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就踏上你的紫禁城時間之旅吧!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來了!

2021-01-13 新民晚報

中都皇城在規模初具時,為何突然被朱元璋喊停,成了他未完成的理想之城?近三十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到底宅在養心殿幹些什麼?嘉慶帝為什麼不在登基時給養心殿見新,直接入住?皇帝的臥室後殿,為何也有偷工減料的現象?近兩百年前的清朝宮廷春晚節目單上留下了怎樣的文藝華彩?一塊毫不起眼的藍色瓷磚為何承擔著「丹宸永固」大展的特殊使命?

如此種種疑問,都可以在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中找到回答。

圖說:《我在故宮六百年》

2021年,故宮將迎來第601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2020年12月31日至2021年1月2日CCTV-9每晚8點檔,跨年播出,開啟故宮全新的時間之旅。

石木磚瓦,穿行600年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自建成以來,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和故事一直都深深地埋藏於歷史的深處。一石一木,一磚一瓦,皆為時間的痕跡,歷史的見證。

《我在故宮六百年》聚焦故宮600年的歷史印痕,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大修工程、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古建部、工程管理處、修繕技藝部、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部門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這些「新發現」既有故宮深處的大歷史,也有故宮古建上的趣聞故事,更有紫禁城每塊磚瓦、每根梁木所發出的「文明之聲」。

圖說:《我在故宮六百年》劇照

片中,故宮的每塊磚、每片瓦、每根木、每幅彩畫都有自己的語言。但只有與它們相處足夠長時間的人,才能夠聽懂它們。物件替人訴說的是,丹宸之所以永固,皆因一代代故宮人薪火相傳。在漫長的接力中,每個人付出的時間與責任,才最終留下了紅牆黃瓦、流光溢彩,留下了可以永遠訴說的紫禁城故事。

妙手巧思 ,堅守與傳承

故宮——北京城六百年不變的中心。時光送走了風起雲湧的大歷史,卻始終帶著溫情眷戀紫禁城。沒有城池能離開人而存在,久處故宮六百年間的既是那些草木磚石、雕梁畫棟,更是一代代的堅守與傳承。

一切歷史都是人的歷史。《我在故宮六百年》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地呈現了故宮古建修繕的過程和技術,通過對古建修繕領域「廟堂」與「江湖」的互動,展現了傳統中國建築工匠群體的傳承密碼。

圖說:《我在故宮六百年》劇照

片中有當代故宮人的孜孜不倦——他們痴心尋訪海月貝殼,按照傳統工藝繪製保存彩畫小樣,在換好的木頭上標註更換日期和新木序號;片中有匠人令人驚嘆的妙手巧思——繪製長春宮遊廊彩畫、更替養心殿扶脊木、修繕故宮角樓和乾隆花園古華軒;片中更有堅守與傳承——一張大木匠合影記錄了修繕角樓的匠人記憶。這次63年前的修繕工程,不僅讓西北角樓完好地留存至今,也培養出了故宮第一代和第二代古建修繕的工匠群體,積累了完備的工程資料與施工規制。也正是因為他們的付出,古老宮殿修繕的技藝和智慧才能夠代代延續。

當下古建修繕不斷創新,更多熱愛文保事業的年輕人正積極加入隊伍。80後的故宮考古工作者、畢業於名校專攻修繕材料的青年專家、來自修繕技藝部專攻匠作技藝的學員……新一代文保人傳承前輩的匠作技藝與匠心,逐漸成長。考古、拓印、貼金、換木、修樓、抹牆……年輕的匠人們不急不躁,於一方天地專注一件事,修復,努力重現歷史的痕跡。這是時間的歷練,亦是匠心的流傳。(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孫佳音)

圖說:《我在故宮六百年》劇照

馬上評|文化的迴響

故宮六百年,是在紫禁城佇立百年的宏偉建築群,一磚一瓦,一石一木;是代代相傳的設計者與匠人,人能弘道,文以人傳;是紀錄片外的每一個你我,看見了歷史,也參與了歷史。古建如人,宮城的營建和歲就,就如你我的生活一般:繪製一幅新的彩畫,為生活裝點一層「美顏」;組裝一部新的榫卯,讓彼此成為最穩定的依靠;替換一塊破碎的青磚,腳下的路會更加牢靠……我們看不到時間,卻能看到時間的痕跡,聽見文化的迴響。

「我」在故宮六百年,撫摸時間在無形中流逝,也見證建築在有形中永恆。但無論世界如何變化,歲月如何變遷,鏡頭努力捕捉並呈現的,是在文化遺產面前,人們所展現出的堅定和堅守。這是故宮之所以能夠歷經六百年,並能繼續講述精彩故事的底氣和力量。這是我們回望歷史、暢想未來的文化自信。(孫佳音)

相關焦點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播 聚焦古建修繕保護
    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海報。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聚焦傳承
    2016年,《我在故宮修文物》第一次將鏡頭對準鐘錶匠、青銅匠、木器工、漆器工等文物修復師,引發的好口碑直接破圈,讓更多年輕人愛上故宮。四年後,它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2020年末跨年上映,三集的體量聚焦於故宮古建,讓網友們發出「看不夠」的感慨,目前豆瓣評分高達9.2。
  • 《我在故宮六百年》從歷史的遠方走向故宮601年
    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今晚20:00檔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通過三大亮點新年敬獻,開啟故宮全新的時間之旅。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該片聚焦故宮古建修繕保護,記錄宮牆之內悉心呵護故宮的文保工作者,展現宮牆之外的天下人與這座城池發生的奇妙關聯,講述紫禁城青春永駐的故事。
  • 《我在故宮六百年》繼續講述修文物的故事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播出。
  • 《我在故宮六百年》創新講述紫禁城青春永駐的故事
    2020年,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的故宮,迎來六百周年華誕。故宮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故宮博物院聯合攝製、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出品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每集50分鐘,記錄宮牆之內悉心呵護故宮的匠人,展現宮牆之外的天下人與這座城池發生奇妙的關聯,講述紫禁城青春永駐的故事。
  • 故宮大型紀錄片《紫禁城》上線時間
    故宮大型紀錄片《紫禁城》上線時間:2020年9月  年內,將有電視劇《故宮如夢》、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大型史詩劇《紫禁城》相繼啟動製作,讓故宮文化融入生活,惠及大眾。  《紫禁城》是為紀念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宮博物院建院95周年而推出的大型紀錄片,計劃將於2020年9月上線。該紀錄片將立足於中華文明的高度和世界文明的維度,推出以故宮為核心內容、縱橫古今、放眼全球的紀錄片扛鼎精品。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紫禁城》《上新了·故宮》較之前的合作是更全面更生動更細膩的表現形式。
  • 《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600年故宮背後有這些故事
    (《我在故宮六百年》製作團隊供圖)故宮跨年,一跨就是「六百年」。從2020年12月31日到2021年1月2日,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晚間黃金檔與觀眾如約見面。作為《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依舊聚焦故宮裡的人和物。這一次,主角是古建築,還有故宮古建的守護人。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工程管理處的張典在拓印養心殿外牆銘文明代磚上款識2020年12月31日,紫禁城600歲的最後一天,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600年是一個時間概念,「我」如何能在故宮600年?本片導演之一梁君健解釋,有三層含義:一是600年的古建築,二是一代一代保養、修繕、研究古建的人,三是古建所承載的600年的歷史和文化。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正在修玄穹寶殿,修完玄穹門上的木樑,管理組組長齊飛在木樑上標記,這一天是2020年10月15日。下一次再修,又該是百年後,後人會看到這個小小的標記,可能還會想像,當年寫下這行字的是哪位前輩同行。  2020年12月31日,紫禁城600歲的最後一天,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
  • 雲遊紫禁城六百年——故宮前院長李文儒帶你逛故宮
    活動時間地點時間:2020年12月29日14:00-16:00地點:北京故宮(實地)+線上雲直播活動嘉賓李文儒,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南開大學博士生導師。歷任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司長,中國文物報社社長、總編輯,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 丹宸永固、薪火相傳丨專訪《我在故宮六百年》導演梁君健、張越佳
    2016年,故宮主題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火遍全網,收穫了觀眾的如潮好評,時隔五年後,為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隆重登場,這一次的故事「主角」也同樣特別,為了給觀眾呈現出新鮮的視角,《我在故宮六百年》把拍攝重點放在了故宮裡聳立著的無數古建築以及那些修繕古建築的人。
  • [職通車]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正在修玄穹寶殿,修完玄穹門上的木樑,管理組組長齊飛在木樑上標記,這一天是2020年10月15日。下一次再修,又該是百年後,後人會看到這個小小的標記,可能還會想像,當年寫下這行字的是哪位前輩同行。  2020年12月31日,紫禁城600歲的最後一天,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600年是一個時間概念,「我」如何能在故宮600年?
  • 六百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建成,單霽翔講述故宮是一座怎樣的博物館
    「換算成陽曆,當天就是1420年12月8日,正好是600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建造完成了。」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今天(12月8日)在北京市東城區圖書館的一場講座上說。「去年故宮全年參觀量達到創紀錄的1933萬人次,這麼多人進入故宮,開啟這場文化之旅,如果能提前對故宮有一些了解,會讓這趟旅程更有意義。」單霽翔說。
  • 故宮屋頂為何不落草?《我在故宮六百年》來揭秘
    現代快報訊(記者 胡玉梅 李藝蘅)時隔 4 年之後,《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近日面世,開播不久就收穫了 9.2 分的高分。這回,節目組把鏡頭對準了故宮古建部、文保科技部等,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講述"故宮匠人"修繕故宮的故事。
  • 讓厚重題材「貼地」起飛《我在故宮六百年》見微知著
    歲末年初,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文物保護人員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紀錄片將鏡頭探向記憶深處,讓觀眾在對古代建築的凝視中,窺見流動的歷史,預見生生不息的未來。光陰流轉、世事變遷,紫禁城曾見證600多年的風雲變幻,如今也成為歷史本身。
  • 【六百年,再講故宮】紫禁城的大火
    《六百年,再講故宮》,今天繼續邀請歷史學家閻崇年,帶您探究故宮建築的玄妙。目前正在故宮午門正樓以及東、西雁翅樓展廳展出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上,太和殿的十個琉璃脊獸首次集體亮相。那麼數百年間站在太和殿屋頂上的脊獸們有著什麼故事?下面我們繼續來跟隨閻崇年先生的導覽,聽展覽,遊故宮。  紫禁城從明朝永樂十八年基本建成到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四百多年間,有記載的重大火災就有四五十次之多。
  • 央視大型紀錄片《故宮》:第1集《肇建紫禁城》
    故宮,既是一座皇家宮殿,也是一座博物館。它凝聚著近600年的宮廷變遷和人世滄桑,積澱了幾千年的文化訴說和生命智慧,以其厚重的內涵,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和社會、歷史的裡程碑。  經過兩年艱苦的拍攝,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故宮》(精華版)即將於2005年10月26日晚20:47,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間播出。
  • 《我在故宮六百年》解鎖中華文明的密碼 堅守薪火相傳的匠心
    歲末年初,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文物保護人員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紀錄片將鏡頭探向記憶深處,讓觀眾在對古代建築的凝視中,窺見流動的歷史,預見生生不息的未來。光陰流轉、世事變遷,紫禁城曾見證600多年的風雲變幻,如今也成為歷史本身。
  • 隨今天匠人的視角發現故宮隱秘角落,紀錄片《我在故宮600年》正在...
    隨著這個鏡頭,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紀錄頻道的跨年播出開啟了。它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一眾故宮文保人員的工作視角,踏上故宮的再發現之旅。在歷史與現實的勾連、重疊、交叉中,它帶觀眾走入故宮,深深感受文化自信的魅力。
  • 2020故宮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時間地點及門票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購票入口:點擊購票  觀看直播:2020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直播時間直播入口指南  信息來源@故宮博物院  本次展覽共分為三大單元,鎖定了18個關鍵年份,將它作為參觀紫禁城的「序廳」,在對紫禁城600年歷史的回望中,理解貫穿紫禁城「時」「空」的歷史文化,感受宮殿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