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我在故宮修文物

2020-12-21 段子笑一哈

第一,這不是央視出品,這不是央視出品,這不是央視出品。重要的事說三遍。製作方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清影工作室和杭州潛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製作(答應我,不要跳過片尾的製作名單好嗎啊啊啊啊啊啊啊)說是央視的原因大概是因為整體風格有點像央視其他的紀錄片(比如深夜報社的舌尖)以及央視有播出的原因?但事實上真的不是央視出品啊小天使們請擦亮眼睛qwq在這裡再多一句嘴,一般而言我們說的bbc紀錄片,那確確實實是bbc出品。

第二,關於版權與版權保護的一點碎碎念,不是噴,我只是覺得,如今b站上的一些現象讓我有些難過。之前bilibili正版計劃剛開始的時候鋪天遍地的都是正義的版權鬥士,然而在前段時間,bilibili因為侵權播放太子妃升職記被起訴的時候,卻沒有多少人能理智地站出來說,這件事確實是bilibili侵權。我看到的,大多是「你樂視很跳哈,你就接著裝吧以後再也不上」(根據截圖來看,上傳太子妃的用戶是樂視網)「嗯,你說的有理,我就是挺b站」。

講道理嘛,誠然樂視如此行事確實為人不齒,但話說回來了,給了樂視起訴機會的就是b站自己。如果在***階段b站就攔下來不讓過,也不會被起訴。這麼雙標真的好嗎。啊有點跑題。私以為,所謂尊重版權,並不僅僅是不用盜版,尊重製作人員的心血與成果也是重要的一環。想想看,這是一群學生和幾個老師抱著一腔熱血和五年光陰(並沒有翻到確切資料[跪]此數據來自知乎)做出來的紀錄片,雖說他們在拍的時候應該不存在經費不足這一說,但如果到頭來大多數人都覺得製作方是央視而不是清影,他們會多難過與不甘。

那是自己的心血、那是自己的成果。可最後他們可能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與掌聲。如果真是這樣,我為他們不平。請所有看到這個評論的人,在今後看紀錄片、電影、電視劇、玩遊戲以及其他很多很多的時候,能停下來,花一兩分鐘,安安靜靜地看一看製作人名單,看一看,是哪些人做出了這個讓你驚嘆不已感觸良多的作品。前面有說故宮鬧鬼的 我覺得吧 就算是鬧,估計也是妃子們半夜出看看她們待了一輩子的地方,小宮女們看看自己整日忙碌的地方,看看自己偷偷摘過黃杏的杏樹是不是還那麼茂盛。這麼想想,一點也不可怕嘛。

致敬前輩們。當年年幼無知,衝著能修文物這一點學了考古。後來才知道,文物保護是專門的學問。能做的就是在發掘的時候用上自己那點可憐的文保知識,不要對文物造成太多破壞,也不給後續保護拖後腿。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那句 玉就是一塊破石頭,它有什麼德行啊,但中國人就是能從上面看出德行來。文物都是有生命的。大英博物館的保護技術和設施就是比故宮好。看完這個紀錄片我感到心酸,國家對於文物和藝術品的修復與保護投入力度還是不夠好啊。可憐見得菩薩運到故宮還是搬家具式的運,故宮修復人員的工作環境也簡陋的可憐.....

看了這個紀錄片你應該發現,我們沒用什麼高科技依然能保護宋代的畫,而大英博物館缺少了解中國古山水畫保存方法的人,人家都說代代相傳的。回來準備再刷一遍,看了第一熱評裡的評論覺得非常悲哀憤怒,三集紀錄片的導演是一個叫葉君的人,裡面的所有拍攝工作都是他帶著幾個成員推進的,三集裡引用水滸傳式的敘事手法也是他想出來的,大家請注意每集片尾,撰稿、剪輯、導演都是葉君,蕭寒是出品人之一。電影版是投資公司拿走原素材剪的,葉君沒有參與,可惜的是他也表示他不會再繼續拍這一系列。上面的蕭導演是電影版的導演,曾經有後來的拍攝花絮裡修復師傅們都表示不認識這位蕭導,說明原片拍攝期間蕭寒從來沒參與過一線創作。

我們最早的時候說,玉有六徳,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塊破石頭,他有什麼德性啊,但是中國人就能從上面看出德性來。所以中國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個人一樣,他是用人的品格來要求這個椅子。中國古代人講究格物,就是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來觀自己,所以我跟你說,古代故宮的這些東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過程中,總是要把自己想辦法蓉融到裡頭去,人在這個世上,來了走了一趟,雖然都想在世界上留點啥,覺得這樣自己才有價值。很多人都一般認為,文物修復工作者是因為把這個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價值,其實不見得是這麼一個簡單的方面。

相關焦點

  • 最美的「工人」-《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頂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第一次展現傳統中國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的階層的傳承密碼,以及他們的信仰與變革。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正在修玄穹寶殿,修完玄穹門上的木樑,管理組組長齊飛在木樑上標記,這一天是2020年10月15日。下一次再修,又該是百年後,後人會看到這個小小的標記,可能還會想像,當年寫下這行字的是哪位前輩同行。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正在修玄穹寶殿,修完玄穹門上的木樑,管理組組長齊飛在木樑上標記,這一天是2020年10月15日。下一次再修,又該是百年後,後人會看到這個小小的標記,可能還會想像,當年寫下這行字的是哪位前輩同行。  2020年12月31日,紫禁城600歲的最後一天,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
  • [職通車]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正在修玄穹寶殿,修完玄穹門上的木樑,管理組組長齊飛在木樑上標記,這一天是2020年10月15日。下一次再修,又該是百年後,後人會看到這個小小的標記,可能還會想像,當年寫下這行字的是哪位前輩同行。  2020年12月31日,紫禁城600歲的最後一天,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600年是一個時間概念,「我」如何能在故宮600年?
  • 紀錄片分析《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中的空鏡頭經常用來表現片中故宮的自然人文景觀以及場面描寫。如畫面上呈現一堵斑駁的朱紅宮牆、一座氣勢恢宏的宮殿、一棵繁茂的古樹等等。這些空鏡頭的運用並不顯得突兀,而是作為片中的時間和空間轉換與節奏的控制調節的重要手段。
  • 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到我在故宮開大奔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自開播以來,廣受全國人民喜愛,人們對文物保護的工作逐步的認識並認可,對文物保護工作者的工作也是逐步了解。他們對待文物的態度,大多都是小心翼翼,謹小慎微,小到一根頭髮絲粗細的絲線,一片指甲大小的殘圖,都愛護有加。
  • 我在故宮修文物
    自6月11日到故宮修文物以來,周志就開始了按點上下班的工作生活,不像大多數人理解的朝九晚五,周志說,在故宮修文物有著嚴格的紀律要求。「時間卡的很嚴格,到點進,到點出,白天文物醫院裡是沒有信號的。」換上白大褂,戴上工作證,踏進文物醫院的那一刻,一切都呈現出平靜有序的狀態。「投入其中,一坐一上午也是常事。」
  • 擅播《我在故宮修文物》聚力被判停止侵權
    2016年,講述「文物醫生」故事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轟動一時。雖然只有短短3集,但通過鏡頭展現出的故宮文物之精美以及文物修復者的工匠精神,讓不少觀眾為之動容,甚至還有學生受這部紀錄片影響,選擇學習歷史、考古等專業。
  • 《我在故宮修文物》:重新了解文物,感受「工匠精神」
    文物從出土到展覽的中間,還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環節,那就是文物的修復。有一部紀錄片,便是記錄文物修復的過程,和文物修復師的日常工作,它就是《我在故宮修文物》。《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以一種極為親和的態度,向我們講述了故宮木器、陶瓷、青銅、漆器、鐘錶等國之瑰寶的修復過程,和殿堂裡的「大夫」將文物復活的「醫術」。
  • 《我在故宮修文物》短評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葉君、蕭寒執導,中國中央電視臺出品的一部文物修復類紀錄片,在央視電視欄目《紀錄片編輯室》中播出。該片重點紀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
  • 評電視欄目《我在故宮修文物》
    下面我們就《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電視欄目進行評析,也可供考生們參考。「工匠精神」,在如今的時代備受尊重與推崇,一件器物留給人們的是經典,而工匠對文物的修繕卻是永恆。我想,這正是本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向世人們所要闡釋的精神內涵所在。
  • 《我在故宮六百年》繼續講述修文物的故事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該片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修繕技藝部、工程處、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宮人的工作視角,踏上故宮再發現之旅。
  • 蕭音器|我在故宮修文物
    歡迎來到音頻薦書欄目蕭音器,我是主持人蕭蕭。每周一三五,讓我們在這裡,暫時屏蔽掉嘈雜的聲音,去發現有趣的好書,去探索美妙的世界。《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2016年播出,重點紀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也受到了觀眾的一直好評。今天蕭蕭想推薦紀錄片同名書籍《我在故宮修文物》給大家。這本書是由同名紀錄片導演蕭寒主編、綠妖撰稿、嚴明攝影而成。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正在修玄穹寶殿,修完玄穹門上的木樑,管理組組長齊飛在木樑上標記,這一天是2020年10月15日。下一次再修,又該是百年後,後人會看到這個小小的標記,可能還會想像,當年寫下這行字的是哪位前輩同行。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修繕技藝部的宮牆抹灰試驗區,學員們正在練習《我在故宮六百年》攝像張華,也曾擔任《我在故宮修文物》攝像,對比拍修文物和修房子,後者有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張華說:「老雷(雷建軍,《我在故宮修文物》製片人、《我在故宮六百年》總策劃)講過,『寧可不拍,也不能給文物帶來任何可能造成損害的風險』——故宮所有古建都是不可移動文物。」「紀實攝影更多關於人,人和文物之間是有情緒和情感上的互動的。一下雪,遊客趕著進宮拍照,但修繕者就擔心工程剛結束,天氣變化會不會對建築有影響。「這些故宮的老師,幹活兒時眼睛裡有光。」
  • 他是《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也是浙工大明星教師
    浙江在線杭州8月2日訊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近年來中國紀錄片的「爆款」佳作,好評如潮,屢獲大獎。然而很多人還不知道,該片導演並非紀錄片科班出生,而是一位跨界達人。  這位導演就是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副教授——蕭寒。他原本是學國畫的,畢業於中國美院,其間做過電臺主持人、電視主持人、戲劇策劃人,後來一直在高校工作。  面對即將進入大學學習的新生們,集導演和大學教師兩種身份於一身的蕭寒說:「希望大家能隨心而至。如果喜歡紀錄片,可以來浙工大找我。」
  • 你在故宮修文物,我在故宮開奔馳
    「趕著周一閉館,躲開人流,去故宮撒歡~」這條微博一出,我的第一反應是:單霽翔院長不是退休了嗎?故宮又舉辦什麼與年輕人同樂的活動了嗎?是哪個幸運兒有幸能把車開到太和殿門口撒歡?可是看著看著,我發現事情並不像我想的那麼簡單。
  • 最美的「工人」-《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頂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第一次展現傳統中國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的階層的傳承密碼,以及他們的信仰與變革。
  • 《我在故宮修文物》電影版(視頻)
    今年年初,總長3集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央視紀錄頻道首播。
  • 《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看到匠心猶在的同時,也擔心匠心的沒落
    記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火了之後,故宮鐘錶修復大師王津也成了名人。名氣並沒有改變王津的生活,四十年養成的定力一如既往。面對人生雜音,王津通透觀之、泰然處之。不管在哪,他的語速總是不徐不疾,溫和的態度始終如一,因為他知道自己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