瀨戶內海「治海術」

2020-12-14 新華網客戶端

    瀨戶內海的環境治理在日本頗具代表性。特別是當環境問題遭遇經濟、社會系統出現的問題時,一切都變得有意思起來。

《環球》雜誌記者/胡俊凱 楊汀(發自東京)

  「直到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之前,日本還認為經濟與環保是對立的。大地震引發的核洩漏事故和排浪滔天的海嘯,在導致巨大生命財產損失的同時,蕩滌了日本人的靈魂。從那以後,日本人開始更多地思考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日本環境省綜合環境政策統籌官中井德太郎說。

  在環境省,中井德太郎和他的同事們就瀨戶內海環境治理問題接受了《環球》雜誌記者的採訪。

  瀨戶內海的環境治理在日本頗具代表性。特別是當環境問題遭遇經濟、社會系統出現的問題時,一切都變得有意思起來。

  日本戰後70餘年,在物質生活變得極度豐富的同時,環境與發展、鄉村與城市、傳統與現代、精神與物質等自然與社會系統各個方面的平衡狀態都遭到嚴重破壞。這種失衡在瀨戶內海地區表現得十分突出。如何重建它們之間的平衡,直到今天都是瀨戶內海沿岸面臨的重要課題。

  重建平衡,實際上反映了日本環境保護理念的重大變化。

「瀕死之海」

  日本環境省水·大氣環境局水環境課封閉性海域對策室室長助理坂口隆告訴《環球》雜誌記者,封閉式海域普遍存在的環境問題,主要是赤潮、水體貧氧和海底泥中溶出氮、磷、硫化氫等。瀨戶內海汙染最為嚴重的時期是上個世紀50至70年代,汙染源「大戶」一個是「產業系」和「生活系」無節制地排水,另一個是大規模填海造陸。

  在前者,由於沒有採取水處理措施,排水中有機物汙染物(COD)及磷、氮等負荷量高,致使水質變差。1979年,排水有機物汙染物(COD)負荷量為1012噸/日,氮負荷量為666噸/日,磷負荷量為62.9噸/日。

  後者則使在水質淨化、生物生長和吸收二氧化碳方面功不可沒的淺海灘涂、藻場面積大量消失。1969~1973年,瀨戶內海填海造陸面積每年平均在2100公頃以上,迄今歷年累計填海面積已達3萬多公頃。相應地,灘涂面積則從1898年的25190公頃下降到2006年的11943公頃,減少了約50%;藻場面積從1960年的22635公頃下降到1990年的6381公頃,減少了約70%。

  排汙、填海加上頻頻發生的油汙染事件,致使瀨戶內海水質遭到嚴重汙染,赤潮、藍潮頻發,水體缺氧大量發生。1976年,瀨戶內海共發生299次赤潮。那時,從東面的大阪灣、伊紀水道,到西面的周防灘、關門海峽,瀨戶內海大部分海域都是紅色的。

脫胎換骨後又遇新課題

  針對環境問題,以1958年制定水質二法(公共用水水域水質保護法和工廠等排水規定法)為起點,日本開始了對瀨戶內海水環境長達60年的治理,相繼以立法立規的形式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公害對策基本法(1967)、水質汙染防止法(1970)和瀨戶內海環境保全臨時措施法(1973)等,修訂瀨戶內海環境保全特別措施法、水質汙染防止法(1978)、水質汙染防止法施行令(1993)、水質汙染防止法施行令(2001)、瀨戶內海環境保全特別措施法(2015)等。

  瀨戶內海實行了日本全國最為嚴厲的環境對策,如從工廠、項目場所向公共水域排水者(日排水量50立方米以上)必須設置水處理設施,並經過對環境影響的事前測評,得到府縣知事的許可;削減COD、全氮、全磷的汙染負荷量,不僅限制濃度,還限制排放量;嚴格控制填海造陸;相關府縣要劃定瀨戶內海的沙灘、灘涂等區域為自然海濱保護區,並不得在其中擅蓋工作建築……

  環瀨戶內海沿岸的大大小小企業,在過去40餘年間,都經歷過脫胎換骨式的排汙「手術」。

  經過20多年的嚴厲治理,90年代以後,瀨戶內海水質汙染已得到有效控制,赤潮、藍潮次數大為減少。但新的情況又出現了:從環境角度,漁獲量持續下降,水體貧氧繼續發生;同時,少子老齡化、人口流失、產業不振、地方蕭條等經濟和社會問題接踵而至。

  愛媛縣今治市位於四國島西北部高繩半島頂端,造船和毛巾為其兩大支柱產業。今治毛巾工業協會理事長井上裕基在接受《環球》雜誌記者採訪時說,瀨戶內海有嚴格的排汙標準,不容許中小企業亂排汙,各企業也都採取了措施和不同的淨化、排放方法,加上紡織行業不同於染色業,沒有產生多少汙水,今治市也有專門的汙水集中處理廠,因此他不擔心企業給環境帶來多大壓力,他更關心的是毛巾業如何走出困境。

  井上裕基說,1991年今治毛巾業達到最高峰,產量達5萬噸,但從那以後產量逐年下降,到1999年只有9300噸,企業數量則從1996年的500家減少到現在的107家。瀨戶內海沿岸地區從高速增長時期就被大都市甩下的地方經濟,此時迭遭產業移向海外、勞動力移向大都市、人口減少和老齡化的打擊,更是一片愁雲慘霧,重振產業、經濟的呼聲持續高漲。

  更為嚴重的是,瀨戶內海水清了,魚卻少了。1990年後,漁獲量持續下降,「靠海吃海」難以為繼,不少漁民不得不改行、上岸。瀨戶內海的漁業產量從1985年的48.5萬噸驟降到2009年的17.5萬噸。岡山縣漁業從業者減少了約25%,其中漁業大市倉敷市下降了約31%。

  坂口隆對《環球》雜誌記者說,人們對瀨戶內海漁獲量減少原因的看法至今莫衷一是,有的認為這說明對海水的改善措施還不夠;有的認為可能是因為嚴厲的環保措施,導致海水營養源減少,從而導致漁獲量降低;有的認為是因為海水養殖海藻等,會消耗一部分營養;有的認為是海水表面東西多了,看似增加了海水營養,但光照不到海裡,導致海水缺氧……比較難判斷哪方面的因素比較重要。

「豐饒之海」體現環保新理念

  漁獲量減少明顯、赤潮仍有發生、內灣海水缺氧現象持續等3個問題成為90年代以後瀨戶內海環境治理的新課題。人們的治水理念也從這時開始發生變化。

  2015年,環境省修訂了瀨戶內海環境保全特別措施法,在法律層面將瀨戶內海定義為「豐饒之海」。「豐饒」二字的含義,即不僅要讓瀨戶內海保持乾淨的水質,還要恢復其產出功能,讓瀨戶內海能夠提供豐富的水產資源。可以說,這是一次重大的環保理念轉變,即從單純的「治」轉向「治」與「創」「用」相結合。

  同年在修改《瀨戶內海環境保全基本規劃》時,將原來的「保護水質」和「保護自然景觀」兩大支柱,變為支撐「豐饒之海」的四大支柱:一是環瀨戶內海環境的保護、重建和創出,追加了推進海底改善對策、窪地對策,採用環境照顧型建造物等;二是水質保護及管理;三是保護自然景觀及文化景觀,追加了推進生態旅遊等;四是確保水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在環境省提供的第八次瀨戶內海排水汙染負荷量的削減目標中,《環球》雜誌記者發現,在生活排水、產業排水和其他排水等3個源別,生活排水汙染負荷量持續下降,2019年COD、氮、磷負荷量的目標值均低於2014年,但2019年產業排水的目標值都略高(或持平)於2014年。

  坂口隆在答覆《環球》雜誌記者的提問時說,「除大阪灣之外,瀨戶內海的水質比其他指定水域要好,因此主要思路是維持現在的狀態,使之不惡化。鑑於此,第八次計劃的目標沒有超過第七次的範圍。之所以將產業排水的汙染負荷量設定得比2014年高,就是因為考慮到瀨戶內海地區的部分縣正在計劃發展產業和興建工廠。」

  中井德太郎說,「環境省正在考慮地方經濟衰退或振興,與環境政策存在什麼樣的關係,包括現在比較大的社會問題,如人口老齡化、重大自然災害等也都在考慮之列。環境、經濟、社會不是互相獨立的問題,而是互相關聯的,因此今後在考慮環境政策時會將這3個方面結合起來考慮。」

  在東亞,以往一般的思維都認為,經濟活動與環境保護是對立的。而現在,日本的想法是,可以對人類必需的資源進行一個良性的循環利用,人類自身也是這個循環中的一部分,從而形成共存共生這樣一個模式。這與中國提出的生態文明圈概念同理。

來源:2018年10月3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0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

 

相關焦點

  • 瀨戶內海
    倉敷是連接小島開發出來的陸地,就是說,這兒靠海。對的,靠海,瀨戶內海。 <瀨戶內海> 牛仔一條街出來,向北,是鷲羽山地帶。車子蜿蜒上山,慢慢明白了景象。登上高臺,落日餘暉還在,瀨戶大橋直收眼底。有一點遲了,再早一點,是個看夕陽美景的好地方。
  • [視頻]日本瀨戶內海的啟示
    [視頻]日本瀨戶內海的啟示 比如日本的瀨戶內海就與渤海極其相似,渤海的今天也曾是它的昨天。但經過嚴格治理,瀨戶內海今日已重現碧波萬裡。我們衷心希望:他的今天也能是渤海的明天。    跟渤海一樣,瀨戶內海也是半封閉的內海,是日本列島最富足的海灣,天然的魚倉。但二戰後,日本將復興經濟擺在了優先位置,工業布局開始向沿海集中,瀨戶內海沿岸更被選為最重要的工業基地,主要工業的生產能力都佔到了全國的40%以上。
  • 【回顧 · 瀨戶內海騎行】有一片海叫瀨戶內海 有一條道叫島波海道
    早在2015年,看到一篇騎行遊記中曾刊登了關於瀨戶內海·島波海道的騎行,當時就被瀨戶內海的美所吸引,一直想著哪天要是在這裡騎車那一定棒極了
  • 日本瀨戶內海「食」計劃,瀨戶內海美食推介
    要準備前往日本瀨戶內海的朋友們,肯定有個計劃縝密的旅遊行程表,不是馬不停蹄地地跳島看藝術品,就是午晚餐常常隨便吃。不過選個好餐廳,坐下來慢慢品嘗瀨戶內海當地料理,用舌尖體會島嶼的一切,感受食物與藝術結合的魅力,也是一種旅行方式。
  • 從重度汙染「走」出來的瀨戶內海
    「內海汙染問題不是我國獨有的,日本瀨戶內海與渤海情況非常相似,其治理、修復的經驗也值得我們借鑑。」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孔海南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說。  據悉,瀨戶內海曾是日本最富足的海灣。但到1940年代末,日本發展經濟,工業布局向沿海集中,瀨戶內海沿岸更被選為最重要的工業基地。
  • 瀨戶內海,被日本遺忘的旅行地......
    瀨戶內海再度回到人們的視野中,大概是因為2010年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於是這裡被更多人知道,大批的藝術熱愛者來到這裡。正因如此,瀨戶內海獨特的風景才有機會被大家看到。關於「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以史無前例的龐大規模和高水準的作品在國際上產生廣泛影響,已經成為日本以當代藝術的力量推進地方重塑的標誌性項目
  • 瀨戶內海藝術祭|小豆島
    5|OTHERS島上還有太多值得遊覽的地方,像是為瀨戶內海而生的小豆食堂,掛麵工坊,遍地的藝術空間,當地特色美食醬油冰淇淋等等瀨戶內海SETO INLAND SEA瀨戶內海被日本列島的本島、四國、九州三大陸地板塊所包圍,東西長約450公裡、南北長約15~55公裡,是日本最大的內海。
  • 瀨戶內海 | Summer Situation
    今年二月份跟touka閒聊中說到想去瀨戶內海,結果我倆就突然說走就走訂好了五月份的機票,然後就成了今年上半年最期待的一場旅行。05.17飛機飛到瀨戶內海上空的時候,能看到無數個大大小小的島嶼,輪渡和快艇在藍色海域劃出一條條長尾巴。
  • 瀨戶內海,美景與藝術的交相輝映
    如果你厭倦了隨大流的旅行,那麼就不妨來瀨戶內海週遊列島,你看到的不僅是海景,更能收穫一場小眾而精彩的日本文藝之旅。瀨戶內海不只是海。瀨戶內海是位於日本本州、四國和九州之間的一個海峽,游離於日本那些熱門的目的地。風光旖旎的海岸線上,數百小島星羅棋布。古時,這里是日本與中國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如今,這裡則是一片遠離塵囂的人文淨土。
  • 瀨戶內海藝術祭|犬島
    犬島位於豐島的北部,很小,也是瀨戶內海藝術祭的舉辦地之一。小島僅有50多位居民而已。這裡盛產優質花崗巖,也是金屬冶煉基地。但20世紀的銅價暴跌使之工廠關閉,但它並未從此消聲覓跡,是藝術使之恢復了生命力。
  • 準備好,2019瀨戶內海藝術祭來了.
    12座島嶼,1片內海,建築與藝術的故事即將發生。                                        - 一居君如果讓我在 2019 年選擇日本的某一處旅行,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瀨戶內海。
  • 瀨戶內海 豐島美術館
    以藝術與建築作為主要形式,復興環瀨戶內海,豐島美術館便是這項活動的產物之一豐島美術館坐落於瀨戶內海的豐島之上,在它建成以前,豐島最出名的大約是九十年代的垃圾傾倒事件。垃圾傾倒事件對豐島的居民生活和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同時環瀨戶內海的其他一些小島(包括直島、大島、小豆島
  • 瀨戶內海玩新意(一):小豆島
  • 海中生物 | 2019第四屆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
    瀨戶內海藝術祭「海之復權」瀨戶內位於日本本周、四國和九州三大島之間的海域,因其豐富的地理資源,又是日本海運的重要航路,自古以來都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為了讓這片海域重新煥發生機,瀨戶內海藝術祭由此而生。而2019年推出全新企劃,邀請來自世界的藝術家和建築師來到瀨戶內海,參與當地居民的生產與生活當中,使藝術作品與當地的特色產生聯想。
  • 今年夏天寧靜的瀨戶內海
    瀨戶內海,日語為SetoNaikai,意即狹窄的海峽。位於日本本州、四國之間,因在諸海峽之內,故取名於此。面積19500平方公裡。港灣很多。海中有淡路、小豆、江田等525個大小島嶼。對一個島國來說,海實在算不上什麼稀奇。可是瀨戶內海,一個被島嶼與群山環繞的地方,就像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一樣,帶給我莫名的吸引力。
  • 瀨戶內海藝術祭|豐島
    豐島在直島與小豆島之間,這個小島隨著瀨戶內海貿易的發展而繁榮,一千年來石材行業一直是這裡的支柱產業。著名的豐島石被廣泛使用於西日本各地,如京都桂離宮的石燈籠便是用這裡開採的石頭製作而成的。瀨戶內海SETO INLAND SEA瀨戶內海被日本列島的本島、四國、九州三大陸地板塊所包圍,東西長約450公裡、南北長約15~55公裡,是日本最大的內海。
  • 瀨戶內海 「遺棄之地」的藝術重生
    圖片來源:Jason Wong瀨戶內海,這個名字並不為人熟知,卻悄悄地成為了日本最有藝術氣息的地區之一。
  • 瀨戶內海的51個瞬間
    下飛機出關後,就在機場的服務中心買了瀨戶內海藝術祭的護照。不過後來經小夥伴提醒:豆瓣上會有一些全新護照低價轉讓;春秋航空為了促銷,也推出了買機票送護照的活動。Anyway,藝術祭護照還是很重要的,至少幾個美術館參觀下來,可以節省3000-4000日元。
  • 旅遊 | 瀨戶內海:非常小眾,但絕對重量級
    我想我會選擇瀨戶內海。    瀨戶內海,日本的「地中海」,廣義上指的是本州、四國、九州相間的海域,風光旖旎的海岸線上密密麻麻遍布著3000多個島嶼。古時,這裡是日本與中國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如今,這裡則是一片遠離塵囂的人文淨土。
  • 日本留學:去瀨戶內海感受異景和藝景
    瀨戶內海是日本最大的內海。她被日本列島的本州,四國,九州的三個大島包圍,東西約450km,南北約15~55km。其與沿岸地域一同被稱作瀨戶內。如湖泊般寧靜的海面,散布著的島嶼,白沙青松的海濱,梯田等。這是個有著親切的景觀和濃厚自然氣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