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琴況,古琴之雅

2020-12-24 林可斫

原創:林可斫

古人之於詩則曰風、雅,於琴則曰「大雅」。自古音淪沒,即有繼空谷之響,未免郢人寡和,則且苦思求售,去故謀新,遂以弦上作琵琶聲,此以雅音而翻為俗調也。惟真雅者不然,修其清靜貞正,而籍琴以明心見性,遇不遇,聽之也,而在我足以自況。斯真大雅之歸也。

然琴中雅俗之辨,爭在纖微。喜工柔媚則俗,落指重濁則俗,性好炎鬧則俗,指拘侷促則俗,取音粗厲則俗,入弦倉卒則俗,指法不式則俗,氣質浮躁則俗,種種俗態未易枚舉,但能體認得靜、遠、淡、逸四字,有正始風,斯俗情悉去,臻於大雅矣。---《溪山琴況》·徐青山

借琴寄懷為雅,謀新媚求為俗

學佛之人行事講究發心,於琴而言,發名利心則俗。彈琴如果是為了彈給別人看,為求大眾認可,那必落俗套。因為最流行的永遠是最俗的,如小蘋果傳遍大江南北,上至七老八十,下至五六歲兒童都能哼兩句。

這有一個自證與他證的問題,琴彈得好與不好自己不知道,要大眾認可你才覺得好,這就是他證,這就是俗。伯牙為何知音難得?因為高而雅的東西一定是小眾的。所以說曲高和寡。

中正平和為雅,鄭衛之音為俗

自我的、個性的就是雅的?不是!本身如果就是個俗人,俗人學雅四不像啊。如果我執我見、貢高我滿沒放下,如果功利心、名利心沒放下。發的這個心就不對,從佛法的角度來說這都業障,何來雅之說。

所以說我們學琴要修,修的是什麼?。青山先生說:「修其清淨真正,而籍琴以明心見性。」修正的是身上俗不可耐的劣根性,修正的是貪嗔痴慢疑,消的是身上的業。

許多人,學個琴,附庸風雅,實則陋不可視。有個詞叫「土豪」,與之相對的是「富貴」。學一堆琴曲,而不去修正自己,那就是會很多琴曲的土豪,終究是俗不可耐。而雅是發自內心的修養,是處事有節制的涵養。

推崇禮樂制度的孔子率先提出了「鄭聲淫」,這裡「鄭聲淫」之「淫」為過度的意思,也就是說「鄭衛之音」被評為過度、無節制的音樂。雖然統治階級持續不斷的猛烈批判,但未能阻斷「鄭衛之音」在社會上的傳播,因此形成了一個怪現象:一方面是不絕於耳的批判;另一方面是日益廣泛地傳播。這與小蘋果的流行異曲同工。琴聲若不能中正平和,出鄭衛之音,不如去KTV好好練上兩嗓子還比較靠譜。

有禮有節為雅,粗率疏慵為俗

雅字解釋為:正確;合乎規範。近來網上許多人批判諸如:「吼書」、「射墨書法」之類。為什麼?因為無論是琴棋書畫還是其他中國傳統,那都是有法度的。古琴也是有法度的,雖然減字譜沒有說明節奏,不標音節。可是古琴有其自有的法度,青山先生說:「音有律,或在徽,或不在徽,固有分數以定位。若混而不明,和於何出?篇中有度,句中有候,字中有肯。音理甚微,若紊而無序,和又何生?究心於此者,細辨其吟猱以葉之,綽注以適之,輕重緩急以節之,務令宛轉成韻,曲得其情,則指與音和矣。」這都是古琴的法度,不尊法度,彈得再好聽,那也不是古琴,古琴出的是大雅元音。

相關焦點

  • 古琴音色之《二十四況》
    古琴由於其樂器的形制、音色、樂曲題材、內涵、結構等因素,其音樂風格是傾向靜態的、簡單的、含蓄的、古淡的、陰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整個古琴音樂藝術被稱為琴道確實有其道理,因為對古琴的欣賞和認識不能只單一地從其音樂曲調去理解,而是綜合地從多方面作為知識份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中國樂器中很少像古琴那樣具備一套完整的彈奏風格審美準則。
  • 華夏復興,衣冠先行,緬懷溪山琴況先生
    溪山琴況前輩首次用綱領的形式,將漢服運動與華夏民族及其文化復興緊密結合起來,提出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在《華夏復興、衣冠先行-我心中的「漢服運動」》文集中提出漢服運動的主題和意義。2004年,百度漢服吧創立,溪山琴況任首任大吧主,在溪山琴況的管理下,漢服吧一年內躍升為百度人文社會貼吧前五,漢服吧作為漢服復興的陣地之一,截至2018年7月,漢服吧人數已達89萬,這與溪山琴況的影響密不可分。
  • 《碧天秋思》——庚子重陽古琴雅集
    重陽節(10.25本周日)午後舒世學堂邀您一起同賞秋色,共聽幾首秋意濃濃的古曲雅集精賞曲目:《碧天秋思》——庚子重陽古琴雅集青年學人,研習古琴、尺八、太極拳。好讀書、好拳劍,痴於音聲之道。每有會意,蕭然忘憂。自幼醉心於中國古代文學、史學及學術思想,近年來大力提倡務實、踏實的讀書、讀好書、讀古人好書、讀中國古人好書的理念與風氣。
  • 《溪山琴況》中的音有盡而意無窮
    藝術審美 | 《溪山琴況》之精髓 無論是在詩詞、繪畫還是小說中,都常能見到古琴的身影。從《陋室銘》到《聽琴圖》到《紅樓夢》,無論時代更替、境遇如何,中國文人的筆墨下總會響起這太古之聲。 文人之中也不乏出色的職業琴家與民間琴人,在詩詞繪畫之外,他們為古琴留下了更多的專業性論著。
  • 研究 || 中國古琴漫話
    這些都說明了古琴歷史的悠久,表明古琴一直在傳統文化中佔有極高的重要地位。形制中國古琴是一種平放彈撥類樂器。其造型典雅古樸、體式凝重高貴,色澤端莊高古,沉潤茂雅。傳統的古琴樣式眾多,不下數十種,不論何種樣式,都是以一定的規格配料、斫制,膠合。然後配以各種必須的物件如嶽山、承露、琴徽、弦軫等再裝配琴弦而成。
  • 古琴知識大全,值得收藏!
    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在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中居於首位。為能充分振動,面板一般多用桐木、杉木等松質木料製成。向內外側呈瓦弧形,與底板膠合而成琴。古琴的周身髹以生漆與鹿角霜粉屑(或瓦灰)調和的底胎,幹透磨平後多次擦拭生漆而成。琴面木材須選料精良,紋理梳直勻稱。
  • 他既是漢服運動先驅,也是漢服復興的啟明星--溪山琴況
    溪山琴況,一些同袍應該聽說過這個名字,小編偶然一次機會,在以前關於漢服的報導中,發現了這個看上去比較奇怪而又陌生的名字,溪山琴況真名汪洪波,他就是百度漢服吧的第一任吧主,而小編看到的這篇報導,是網易的一篇文化專訪《專訪:漢服吧,熱愛漢服的人們聚集的地方》,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回顧一下這篇專訪,2006年,溪山琴況其實已經對漢服有了很深的見解和推廣行為,同時小編也希望各位同袍
  • 「劍膽琴心·英雄集」古琴雅集在宜興丁蜀鎮隆重舉行
    2018年6月6日下午3點,由宜興市文廣新局主辦 ,中超利永紫砂陶有限公司、宜興市陽羨古琴社、北京鈞天坊古琴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宜興市旅遊集散中心,杭州太音琴社、蘇州吳門琴社、溧陽焦尾琴院、一枝山房、孫金立紫砂藝術館聯合承辦的「劍膽琴心·英雄集」古琴雅集在宜興丁蜀鎮中超利永私人典藏館隆重舉行。
  • 江西省全南縣:品讀千年雅溪
    坐標贛之南,粵之邊,江西省贛州市全南縣,從縣城出發,向北行駛22公裡,這裡有個村,名曰雅溪。走進歷史塵封的古村,東方古堡的神秘,雅溪唐鑑的傳承,揭開了它的千年面紗。歷經千年的雅溪村,古樸又典雅,廣場舞起香火龍、古韻戲臺上演車馬燈戲、雅溪書院孩童軟語,忽然間,憶起王陽明的地那句——遍地無如此處雅,停車勒馬且閒閒。
  • 雅溪古村「山中璞玉」
    竹林、清溪、石巷深,老宅、圍屋、炊煙起……漫步在贛州市全南縣龍源壩鎮雅溪古村景區,一棟棟農家小院掩映在綠蔭裡,屋舍乾淨整潔,河渠清澈見底,小小的村落散發著悠然自得的古韻,猶如隱逸在時光中的「山中璞玉」。
  • 一合琴韻雅聚於山,汪正飛師生古琴古箏音樂會在福州完美舉行
    白居易的一首《船夜援琴》,道出了古琴在古代文人心裡悠遠而崇高的地位。「君子無故不撤琴瑟」,古琴以其清、和、淡、雅的藝術風格,成為了文人君子修身養性的精神寄託,亦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載體之一。古箏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其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強的表現力。
  • 全南千年雅溪:青磚黛瓦品鄉愁
    煙雨朦朧中的龍源壩鎮雅溪古村玉蘭花開,為千年古村薄施了一層粉黛,美得恰到好處。雅溪距全南縣城22公裡,2016年被列入中國美麗宜居鄉村,也是住建部認定的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村內擁有幾百年歷史的石圍和土圍,是江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已作為贛南客家圍屋的一個組成部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 雅溪古村景區店鋪招租了!
    雅溪古村景區位於龍源壩鎮今年,雅溪古村景區推出大型沉浸式演出——雅溪唐鑑,人流量呈爆發式增長,全年遊客量超過20萬人次,為進一步豐富雅溪古村景區業態,滿足遊客多種購物需求,全南縣旅遊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擬定對雅溪古村景區停車場旁部分店面招租公告,現將有關事項公示如下:招租公告招租項目1 租賃期限及使用範圍
  • 史上最全的古琴知識,建議收藏
    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在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中居於首位。 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神農式等。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
  • 古琴八大門派雅集山東 孔子所作《幽蘭》曲「驚」四座
    原標題:古琴八大門派雅集山東 孔子所作《幽蘭》曲「驚」四座   梅庵派名家劉善教以一首《平沙落雁》拉開品鑒會序幕,琴弦模擬雁鳴之聲,帶觀眾進入沙平江闊、天高雲遠的秋景。隨後,廣陵派劉揚、九嶷派李天桓、蜀派曾成偉、嶺南派區君虹、諸城派高培芬、梅庵派王永昌、吳門派裴金寶、川派顧永祥、虞山派朱晞相繼演奏了《憶故人》、《水仙操》、《流水》、《漁樵問答》、《白雪》等著名曲目。
  • 走進雅溪 感受千年古鎮村民的「家門口幸福」
    來到江西省全南縣,不得不去雅溪古村走走看看。這裡既是國家4A級景區、中國美麗宜居鄉村,也凝聚著濃濃的客家文化。漫步在這座始建於明朝的古村落裡,兩座精緻的圍屋便可映入眼帘,它們穿越風雨仍氣韻悠揚——建於清鹹豐年間的「福星圍」與建於清光緒年間的「雅鳳圍」,透過古老的建築,我們仍能感覺到它們的魅力與輝煌。
  • 一曲古琴版《聲律啟蒙》讓你感受漢語之美
    兩鬢風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兩鬢風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沿對革,異對同,白叟對黃童。江風對海霧,牧子對漁翁。顏巷陋,阮途窮,冀北對遼東。池中濯足水,門外打頭風。梁帝講經同泰寺,漢皇置酒未央宮。塵慮縈心,懶撫七弦綠綺;霜華滿鬢,羞看百鍊青銅。貧對富,塞對通,野叟對溪童。鬢皤對眉綠,齒皓對唇紅。天浩浩,日融融,佩劍對彎弓。
  • 最憶雅溪濃濃情 家門口感受「從前慢」
    最憶雅溪濃濃情客家新聞網 傅志祥 特約記者黃揚揚  綿綿春雨過後,廣玉蘭灼灼其華,粉黛如霞。  沿著花香的方向,記者走進全南雅溪村,圍屋、溪水、垂柳……春風中夾雜著片片鄉愁。  春風十裡,最憶雅溪濃濃情。
  • 打開藝術之門——「琴韻流觴」古琴賞析音樂會
    董雯雯,青年古琴演奏家,四川音樂學院古琴專業教師,蜀派古琴葉氏一脈第七代傳人,川音第一位古琴專業藝術碩士,四川音樂學院古琴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古琴學會理事,川派古琴學會理事,董雯雯古琴工作坊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