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B站熱播,觀眾打出9.9高分

2021-01-20 青瞳視角

2016年,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突然在二次元網站Bilibili(簡稱「B站」)爆紅,並將故宮文物修復師這一職業帶火。2020年的最後一夜,《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和B站首播。

在9臺元旦晚會的「夾擊」下,《我在故宮六百年》的首播顯得有些落寞。2020年正值故宮建成六百周年,對於《我在故宮六百年》的主創團隊來說,選擇2020年的最後一天上線首播,既是應時之選,也是無奈之舉,「畢竟再不開播,就不能算『六百年』了。」

和四年前的《我在故宮修文物》一樣,《我在故宮六百年》基本採用了原先的團隊,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我在故宮六百年》導演之一梁君健介紹,這次製作時間很緊張,「前期調研到五月份,已經準備開始拍攝,但是六月又遭遇了北京的新發地新冠肺炎疫情,等到正式恢復拍攝就是七月份,滿打滿算拍完了兩個月,十月份就要進入後期剪輯。」當年拍攝當年剪輯當年播出,這在紀錄片行業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製片人徐歡也表示,《我在故宮六百年》一開始也希望能夠完整記錄下故宮第六百年這一年來的修繕情況,但實際上故宮本身的修繕也不是以2020年這一年為一個工作周期,「像養心殿的大修就是一個五年的工作計劃,『歲時保養』則是故宮隨時都會進行的修繕保護工作。基於種種考慮,片子最終就決定從故宮自己策劃的六百年展覽《丹宸永固》入手,記錄下這四個月以來所發生的故事。」

《我在故宮六百年》延續了《我在故宮修文物》三集的內容時長,片子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修繕技藝部、工程處、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宮人的視角,走進故宮的「六百年」。梁君健表示,《我在故宮六百年》這個名字也引起過一定的爭議,和《我在故宮修文物》主要聚焦一群文物修復師不同,《我在故宮六百年》的拍攝主體更為抽象,「既包括故宮作為建築的本體,也包括這六百年間為故宮進行修繕、保護的匠人們,還包括今天的遊客們。」

關注故宮人,講述人和建築、人和文物的故事,也是兩部紀錄片一以貫之的出發點。相比於《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擇一事終一生」的文物修復師們,《我在故宮六百年》中故宮人群體更加擴大,在歷史中的面目也更為「隱形」。片中既有專攻彩畫繪製的畫師,也有工程管理處專攻木活兒、瓦匠的大師傅。故宮匠人六百年間的手藝傳承守護著都城的風雲變幻,也真正詮釋著故宮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之一張越佳就表示,他所在的央視紀錄片團隊從2003年就開始拍攝故宮主題的紀錄片,從短平快的《故宮100》,到形式靈活的《如果國寶會說話》,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到如今的《我在故宮六百年》,故宮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博物館,更是真正的歷史和文化富礦,可以解讀的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果說故宮主題的創作本身是一條銀河,圍繞故宮的創作有的是恆星,而我們則更像是一顆彗星,希望能夠在眾多星光的照耀下發光,留下自己的思考。」

在這次的拍攝中,圍繞「故宮的房頂不落草」「故宮的夜晚」等熱門的話題,還專門在片中有過知識點的穿插解讀。這是主創者們希望故宮系列紀錄片提供給觀眾的養分,「生硬的知識說教少一點,和故宮的親近多一點。」和上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一樣,真正打動觀眾的並不是技藝的高超,而是故宮人數十年如一日對故宮的熱愛。梁君健特別提到,《丹宸永固》大展的開幕式上,有年過八旬的老故宮人坐著輪椅看展,有的人身體不便,依然挪著小碎步急切地往前走著。「這一幕打動了我們,我們拍了下來,但沒有做過多的解釋,而觀眾也看到了,看懂了,這就是我們希望表達的,用人的故事去講故宮。」該片在央視播完後,目前正在B站更新,豆瓣的觀眾給這部片子9.2分的高分評價,而來自B站觀眾的打分,則是9.9分。

資料圖片攝影/李繼輝

文/記者 李夏至

來源/北京日報

內容來自北京日報

相關焦點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B站熱播 觀眾打出9.9高分
    在9臺元旦晚會的「夾擊」下,《我在故宮六百年》的首播顯得有些落寞。2020年正值故宮建成六百周年,對於《我在故宮六百年》的主創團隊來說,選擇2020年的最後一天上線首播,既是應時之選,也是無奈之舉,「畢竟再不開播,就不能算『六百年』了。」
  • 《我在故宮六百年》跟隨宮城匠人發現故宮之美
    2016年,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突然在Bilibili(簡稱「B站」)爆紅,並將故宮文物修復師這一職業帶火。四年後,它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2020年末跨年上映(在央視和B站首播),三集的體量聚焦於故宮古建,讓網友們發出「看不夠」的感慨。開播當天,#我在故宮六百年#就登上熱搜,閱讀量2.2億。B站評分9.9,豆瓣評分高達9.2分。和《我在故宮修文物》一樣,《我在故宮六百年》基本採用了原先的團隊,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聚焦傳承
    2016年,《我在故宮修文物》第一次將鏡頭對準鐘錶匠、青銅匠、木器工、漆器工等文物修復師,引發的好口碑直接破圈,讓更多年輕人愛上故宮。四年後,它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2020年末跨年上映,三集的體量聚焦於故宮古建,讓網友們發出「看不夠」的感慨,目前豆瓣評分高達9.2。
  • 故宮屋頂為何不落草?《我在故宮六百年》來揭秘
    現代快報訊(記者 胡玉梅 李藝蘅)時隔 4 年之後,《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近日面世,開播不久就收穫了 9.2 分的高分。這回,節目組把鏡頭對準了故宮古建部、文保科技部等,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講述"故宮匠人"修繕故宮的故事。
  • 丹宸永固、薪火相傳丨專訪《我在故宮六百年》導演梁君健、張越佳
    2016年,故宮主題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火遍全網,收穫了觀眾的如潮好評,時隔五年後,為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隆重登場,這一次的故事「主角」也同樣特別,為了給觀眾呈現出新鮮的視角,《我在故宮六百年》把拍攝重點放在了故宮裡聳立著的無數古建築以及那些修繕古建築的人。
  • 讓厚重題材「貼地」起飛《我在故宮六百年》見微知著
    歲末年初,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文物保護人員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紀錄片將鏡頭探向記憶深處,讓觀眾在對古代建築的凝視中,窺見流動的歷史,預見生生不息的未來。光陰流轉、世事變遷,紫禁城曾見證600多年的風雲變幻,如今也成為歷史本身。
  • 《我在故宮六百年》解鎖中華文明的密碼 堅守薪火相傳的匠心
    歲末年初,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文物保護人員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紀錄片將鏡頭探向記憶深處,讓觀眾在對古代建築的凝視中,窺見流動的歷史,預見生生不息的未來。光陰流轉、世事變遷,紫禁城曾見證600多年的風雲變幻,如今也成為歷史本身。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播 聚焦古建修繕保護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播 聚焦古建修繕保護 2020-12-25 19:00:13 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海報。
  • 《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600年故宮背後有這些故事
    2020年9月10日至11月15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行,該展通過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圖為遊客參觀紫禁城宮殿建築全景模型。(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為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專家指導修繕技藝部修復承乾宮天花。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來了!
    近兩百年前的清朝宮廷春晚節目單上留下了怎樣的文藝華彩?一塊毫不起眼的藍色瓷磚為何承擔著「丹宸永固」大展的特殊使命?如此種種疑問,都可以在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中找到回答。圖說:《我在故宮六百年》2021年,故宮將迎來第601年。
  • 《我在故宮六百年》從歷史的遠方走向故宮601年
    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今晚20:00檔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通過三大亮點新年敬獻,開啟故宮全新的時間之旅。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該片聚焦故宮古建修繕保護,記錄宮牆之內悉心呵護故宮的文保工作者,展現宮牆之外的天下人與這座城池發生的奇妙關聯,講述紫禁城青春永駐的故事。
  • 「網紅」故宮紀錄片,帶你穿越600年
    我愛紀錄片由故宮博物院與北京電視臺共同出品的大型紀錄片《紫禁城》新聞發布會於10月17日上午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隆重舉行。《紫禁城》是為紀念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宮博物院建院95周年而推出的大型紀錄片,計劃將於2020年9月上線。
  • 故宮出品的高分紀錄片,走進遊客禁區,解鎖歷史上真實的甄嬛!
    隨著近兩年幾檔科普性歷史紀錄片的熱播,我們發現很多高大上的珍寶都「下了凡」:比如17年播出的《國家寶藏》,帶觀眾探索了九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27件有著鎮館之寶稱號的國寶重器。18年年初播出的《如果國家會說話》,帶觀眾探尋了近百家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所,50多處考古遺址。
  • 《我在故宮六百年》繼續講述修文物的故事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播出。
  • 隨今天匠人的視角發現故宮隱秘角落,紀錄片《我在故宮600年》正在...
    隨著這個鏡頭,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紀錄頻道的跨年播出開啟了。它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一眾故宮文保人員的工作視角,踏上故宮的再發現之旅。在歷史與現實的勾連、重疊、交叉中,它帶觀眾走入故宮,深深感受文化自信的魅力。
  • 給故宮璀璨的文化銀河添顆星
    2016年,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突然在二次元網站Bilibili(簡稱「B站」)爆紅,並將故宮文物修復師這一職業帶火。2020年的最後一夜,《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和B站首播。在9臺元旦晚會的「夾擊」下,《我在故宮六百年》的首播顯得有些落寞。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工程管理處的張典在拓印養心殿外牆銘文明代磚上款識2020年12月31日,紫禁城600歲的最後一天,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600年是一個時間概念,「我」如何能在故宮600年?本片導演之一梁君健解釋,有三層含義:一是600年的古建築,二是一代一代保養、修繕、研究古建的人,三是古建所承載的600年的歷史和文化。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正在修玄穹寶殿,修完玄穹門上的木樑,管理組組長齊飛在木樑上標記,這一天是2020年10月15日。下一次再修,又該是百年後,後人會看到這個小小的標記,可能還會想像,當年寫下這行字的是哪位前輩同行。  2020年12月31日,紫禁城600歲的最後一天,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
  • 10部高分的國產紀錄片,它們的鏡頭不輸《舌尖上的中國》
    最近,小愛一直沒有去安利新片,因為好多熱播劇都趕在開學前就開始大結局了,像現代家庭題材的《小歡喜》和奇幻古裝題材的《九州縹緲錄》,口碑都很不錯!額~其他的一些青春題材《走進你的記憶》都太甜膩了,收視率都趕不上最近扎堆上線的國產紀錄片們。
  • 《我在故宮六百年》創新講述紫禁城青春永駐的故事
    2020年,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的故宮,迎來六百周年華誕。故宮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故宮博物院聯合攝製、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出品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每集50分鐘,記錄宮牆之內悉心呵護故宮的匠人,展現宮牆之外的天下人與這座城池發生奇妙的關聯,講述紫禁城青春永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