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肯山位置:通王城南門外西側。
建造年代:9-10世紀。
所屬宗教:印度教。
供奉:溼婆。
巴肯山的日落想必大家都會去看的,但是遇到1-2月旺季,由於這裡限流,你要是下午3:30沒去排隊上去,估計你也是上不去了。
就在下面看看吧。
我就是那個沒上去到的人。
巴肯山是在吳哥窟西北,高約70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點。
山的西邊是開闊的西池(WestBaray),東南方叢林中是吳哥窟,從巴肯山頂可以居高臨下俯瞰吳哥窟。
巴肯山是耶輸跋摩一世遷都的結果,他從羅洛寺群一帶遷都到了巴肯山地區,羅洛寺一帶當時已經修滿了先王的建築物,不太適合這位年輕的君主實現其城市規劃。
以巴肯山為中心的耶輸陀羅補羅所在地,一直到15世紀,都是柬埔寨的首都。
第一天終於在巴肯山的日落下結束了,回來的途中你應該能看到猴子在路邊玩耍。
一天下來,你會全身是汗,還有無數塵土。
放心,所有人都一樣,回去洗洗然後去吃好吃的吧,晚上再去紅色鋼琴點一杯安吉麗娜朱莉。
相對地,這一天的線路被稱為「大圈」,路線較長,不太會遇到熙熙攘攘的人群,當然吳哥寺例外。
凌晨早起,前往皇家浴池欣賞日出美景。
隨後,遠路返回來到豆蔻寺,接著繼續向北前往斑黛喀蒂。
皇家浴池東邊是古時皇家火葬場-比粒寺。
向東,折而向北,是著名的東梅奔寺,這是根據古印度四頭神象支撐宇宙的神話建造四座大象雕塑。
繼續西行,來到聖劍寺,這裡曾經是佛教僧侶學習和居住的地方。
最後,進北門縱貫通王城,應該還有充裕的時間回到吳哥寺等待日落。
位置:斑黛喀蒂以東,比粒寺以西。
建造時間:12世紀。
功能:原皇家浴池。
皇家浴池是一個大湖700X300米,2297X984英尺,有大規模的優美平臺。
皇家浴池內一直都有蓄水,周圍綠葉環繞。
按一位法國建築師的話說:它在黃昏時分帶給人以最美麗的吳哥園林景觀。
浴池建於十二世紀末,由醛耶跋摩七世下令建成,用來供奉菩薩,屬拜雲式建築。
皇家浴池是吳哥窟看日出的最佳地點之一,在這裡看日出的人不多,而可供作為前景陪襯的水面比吳哥寺大多了。
皇家浴池位於班提卡黛東入口的馬路對面。
可以從這條路上進出皇家浴池。
豆蔻寺(PrasatKravan)是柬埔寨吳哥古蹟中的一座印度教寺廟,現代名字為「CardamonSanctuary」,位於皇家浴池(SrahSrang)之南。
豆蔻寺建於921年,19世紀由法國人重建。
主塔壁上的浮雕,描繪印度神話中毗溼奴騎大鵬金翅鳥(Garuda),西塔壁上浮雕描繪毗溼奴的神妃吉祥天。
斑黛喀蒂BanteayKeay為佛教僧院,中央寺塔及長廊都已坍塌。
四門上都飾有神鳥伽魯達浮雕,門上方也有四面佛雕像。
景區名稱:東梅奔英文名稱:EastMebon景點位置:暹粒城以北約6公裡所屬宗教:印度教。
供奉:溼婆。
東梅奔寺(EastMebon)建於公元953年,是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II為了祭祀祖先所蓋的祖先廟。
東梅奔寺和變身塔極相似,建築年代似乎也相差不遠,都是羅貞陀羅跋。
摩二世所蓋的,據說相差只有十年左右。
東梅奔寺和變身塔比較明顯的區隔方式,除了東梅奔寺的階梯較高,還有就是東梅奔寺四周有石象守護。
東梅奔寺其實原本是一個很傳奇的寺廟,因為原本位於東大人工湖(EastBaray)上的一座島上,是一座祭祀祖先的寺廟,只不過東大人工湖已經只剩下遺蹟了,只可在銘碑以及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中見到文字的記載。
原建於東池中央島上,池水已乾涸。
金剛寶座塔形式,三層五塔。
第一、二層臺階的四角分別有四座與真象同樣大小的大象雕塑,源於四巨象支撐宇宙的古印度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