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23日 21:55 來源:CCTV.com
CCTV.com消息(360度):渤海汙染,讓人震驚,讓人心痛。但如果人人都有這樣一份心痛,那這心痛就是好事。所謂"見兔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補牢,未為遲也"。事實上,許多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有過和我們一樣的經歷。我們不幸在於面對汙染教訓沒有汲取,而有幸的則是尚有治汙經驗可供借鑑。比如日本的瀨戶內海就與渤海極其相似,渤海的今天也曾是它的昨天。但經過嚴格治理,瀨戶內海今日已重現碧波萬裡。我們衷心希望:他的今天也能是渤海的明天。
跟渤海一樣,瀨戶內海也是半封閉的內海,是日本列島最富足的海灣,天然的魚倉。但二戰後,日本將復興經濟擺在了優先位置,工業布局開始向沿海集中,瀨戶內海沿岸更被選為最重要的工業基地,主要工業的生產能力都佔到了全國的40%以上。之後,瀨戶內海就成了這些工業部門的共用下水道,工廠把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隨意排入內海,這些廢水裡,銅、鉛、汞等重金屬含量高得驚人。當地一個只有4萬居民的水俁灣鎮,因從瀨戶內海中捕撈含有高毒性汞汙染的海產品,竟有1萬人得了當時震驚世界的水俁病。
70年代初,日本開始著手治理瀨戶內海,並始終強調以法治海。除了頒布實施《水質汙染防止法》、《海洋汙染及海上災害防止法》外,還針對瀨戶內海,特別制訂了《瀨戶內海環境保護臨時措施令》,將排入瀨戶內海及其鄰近海域的工業廢水負荷量減少一半。在實施了5年之後,又通過國會決議將這條措施令改為永久性法律。
同時,日本還大力加強內海環境調查與監視、監測的投資,1972年在整個瀨戶內海共設700個觀測站;為了切斷汙染源頭,又將汙染嚴重的化工廠遷離瀨戶內海,使其大部分區域都被規劃為國家公園,並建立了800多個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
這樣,到1980年代初,瀨戶內海水質已基本恢復到良好狀態,海洋漁獲量甚至超過了1950年代。現在該海域和沿岸資源、環境都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充分顯示了環境保護工作的巨大成效。
責編:肖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