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修文物》後新力作,《一百年很長嗎》中國手藝的溫度

2020-12-24 霹靂嘎嘎

在爆款口碑佳作《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之後,導演蕭寒再次將目光聚焦在中國手藝人身上推出《一百年很長嗎》紀錄片。相較於在故宮修復珍貴文物的高大上,《一百年很長嗎》將鏡頭落在平凡的生活中,更具有人間煙火味兒,也就更具溫情的打動。

劇組歷經一年,走過十萬公裡,尋找古老的手藝和手藝人,去拍攝有百年歷史的手藝傳承。有廣東佛山創建於清朝鹹豐元年原名為佛山蔡李佛武館的鴻勝館,蔡李佛拳武藝高超;有浙江紹興被NHK採訪的釀酒大師,「越酒聞天下,東浦酒最佳」;有臺灣新竹城隍廟對面的翁記滷肉飯,小攤已出攤百年之久……

「一百年,它長成了一段歷史,短成了人的一輩子。」

紀錄片裡沒有聚光燈照耀一呼百和的大師,有的只是認真討生活的普通人。在廣東打工十年的年輕小夥子在做工人的同時,晚上還回去武館學拳練武,他的夢想是回村當村長,然後建立一個武館教會村子的小孩子武功,有著行俠仗義的武俠夢。

以前小時候我們以為世界在我們腳下,長大以後可以成為任何我們想要成為的人,但是當我們成為大人之後,才發現那些夢有多天真和勇敢。是的,做夢是需要勇氣的,不是誰都敢在苟且的生活中還願意一腔孤勇的去闖去拼。

而在苦悶的生活中,有人抬頭仰望星空,有人便於人間尋樂。釀酒大師老沈是個會犒勞自己的人,因為愛酒,所以自己釀酒。他走街串巷回收酒罈子,破了,便補,其實這很費時勞工,但情感就是在這親力親為之中慢慢滲透進去的,人投入了感情的東西,是沒辦法衡量性價比的。

一百年很長嗎?如果說人生真有讓我們變勇敢的力量,無非就是簡單的兩點:有一個你愛的人,有一件你願意做一輩子也不厭倦的事。

翁記滷肉飯代代傳承,在城隍廟對面已經出攤一百年了。年輕的孩子們每日凌晨三點就要開始忙碌,每日重複著同樣的事情,也會疲憊,也會枯燥,但是她們都想要將「翁記」一直做下去,這是她們願意去做一輩子的事情。

「在鏡頭下,你會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境。為錢發愁,為命掙扎,但是每個人也以自己的方式迎戰著生活。他們窘迫,也曾得意,哭過,卻還沒有喪失笑的能力。」

紀錄片最打動我的地方就是我們能看到生而為人的掙扎困頓,但是卻仍舊心向暖陽,懷揣著美好的願景努力生活也,會因為一點點感動而淚流滿面,也會因為一點點成就而笑容煥發。

中國人向來有一種堅韌的品格,能歷經磨難而堅持自立,從而才有了源遠流長的歷史,星星之火成就燎原之勢,這就是民族的風骨。

「我們學的行當,就像一件爛棉襖,它不見得能讓你風光體面,卻能在最冷的時候為你遮風擋寒。也許你我都應該有這樣一件爛棉襖,讓你在蒼白沮喪的日子裡,尚有一腔熱血去跟生活過招。」

希望我們都能找到一件能讓我們樂此不疲的事,一直做下去。

相關焦點

  • 最美的「工人」-《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頂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第一次展現傳統中國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的階層的傳承密碼,以及他們的信仰與變革。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正在修玄穹寶殿,修完玄穹門上的木樑,管理組組長齊飛在木樑上標記,這一天是2020年10月15日。下一次再修,又該是百年後,後人會看到這個小小的標記,可能還會想像,當年寫下這行字的是哪位前輩同行。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正在修玄穹寶殿,修完玄穹門上的木樑,管理組組長齊飛在木樑上標記,這一天是2020年10月15日。下一次再修,又該是百年後,後人會看到這個小小的標記,可能還會想像,當年寫下這行字的是哪位前輩同行。  2020年12月31日,紫禁城600歲的最後一天,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
  • 你在故宮修文物,我在故宮開奔馳
    「趕著周一閉館,躲開人流,去故宮撒歡~」這條微博一出,我的第一反應是:單霽翔院長不是退休了嗎?故宮又舉辦什麼與年輕人同樂的活動了嗎?是哪個幸運兒有幸能把車開到太和殿門口撒歡?可是看著看著,我發現事情並不像我想的那麼簡單。
  •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是浙工大的老師
    今年年初,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央視首播,幾個月後在B站走紅,點擊量近200萬,超過6萬條彈幕,超過同為爆款紀錄片的《舌尖上的中國》和熱播劇《琅琊榜》,成為年度最具影響力的紀錄片,豆瓣評分高達9.5分。
  • [職通車]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正在修玄穹寶殿,修完玄穹門上的木樑,管理組組長齊飛在木樑上標記,這一天是2020年10月15日。下一次再修,又該是百年後,後人會看到這個小小的標記,可能還會想像,當年寫下這行字的是哪位前輩同行。  2020年12月31日,紫禁城600歲的最後一天,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600年是一個時間概念,「我」如何能在故宮600年?
  • 擅播《我在故宮修文物》聚力被判停止侵權
    2016年,講述「文物醫生」故事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轟動一時。雖然只有短短3集,但通過鏡頭展現出的故宮文物之精美以及文物修復者的工匠精神,讓不少觀眾為之動容,甚至還有學生受這部紀錄片影響,選擇學習歷史、考古等專業。
  • 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到我在故宮開大奔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自開播以來,廣受全國人民喜愛,人們對文物保護的工作逐步的認識並認可,對文物保護工作者的工作也是逐步了解。他們對待文物的態度,大多都是小心翼翼,謹小慎微,小到一根頭髮絲粗細的絲線,一片指甲大小的殘圖,都愛護有加。
  • 人文:我在故宮修文物
    製作方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清影工作室和杭州潛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製作(答應我,不要跳過片尾的製作名單好嗎啊啊啊啊啊啊啊)說是央視的原因大概是因為整體風格有點像央視其他的紀錄片(比如深夜報社的舌尖)以及央視有播出的原因?但事實上真的不是央視出品啊小天使們請擦亮眼睛qwq在這裡再多一句嘴,一般而言我們說的bbc紀錄片,那確確實實是bbc出品。
  • 《我在故宮修文物》:重新了解文物,感受「工匠精神」
    文物從出土到展覽的中間,還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環節,那就是文物的修復。有一部紀錄片,便是記錄文物修復的過程,和文物修復師的日常工作,它就是《我在故宮修文物》。《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以一種極為親和的態度,向我們講述了故宮木器、陶瓷、青銅、漆器、鐘錶等國之瑰寶的修復過程,和殿堂裡的「大夫」將文物復活的「醫術」。
  • 亓昊楠陳楊夫婦:宅在故宮修文物
    隨著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網際網路上大紅,一直隱藏在深宮裡的鐘表、木器、織繡、青銅器等珍奇文物背後的修復師,第一次向普羅大眾展示了他們的工作日常。故宮古董鐘錶修復師亓昊楠與他的夫人、故宮紡織品文物修復組組長陳楊分別出現在第一、第二集當中。古老修復工藝引發的熱潮仍有餘溫。如何定義新時代的工匠精神?
  • 我在大英博物館修文物
    對,就是那個擁有265年歷史,藏有800多萬件文物珍品,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那在這樣一個博物館裡修文物又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呢?她說:「學校老師教會了我很多修復裝裱技巧,也花了很多精力來指導我的實際操作,讓我學會了傳承了千年的中國書畫裝裱技術,學會了如何修復。」而作為主攻中國書畫裝裱修複方面的她,還非常認真的學習中國繪畫技巧,這讓她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鑑定能力,另一方面也夯實了自己修復中補缺全色的基本功。
  • 致敬匠人精神——觀《我在故宮修文物》有感
    那個幾多朝代更迭,幾多流轉歲月,幾多故事吟唱建成將近六百年的故宮,收藏著包括《五牛圖》《清明上河圖》在內的180多萬件珍貴文物。文物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有靈魂,有生命,它們和人類的內心緊緊相連,歷經百年滄桑,這些人類共同的瑰寶或多或少蒙上塵埃,破損不堪。從故宮博物院建院那一天起,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復師走入紫禁城的紅牆,通過他們化腐朽為神奇的妙手,將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一件件文物之中。
  • 「工」在故宮 文物的價值不在修復,而在傳承
    《我在故宮修文物》 作者:綠妖 撰稿 版本:新經典文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年1月 文物其實跟人是一樣的。中國古代人講究格物,就是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來觀自己。  2016年,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現場。裱畫師徐建華師傅站在緩慢移動的遊客長隊裡。沒人認出他,但頂著烈日排隊6個小時看展的人,為的是看一眼他修過的文物。  也在去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不聲不響地火了,像徐建華這樣隱在故宮書畫藏品背後的無名修復師,首次以影像形式向公眾講述他們的內心世界與日常生活。
  • 《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看到匠心猶在的同時,也擔心匠心的沒落
    這種精神特質才是王津走紅的根本原因,正如圖書版《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所寫:王津和他的同事們的職業生涯,一輩子只做一件事的定力與專注,隱隱安慰了這個變化莫測的時代。這些大師級別的人物幾乎都是天賦異稟,經驗通天,作為當時全國文物修復領域的翹楚,在建國後被遴選到故宮,參與故宮的文物修復。而王津他們這一代人大多是故宮子弟出身,資質天分有別,之所以進入故宮,很多人無非是求一份穩定的工作。但是,在老師的「調教」之下,這些當初的年輕孩子,無一例外都成長為了如今故宮文物修復的頂梁柱。
  • 視點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比《舌尖》還震撼你!
    《我在故宮修文物》。我看完故宮珍藏的瑰寶後,眼角些許溼潤,內心被我國祖先的智慧和美學震撼到了。這部紀錄片最出彩的地方,便是記錄了故宮博物館修復文物的全過程。每一件藏品都精緻得讓人愛不釋手。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皇室的審美真是空前絕後的奢華。即便旁人對中國文化沒有一點常識,也依然能從精細的技藝中,讀出其耗時之長、價值不菲。這面屏風是康熙六十大壽時,當時在世的十六個兒子和三十二個孫子送的祝壽禮物。正面用明黃色綢作底,綢上繡滿了不同形式,總數過萬的「壽」字。
  • 《我在故宮六百年》繼續講述修文物的故事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該片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修繕技藝部、工程處、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宮人的工作視角,踏上故宮再發現之旅。
  • 《你是我眼中的山川和海洋》開機,像劇版《我在故宮修文物》
    最近開機了一部劇,名字叫做《你是我眼中的山川和海洋》,在開機儀式上,官方公布了該劇的主演陣容,將由黃聖池、樊治欣、馬芯妤、林瀟、範瑞雪等主演。這部劇改編自人氣作假紫魚兒的小說,以修復文物和非遺顏料傳承為背景。
  • 在故宮博物院深耕的年輕人:上屋頂、下庫房、修文物、辦展覽
    2015年自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畢業後,楊玉潔進入了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故宮博物院招收的新人,需要到一線崗位培訓學習。兩個月院內輪崗,她做過午門檢票、大殿安保、遊客引導;又經過3個月的部內輪轉,她才回到陶瓷修復崗位上。故宮博物院院藏約186萬件文物,陶瓷器約有36萬件,楊玉潔的工作就是與同事們一起對陶瓷器文物進行日常養護與修復。
  • 《我在故宮修文物》《杜麗娘與柳夢梅》《小雞彩虹》浙江三部作品...
    2018-04-08 18:37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董小易日前,中國電視藝術最高獎第25屆中國電視文藝星光獎在寧波揭曉,本屆「星光獎」共收到2015年10月—2017年9月播出的參評作品445個、1243小時,涵蓋六大類別,包括電視文藝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