,工作休息時,彈著吉他,貌似和故宮、古畫以及他的工作性質並不協調,但卻展現了他的特立獨行和個性。

當古畫修復完成之後,他操著地道北京腔,給人介紹畫中人物,那個像趙本山,那處曾經被一個技術拙劣的前人修補過,發現了畫中的小秘密……那份得意和驕傲,溢於言表,個性分明而可愛。

每一件文物流傳到現在經過了幾百年的時光,這幾百年裡它們不斷在變化著,它們見證了朝代更迭、世界變幻,它們身上凝結的是歷史變遷,是古老的故事。

而那些文物修復者,有的從16歲就進故宮當學徒,到現在五十幾歲快要退休,一輩子都獻給了這些文物,有的是出自清華美院或者中央美院的學生,他們都接受過現代化教育。

正如紀錄片片中說的那樣,這些文物修復者對待文物,並沒有像觀眾想像得那樣戰戰兢兢,透著一股子尋常日子的雲淡風輕。在紀錄片中,他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磨性子。師傅告訴弟子的第一句話也是這句:只有耐得下性子,才能做好文物修復工作。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很好的記錄了中國文物的保留和修復,也很好的記錄了文物修復者和文物的關係,還有體現了中國那種傳統的師徒學藝的關係,在現代文明社會延續的很好,傳承的很好。這部紀錄片為今後的文物保護起到了一個很好的宣傳和教化作用。

相關焦點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正在修玄穹寶殿,修完玄穹門上的木樑,管理組組長齊飛在木樑上標記,這一天是2020年10月15日。下一次再修,又該是百年後,後人會看到這個小小的標記,可能還會想像,當年寫下這行字的是哪位前輩同行。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正在修玄穹寶殿,修完玄穹門上的木樑,管理組組長齊飛在木樑上標記,這一天是2020年10月15日。下一次再修,又該是百年後,後人會看到這個小小的標記,可能還會想像,當年寫下這行字的是哪位前輩同行。  2020年12月31日,紫禁城600歲的最後一天,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
  • 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到我在故宮開大奔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自開播以來,廣受全國人民喜愛,人們對文物保護的工作逐步的認識並認可,對文物保護工作者的工作也是逐步了解。他們對待文物的態度,大多都是小心翼翼,謹小慎微,小到一根頭髮絲粗細的絲線,一片指甲大小的殘圖,都愛護有加。
  • 擅播《我在故宮修文物》聚力被判停止侵權
    2016年,講述「文物醫生」故事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轟動一時。雖然只有短短3集,但通過鏡頭展現出的故宮文物之精美以及文物修復者的工匠精神,讓不少觀眾為之動容,甚至還有學生受這部紀錄片影響,選擇學習歷史、考古等專業。
  • 《我在故宮修文物》:重新了解文物,感受「工匠精神」
    文物從出土到展覽的中間,還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環節,那就是文物的修復。有一部紀錄片,便是記錄文物修復的過程,和文物修復師的日常工作,它就是《我在故宮修文物》。《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以一種極為親和的態度,向我們講述了故宮木器、陶瓷、青銅、漆器、鐘錶等國之瑰寶的修復過程,和殿堂裡的「大夫」將文物復活的「醫術」。
  • 《我在故宮六百年》繼續講述修文物的故事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該片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修繕技藝部、工程處、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宮人的工作視角,踏上故宮再發現之旅。
  • [職通車]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正在修玄穹寶殿,修完玄穹門上的木樑,管理組組長齊飛在木樑上標記,這一天是2020年10月15日。下一次再修,又該是百年後,後人會看到這個小小的標記,可能還會想像,當年寫下這行字的是哪位前輩同行。  2020年12月31日,紫禁城600歲的最後一天,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600年是一個時間概念,「我」如何能在故宮600年?
  • 你在故宮修文物,我在故宮開奔馳
    「趕著周一閉館,躲開人流,去故宮撒歡~」這條微博一出,我的第一反應是:單霽翔院長不是退休了嗎?故宮又舉辦什麼與年輕人同樂的活動了嗎?是哪個幸運兒有幸能把車開到太和殿門口撒歡?可是看著看著,我發現事情並不像我想的那麼簡單。
  • 人文:我在故宮修文物
    第二,關於版權與版權保護的一點碎碎念,不是噴,我只是覺得,如今b站上的一些現象讓我有些難過。之前bilibili正版計劃剛開始的時候鋪天遍地的都是正義的版權鬥士,然而在前段時間,bilibili因為侵權播放太子妃升職記被起訴的時候,卻沒有多少人能理智地站出來說,這件事確實是bilibili侵權。
  •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是浙工大的老師
    今年年初,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央視首播,幾個月後在B站走紅,點擊量近200萬,超過6萬條彈幕,超過同為爆款紀錄片的《舌尖上的中國》和熱播劇《琅琊榜》,成為年度最具影響力的紀錄片,豆瓣評分高達9.5分。
  • 《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看到匠心猶在的同時,也擔心匠心的沒落
    記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火了之後,故宮鐘錶修復大師王津也成了名人。名氣並沒有改變王津的生活,四十年養成的定力一如既往。面對人生雜音,王津通透觀之、泰然處之。不管在哪,他的語速總是不徐不疾,溫和的態度始終如一,因為他知道自己是誰。
  • 致敬匠人精神——觀《我在故宮修文物》有感
    那個幾多朝代更迭,幾多流轉歲月,幾多故事吟唱建成將近六百年的故宮,收藏著包括《五牛圖》《清明上河圖》在內的180多萬件珍貴文物。文物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有靈魂,有生命,它們和人類的內心緊緊相連,歷經百年滄桑,這些人類共同的瑰寶或多或少蒙上塵埃,破損不堪。從故宮博物院建院那一天起,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復師走入紫禁城的紅牆,通過他們化腐朽為神奇的妙手,將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一件件文物之中。
  • 評電視欄目《我在故宮修文物》
    下面我們就《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電視欄目進行評析,也可供考生們參考。「工匠精神」,在如今的時代備受尊重與推崇,一件器物留給人們的是經典,而工匠對文物的修繕卻是永恆。我想,這正是本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向世人們所要闡釋的精神內涵所在。
  • 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 真實表現才是紀錄片魅力
    原標題:蕭寒:真實表現才是紀錄片的魅力   由蕭寒執導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將於12月16日全國上映。昨日,影片在清華大學首映,總策劃尹鴻、製片人雷建軍、導演蕭寒等亮相。
  • 亓昊楠陳楊夫婦:宅在故宮修文物
    隨著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網際網路上大紅,一直隱藏在深宮裡的鐘表、木器、織繡、青銅器等珍奇文物背後的修復師,第一次向普羅大眾展示了他們的工作日常。故宮古董鐘錶修復師亓昊楠與他的夫人、故宮紡織品文物修復組組長陳楊分別出現在第一、第二集當中。古老修復工藝引發的熱潮仍有餘溫。如何定義新時代的工匠精神?
  • 《你是我眼中的山川和海洋》開機,像劇版《我在故宮修文物》
    最近開機了一部劇,名字叫做《你是我眼中的山川和海洋》,在開機儀式上,官方公布了該劇的主演陣容,將由黃聖池、樊治欣、馬芯妤、林瀟、範瑞雪等主演。這部劇改編自人氣作假紫魚兒的小說,以修復文物和非遺顏料傳承為背景。
  • 視點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比《舌尖》還震撼你!
    《我在故宮修文物》。我看完故宮珍藏的瑰寶後,眼角些許溼潤,內心被我國祖先的智慧和美學震撼到了。這部紀錄片最出彩的地方,便是記錄了故宮博物館修復文物的全過程。每一件藏品都精緻得讓人愛不釋手。這部紀錄片中,我最喜歡看的就是故宮博物院鐘錶組的王師傅「打臉系列」。王師傅和他的徒弟亓昊楠去廈門參加鐘錶展。他看到了一件令他哭笑不得的展品。
  • 陳鈺琪林一版我在故宮修文物,cp十足,《昔有琉璃瓦》強勢來襲
    在2016年的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主要講述了故宮內文物修復師的故事,想必不少網友都看過。而最近一部同樣講述文物修復師的愛情故事的電視劇《昔有琉璃瓦》官宣陣容,發布定妝照,讓我們來看一下吧。
  • 《我在故宮修文物》《杜麗娘與柳夢梅》《小雞彩虹》浙江三部作品...
    浙江三部作品榜上有名,電視紀錄片提名作品《我在故宮修文物》(杭州潛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電視戲曲節目提名作品《杜麗娘與柳夢梅》(浙江衛視、浙江影視娛樂頻道),電視動畫節目提名作品《小雞彩虹》(杭州天雷動漫有限公司、浙江傳媒學院)。由浙江衛視和浙江影視娛樂頻道聯合攝製的戲曲節目《杜麗娘與柳夢梅》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原點詮釋崑曲經典《牡丹亭》的精彩愛情故事。
  • 《我在故宮修文物》後新力作,《一百年很長嗎》中國手藝的溫度
    在爆款口碑佳作《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之後,導演蕭寒再次將目光聚焦在中國手藝人身上推出《一百年很長嗎》紀錄片。相較於在故宮修復珍貴文物的高大上,《一百年很長嗎》將鏡頭落在平凡的生活中,更具有人間煙火味兒,也就更具溫情的打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