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林可斫
古人之於詩則曰風、雅,於琴則曰「大雅」。自古音淪沒,即有繼空谷之響,未免郢人寡和,則且苦思求售,去故謀新,遂以弦上作琵琶聲,此以雅音而翻為俗調也。惟真雅者不然,修其清靜貞正,而籍琴以明心見性,遇不遇,聽之也,而在我足以自況。斯真大雅之歸也。
然琴中雅俗之辨,爭在纖微。喜工柔媚則俗,落指重濁則俗,性好炎鬧則俗,指拘侷促則俗,取音粗厲則俗,入弦倉卒則俗,指法不式則俗,氣質浮躁則俗,種種俗態未易枚舉,但能體認得靜、遠、淡、逸四字,有正始風,斯俗情悉去,臻於大雅矣。---《溪山琴況》·徐青山
借琴寄懷為雅,謀新媚求為俗
學佛之人行事講究發心,於琴而言,發名利心則俗。彈琴如果是為了彈給別人看,為求大眾認可,那必落俗套。因為最流行的永遠是最俗的,如小蘋果傳遍大江南北,上至七老八十,下至五六歲兒童都能哼兩句。
這有一個自證與他證的問題,琴彈得好與不好自己不知道,要大眾認可你才覺得好,這就是他證,這就是俗。伯牙為何知音難得?因為高而雅的東西一定是小眾的。所以說曲高和寡。
中正平和為雅,鄭衛之音為俗
自我的、個性的就是雅的?不是!本身如果就是個俗人,俗人學雅四不像啊。如果我執我見、貢高我滿沒放下,如果功利心、名利心沒放下。發的這個心就不對,從佛法的角度來說這都業障,何來雅之說。
所以說我們學琴要修,修的是什麼?。青山先生說:「修其清淨真正,而籍琴以明心見性。」修正的是身上俗不可耐的劣根性,修正的是貪嗔痴慢疑,消的是身上的業。
許多人,學個琴,附庸風雅,實則陋不可視。有個詞叫「土豪」,與之相對的是「富貴」。學一堆琴曲,而不去修正自己,那就是會很多琴曲的土豪,終究是俗不可耐。而雅是發自內心的修養,是處事有節制的涵養。
推崇禮樂制度的孔子率先提出了「鄭聲淫」,這裡「鄭聲淫」之「淫」為過度的意思,也就是說「鄭衛之音」被評為過度、無節制的音樂。雖然統治階級持續不斷的猛烈批判,但未能阻斷「鄭衛之音」在社會上的傳播,因此形成了一個怪現象:一方面是不絕於耳的批判;另一方面是日益廣泛地傳播。這與小蘋果的流行異曲同工。琴聲若不能中正平和,出鄭衛之音,不如去KTV好好練上兩嗓子還比較靠譜。
有禮有節為雅,粗率疏慵為俗
雅字解釋為:正確;合乎規範。近來網上許多人批判諸如:「吼書」、「射墨書法」之類。為什麼?因為無論是琴棋書畫還是其他中國傳統,那都是有法度的。古琴也是有法度的,雖然減字譜沒有說明節奏,不標音節。可是古琴有其自有的法度,青山先生說:「音有律,或在徽,或不在徽,固有分數以定位。若混而不明,和於何出?篇中有度,句中有候,字中有肯。音理甚微,若紊而無序,和又何生?究心於此者,細辨其吟猱以葉之,綽注以適之,輕重緩急以節之,務令宛轉成韻,曲得其情,則指與音和矣。」這都是古琴的法度,不尊法度,彈得再好聽,那也不是古琴,古琴出的是大雅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