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頂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第一次展現傳統中國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的階層的傳承密碼,以及他們的信仰與變革。
之前看過有關故宮的紀錄片有很多,《故宮》和《故宮100》,這兩部紀錄片都是從故宮的歷史和建築為著手點,都是在表現故宮歷史厚重感上,在無形中增加了故宮的歷史厚重感。
而這部《我在故宮修文物》是以描寫故宮文物修理廠工作人員們的日常工作為切入點,很樸實的觀眾展現了文物修復工作者是如何修復文物,看這部紀錄片讓人感覺到很親切很真實,並非是那種高高在上。
這部紀錄片重點了記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該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
2015年,故宮博物院為了慶祝90周年院慶期間,故宮博物院聯合央視紀錄頻道攝製了《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專題片,總共三集,第一集講述的是青銅器、宮廷鐘錶和陶瓷的修復故事,第二集講述的是木器、漆器、百寶鑲嵌、織繡的修復故事,第三集講述的是書畫的修復、臨摹和摹印。很好的記錄了這些稀世珍寶的修復過程和修復師們的生活故事。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改之前那種拍攝方法,並不是以故宮、文物為主,而是以那些長期在故宮修復文物的工作者為主,通過拍攝他們的日常生活,來折射出文物的重要性,來展現中國文物的年代感。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每集展現幾類關係密切的文物修復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復大師。從一個個文物修復師的日常工作中,體現出文物修復的複雜、精細和枯燥,表現出文物修復師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對自己工作的熱愛。
修復大師各有自己的人格魅力,他們沉穩,沒有大師的盛氣凌人,他們有的只是平易近人。在紀錄片中這些文物修復師,他們沒有被塑造成高大偉岸的形象,他們是工作多年經驗豐富的老匠人,還有是學歷高但又踏實肯幹的年輕一代。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能夠忍受寂寞,俗話說慢工出細活。紀錄片片中同時提到年輕一代在剛入職的時候對於工作的不適宜,很真實,很現實。在一個個文物修復者的話語中,一方面是對文物本身和修復工作的介紹;另一方面又流露出自己對於這份工作的認真對待。紀錄片更多的是體現了文物修復者日常工作狀態。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第一集中有一位修鐘錶的老師傅,有的時候可能需要一年才能修復一件大型的時鐘,但是那些會動的生動的時鐘,修復好了也只是在剛展出的時候有機會向觀眾表演它們的精妙,過後就靜靜地躺在櫥窗裡不再動,老師傅覺得挺遺憾的。
還有一位修復唐三彩的師傅,他說人生還有好多事情沒有做,退休以後第一件事是想換一輛越野車,還想去跳傘。這種一輩子做好一件事的匠人精神傳承了下來,還有年輕的一代有了更高學歷,佩戴著谷歌眼鏡延續了他們的技藝和精神。當一位中央美院畢業的研究生修復師騎著自行車從空無一人的故宮裡穿行而過時,這種古老和現代的交匯更加讓人動容。
在第二集裡木器組屈峰組長有關格物的那段話,他在遼金代觀音木雕像修復完成後,讓別人尋找修復痕跡時,那份可愛的炫耀;當觀音像被搬走時,全體木器組的人們站在門口,依依不捨送別的眼神,也令人感同身受;漆器組的年輕的小閔組長和夥伴們,忍受大漆的味道和過敏,堅守著傳統的技法。修瓷器的師傅完成的特殊任務竟然只是騎個電動車去故宮外抽菸;木器組的日常生活就是修木雕、打杏子吃。
在第三集裡古畫修復的組長楊澤華,工作休息時,彈著吉他,貌似和故宮、古畫以及他的工作性質並不協調,但卻展現了他的特立獨行和個性。
當古畫修復完成之後,他操著地道北京腔,給人介紹畫中人物,那個像趙本山,那處曾經被一個技術拙劣的前人修補過,發現了畫中的小秘密……那份得意和驕傲,溢於言表,個性分明而可愛。
每一件文物流傳到現在經過了幾百年的時光,這幾百年裡它們不斷在變化著,它們見證了朝代更迭、世界變幻,它們身上凝結的是歷史變遷,是古老的故事。
而那些文物修復者,有的從16歲就進故宮當學徒,到現在五十幾歲快要退休,一輩子都獻給了這些文物,有的是出自清華美院或者中央美院的學生,他們都接受過現代化教育。
正如紀錄片片中說的那樣,這些文物修復者對待文物,並沒有像觀眾想像得那樣戰戰兢兢,透著一股子尋常日子的雲淡風輕。在紀錄片中,他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磨性子。師傅告訴弟子的第一句話也是這句:只有耐得下性子,才能做好文物修復工作。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很好的記錄了中國文物的保留和修復,也很好的記錄了文物修復者和文物的關係,還有體現了中國那種傳統的師徒學藝的關係,在現代文明社會延續的很好,傳承的很好。這部紀錄片為今後的文物保護起到了一個很好的宣傳和教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