瀨戶內海 | Summer Situation

2021-02-28 羅生門

去年的某一天,車車跟我說,

2019年是第四屆瀨戶內藝術節誒。

我一想,是哦,三年一遇,錯過就要等三年。

今年二月份跟touka閒聊中說到想去瀨戶內海,

結果我倆就突然說走就走訂好了五月份的機票,

然後就成了今年上半年最期待的一場旅行。

05.17


飛機飛到瀨戶內海上空的時候,能看到無數個大大小小的島嶼,輪渡和快艇在藍色海域劃出一條條長尾巴。機身傾斜的那一刻,有陽光直射進機艙。

下飛機後給touka來了個大大的擁抱,上次見面是去年九月在東京,轉眼大半年過去了。

一出機場就能感受到從瀨戶內海吹來的毫無雜質的暖風,坐上機場大巴到市中心寄存行李。高松市中心集中在丸龜町、瓦町一帶,有點像大阪商業區的感覺。因為那天是工作日,路上人特別少,想去的烏龍麵店都已經歇業,找了一家街角處的拉麵店,叫麵鮮醤油房 周月 高松本店。本想吃拉麵,結果上來是蘸面,沒事,正好天氣挺熱——麵條非常勁道,配的湯汁也很鮮美。

吃飽喝足,看了眼輪渡的時間表,心想今天大概是跳不了島了,就在高松轉轉吧。

無心插柳,隨便轉了一下午,發現高松真是一座寶藏城市。從商店街往一條小巷子走,有一家叫Ironmonger的古道具店,大隱隱於市。店鋪位於二樓,踩著木樓梯上去的時候能聽到嘎吱作響的聲音,心裡充滿期待。

店裡的東西都是店主從日本各地淘來的,明治、昭和等時期大大小小的物件,從家具到模型到飾品,甚至還有紐扣、鑰匙和復古綠的門牌,每一樣都記載著歲月的痕跡,光是看看就覺得很有趣。

繼續往海邊走,來到Umie。是一家藏於一棟舊樓二樓的咖啡店,整棟舊樓由一座海邊的廢棄倉庫改造而成。在進咖啡店之前,我倆被隔壁的小房間吸引——透過玻璃可以看到裡面的綠植和陽光,調整了下角度看清窗上貼著「川島小鳥攝影展」。激動地對視了一下,輕輕推開門,整個房間裡只有我倆。川島小鳥的這組黑白攝影,和整個房間的光影仿佛渾然天成。

從影展小房間出來後推開Umie的小門,背後真是別有洞天。敞闊的復古空間,朝著瀨戶內海開了一面大大的窗。點了兩杯喝的和一份阿芙佳朵,窗戶微開著,海上的風透過縫隙拂過發梢,輕快涼爽,我們就這樣坐了一下午,聊了很久的天。

看時間差不多了,去取寄存的行李,路過一片街區看到兩架沒有人的鞦韆,touka:「我想去蕩會兒鞦韆。」我:「好呀。」兩個人並排蕩了一會兒,不說話,只有鞦韆在空氣中晃動的聲音。

取完行李沿著海邊走去港口,坐上最後一班前往宇野的船,大概大部分遊客都還是住在高松,這個點的船上沒有太多乘客。開了711買的酒,望著窗外黑色的海面,耳機裡放著Sophie Zelmani的Going Home,對明天的跳島充滿期待。

05.18


正式跳島第一天,自然先去直島。直島是瀨戶內海域眾多島嶼裡藝術裝置和展館最密集的一個島,宇野到直島的港只需要20分鐘,比高松過去近不少。

直島的各個藝術展品分布在居民區之間,可以坐公交,不過我更推薦慢慢步行走遍整個島。

從宮浦港碼頭出來就能看到紅南瓜直島小提琴,但我們下船後第一目標就是奔赴世界盡頭的黃南瓜。因為到的早,沒什麼人,在網上和雜誌上看過無數遍的那個大南瓜就這樣安靜置於眼前的時候還是讓我走神了一會兒——一直延伸到海裡的水泥路,草間彌生的精神世界真的非常獨立於世啊。

水泥石板和光影打造的地中美術館,仿佛一座地下迷宮,隨著時間和光影的變幻,整個空間的氛圍都在悄悄改變,安藤忠雄的建築構造真是令人嘆為觀止。地中美術館的門票是不包含在藝術祭的通票裡的,但在這裡可以看到莫奈的作品,體驗James Turell的裝置,還是非常值的。逛完所有區域,走到美術館深處有家咖啡館,點了直島限定的藍色可樂和檸檬汽水,店員把它們裝進可愛的小籃子裡遞給我們。坐在cafe外面的石階上,面朝瀨戶內海大口大口灌下汽水——後來想想喜歡瀨戶內海的很大原因之一,大概就是能有無數個這樣朝著海面發呆的時刻吧。


作為整片瀨戶內海最藝術的酒店的Benesse House,杉本博司的《海景》是我最喜歡的一組作品,可惜館內除了兩個巨型鵝卵石裝置外其他作品都不讓拍照。還有我和touka都沒怎麼看懂的李禹煥美術館,看介紹原李禹煥是學哲學的。我倆笑說難怪作品都這麼高深難懂。

值得一提的是,通往直島的輪渡還有島上的公交,也因為島上兩隻大南瓜的影響被刷上了波點外衣,成了草間彌生的巨型周邊。

島上餐廳不多,我們午餐選擇了Cafe Salon Nakaoku,點擊率最高的蛋包飯真的很美味!我們邊吃邊回想起來,去年九月在東京見面的時候也去吃了一家非常優秀的Omelette rice。

回港的時候touka開閃光燈給我拍了一張膠片,是此行最喜歡的一張照片。

05.19


早起出發去港口準備跳豐島,我們看準的是8:40那一趟,8:30到碼頭的時候被告知人員已滿,下一趟是11:10。前面還有許多跟我們一樣沒能上船的遊客,那一刻突然覺得心態要崩。跟touka傻眼了幾秒,我立馬讓自己冷靜下來開始看輪渡的時間表,當機立斷選擇了坐最快那一趟先回高松,再從高松跳豐島。(因為高松是大站,班次自然比宇野多。所以在這裡推薦要去瀨戶內海地區玩的各位還是把住宿定在高松。)

我們成功按照臨時更改的計劃登上了豐島,去豐島的多是小船,容納的遊客很少,不過到豐島後我們明白了為什麼豐島的船小、班次少——豐島本身就很小,常住人口只有900左右,如果遊客一下子大批湧入,整個島就失去了它最本真的樣子。

寄存完行李去租自行車,大概是開始到了島上的旺季,電動的自行車全被租完或者預定完了,終於找到一家不那么正式的租車點,一個老爺爺從院子裡推出兩輛自行車,我們告訴他想騎去豐島美術館,他很驚訝,勸我們說島上上下坡很多,他這個非電動的會很累,真的「大丈夫」(沒關係)嗎?我們當時在爺爺的小屋裡,touka和他用軟糯的日語交流著,在登記信息時筆尖划過紙的沙沙聲,和著窗外風吹過草的聲音,那幾分鐘裡我真的覺得自己置身於夏日系列的日本老電影。

租上車往豐島美術館騎,路過海的餐廳的時候發現店裡還沒坐滿人,臨時決定停下車進去吃午餐。深豆沙紅、海藍和純白為主色調的餐廳,午市只有一種套餐選擇,叫Setouchi Bowl——底下是調味米飯,上面蓋著小島上的當季蔬菜和來自瀨戶內海的魚,味道簡單質樸但莫名覺得格外舒適。認真享用這份套餐,旁邊是瀨戶內海,那一瞬間覺得,值了。

結束完這頓體驗感滿分的午餐,我們繼續騎車往美術館方向,誰知大部分路都是上坡,我倆很多時候只能下車推著走,我邊喘氣邊跟touka打趣說,「沒事,我們等下回來的時候這些路都是下坡了,先苦後甜,旅行如人生嘛,總有意料之外的情況。」

騎過一片山林,終於到了島上的最高處,豐島美術館建在半山腰上,一條寬闊的公路環抱著它,從高處看下去是非常順暢的S型曲線,一直延伸到發著光的瀨戶內海。豐島美術館可能是最簡單的一個美術館了,館裡什麼都沒有,只有美術館本身。是的,這個沒有屋頂的美術館連同這裡的陽光,空氣和海風,就是這個館的全部。我後來回想起這段經歷,感覺從山頂看到美術館的那一刻,再到慢慢騎車下坡靠近,左手邊是碧藍的海水,右手邊是乾淨的兩棟建築,那一刻的時間似乎是靜止的。

離開豐島美術館後差不多可以回家浦港了,原路返回幾乎都是順暢的下坡,不需要費力,也沒什麼人,我倆放著歌飛快往前騎。路過一個指示牌的時候看到有別的遊客從岔路下去,我倆也決定過去看看。一條長長的石灘道,延伸到海中,我們脫了鞋踩在微微發熱的石頭上,在上面吹風聽著海浪拍打的聲音,覺得當下真是豐島送給我們的額外驚喜。

繼續往港口騎,時間還充裕,我們拐進了草莓之家(ichigoya)小坐一會兒。豐島盛產草莓,這家店主打各種草莓甜品,每一樣都是店家用產自豐島的草莓製成的果醬和新鮮草莓製作。菜單和布置非常古早式可愛。之前路過的時候還沒想到一個合適的形容,走進店裡坐下來的時候我和touka說這家店給我感覺很「幼稚園風」。點了一份草莓刨冰和草莓可麗餅,味道簡單用心,新鮮的草莓醬和草莓,店裡放著久石讓的音樂,從天空之城到龍貓,挖一大勺冰塞進嘴裡,刨冰混著草莓醬在嘴裡慢慢化開,一秒回到了很多年前的夏天。


還完車,從豐島跳到小豆島的時候是下午將近五點。小豆島是瀨戶內海第二大島,非常大,很多人會選擇在島上住一晚。由於時間有限我們選了最近的天使步道。坐在海邊,touka的手機裡放著落日飛車,各自刷著ins,突然抬頭,「哇雲散得更開了!!好亮!!」

興奮地拍了幾張,遺憾的是沒多久太陽又被雲擋住了。估摸著也看不到天使步道最美的樣子了,我倆往港口走,回去的時候發現路上偶遇的那隻貓睡著了。到港口的時間剛剛好,上船回高松。找了家居酒屋叫人情味酒場——每次來日本,最後一頓的晚餐總是會選居酒屋,是我個人對結束旅行的儀式感的偏執。

高松的骨付雞很有名,幾乎每家店都有這道料理,通俗理解就是烤雞大腿,分老母雞和小公雞兩種,後者更加嫩且juicy。這家店更是專注於各種雞肉料理——燒鳥菜單上有專門一列是雞的各個部位。雞皮和雞肝都非常好吃,雞湯拉麵也鮮美濃鬱。一人一杯啤酒,再來份我的下酒標配冷豆腐,在吧檯前坐到十一點。臨走時老闆送了我們兩個橘子,我們覺得這個行為也太萌了,酒意微醺,就在店門口拿膠片開閃光燈和這兩個有故事的橘子合了個影。

05.20


高松是贊岐烏龍麵的發源地,第一天到高松沒吃到烏龍麵,跟touka念叨了好幾天,最後一天當然要吃到!去了一家人氣非常高的店,叫手打十段うどんバカ一代。早上不到九點就到店裡了,點了一份黃油雞蛋烏冬和牛肉半熟蛋烏冬。店裡還有自選式天婦羅,端著餐盤拿夾子自取再一起結帳。

等面的時候邊上一位日本大叔嗦面的聲音已經讓我倆饞的不行,端上來後迫不及待開吃。絕對是我吃過最好吃的烏龍麵!麵條軟滑又勁道,湯底很鮮,touka的雞蛋黃油烏冬也是第一口就驚豔,生雞蛋和黃油拌勻後香濃爽滑,天婦羅的用料也是毫不含糊。吃完飯出來店門口已經排起了長隊。

回酒店收拾完行李前往慄林公園。慄林公園是非常典型的日式園林。整個庭園由各種各樣的松樹組成,由匠人親手修建成精巧優美的造型。最喜歡的一塊是它的南庭,洄遊式的風格每個細節都很用心。登上飛來峰,整個庭園層層疊疊盡收眼底,其間忽而急雨忽而放晴,下雨的時候我倆就坐在長椅上發呆,盯著湖面被雨點打出的陣陣漣漪。

沒過多久雨就停了,隨便找了家門口布滿綠植的咖啡店坐下,點了淺焙的手衝,杯子是很復古的花紋。我倆各自幹著自己的事,聽著店裡的歌消磨時間,等著牆上的時鐘快和機場大巴的時刻表一致時起身離開。

在高松機場分別,touka回東京我回上海。飛機起飛的時候,腦子裡突然開始閃現在豐島下坡時touka看我單手騎車時的驚呼,在島上徒步時手機外放的Summer Situation,還有每個白天和黑夜坐船時海面上發著的光。

五月的瀨戶內海,給今年夏天開了個好頭。

新浪微博:

@UnderTheGelatinMoon

@-羅蘿

Grab our backpacks

and hit the road

相關焦點

  • 瀨戶內海「治海術」
    這種失衡在瀨戶內海地區表現得十分突出。如何重建它們之間的平衡,直到今天都是瀨戶內海沿岸面臨的重要課題。  重建平衡,實際上反映了日本環境保護理念的重大變化。  瀨戶內海實行了日本全國最為嚴厲的環境對策,如從工廠、項目場所向公共水域排水者(日排水量50立方米以上)必須設置水處理設施,並經過對環境影響的事前測評,得到府縣知事的許可;削減COD、全氮、全磷的汙染負荷量,不僅限制濃度,還限制排放量;嚴格控制填海造陸;相關府縣要劃定瀨戶內海的沙灘、灘涂等區域為自然海濱保護區,並不得在其中擅蓋工作建築……  環瀨戶內海沿岸的大大小小企業
  • 瀨戶內海
    倉敷是連接小島開發出來的陸地,就是說,這兒靠海。對的,靠海,瀨戶內海。 <瀨戶內海> 牛仔一條街出來,向北,是鷲羽山地帶。車子蜿蜒上山,慢慢明白了景象。登上高臺,落日餘暉還在,瀨戶大橋直收眼底。有一點遲了,再早一點,是個看夕陽美景的好地方。
  • [視頻]日本瀨戶內海的啟示
    [視頻]日本瀨戶內海的啟示 比如日本的瀨戶內海就與渤海極其相似,渤海的今天也曾是它的昨天。但經過嚴格治理,瀨戶內海今日已重現碧波萬裡。我們衷心希望:他的今天也能是渤海的明天。    跟渤海一樣,瀨戶內海也是半封閉的內海,是日本列島最富足的海灣,天然的魚倉。但二戰後,日本將復興經濟擺在了優先位置,工業布局開始向沿海集中,瀨戶內海沿岸更被選為最重要的工業基地,主要工業的生產能力都佔到了全國的40%以上。
  • 【回顧 · 瀨戶內海騎行】有一片海叫瀨戶內海 有一條道叫島波海道
    早在2015年,看到一篇騎行遊記中曾刊登了關於瀨戶內海·島波海道的騎行,當時就被瀨戶內海的美所吸引,一直想著哪天要是在這裡騎車那一定棒極了
  • 日本瀨戶內海「食」計劃,瀨戶內海美食推介
    要準備前往日本瀨戶內海的朋友們,肯定有個計劃縝密的旅遊行程表,不是馬不停蹄地地跳島看藝術品,就是午晚餐常常隨便吃。不過選個好餐廳,坐下來慢慢品嘗瀨戶內海當地料理,用舌尖體會島嶼的一切,感受食物與藝術結合的魅力,也是一種旅行方式。
  • 從重度汙染「走」出來的瀨戶內海
    「內海汙染問題不是我國獨有的,日本瀨戶內海與渤海情況非常相似,其治理、修復的經驗也值得我們借鑑。」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孔海南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說。  據悉,瀨戶內海曾是日本最富足的海灣。但到1940年代末,日本發展經濟,工業布局向沿海集中,瀨戶內海沿岸更被選為最重要的工業基地。
  • 瀨戶內海,被日本遺忘的旅行地......
    瀨戶內海再度回到人們的視野中,大概是因為2010年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於是這裡被更多人知道,大批的藝術熱愛者來到這裡。正因如此,瀨戶內海獨特的風景才有機會被大家看到。關於「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以史無前例的龐大規模和高水準的作品在國際上產生廣泛影響,已經成為日本以當代藝術的力量推進地方重塑的標誌性項目
  • 瀨戶內海藝術祭|小豆島
    5|OTHERS島上還有太多值得遊覽的地方,像是為瀨戶內海而生的小豆食堂,掛麵工坊,遍地的藝術空間,當地特色美食醬油冰淇淋等等瀨戶內海SETO INLAND SEA瀨戶內海被日本列島的本島、四國、九州三大陸地板塊所包圍,東西長約450公裡、南北長約15~55公裡,是日本最大的內海。
  • 瀨戶內海,美景與藝術的交相輝映
    如果你厭倦了隨大流的旅行,那麼就不妨來瀨戶內海週遊列島,你看到的不僅是海景,更能收穫一場小眾而精彩的日本文藝之旅。瀨戶內海不只是海。瀨戶內海是位於日本本州、四國和九州之間的一個海峽,游離於日本那些熱門的目的地。風光旖旎的海岸線上,數百小島星羅棋布。古時,這里是日本與中國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如今,這裡則是一片遠離塵囂的人文淨土。
  • 瀨戶內海藝術祭|犬島
    犬島位於豐島的北部,很小,也是瀨戶內海藝術祭的舉辦地之一。小島僅有50多位居民而已。這裡盛產優質花崗巖,也是金屬冶煉基地。但20世紀的銅價暴跌使之工廠關閉,但它並未從此消聲覓跡,是藝術使之恢復了生命力。
  • 準備好,2019瀨戶內海藝術祭來了.
    12座島嶼,1片內海,建築與藝術的故事即將發生。                                        - 一居君如果讓我在 2019 年選擇日本的某一處旅行,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瀨戶內海。
  • 瀨戶內海 豐島美術館
    以藝術與建築作為主要形式,復興環瀨戶內海,豐島美術館便是這項活動的產物之一豐島美術館坐落於瀨戶內海的豐島之上,在它建成以前,豐島最出名的大約是九十年代的垃圾傾倒事件。垃圾傾倒事件對豐島的居民生活和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同時環瀨戶內海的其他一些小島(包括直島、大島、小豆島
  • 瀨戶內海玩新意(一):小豆島
  • 海中生物 | 2019第四屆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
    瀨戶內海藝術祭「海之復權」瀨戶內位於日本本周、四國和九州三大島之間的海域,因其豐富的地理資源,又是日本海運的重要航路,自古以來都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為了讓這片海域重新煥發生機,瀨戶內海藝術祭由此而生。而2019年推出全新企劃,邀請來自世界的藝術家和建築師來到瀨戶內海,參與當地居民的生產與生活當中,使藝術作品與當地的特色產生聯想。
  • 今年夏天寧靜的瀨戶內海
    瀨戶內海,日語為SetoNaikai,意即狹窄的海峽。位於日本本州、四國之間,因在諸海峽之內,故取名於此。面積19500平方公裡。港灣很多。海中有淡路、小豆、江田等525個大小島嶼。對一個島國來說,海實在算不上什麼稀奇。可是瀨戶內海,一個被島嶼與群山環繞的地方,就像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一樣,帶給我莫名的吸引力。
  • 瀨戶內海藝術祭|豐島
    豐島在直島與小豆島之間,這個小島隨著瀨戶內海貿易的發展而繁榮,一千年來石材行業一直是這裡的支柱產業。著名的豐島石被廣泛使用於西日本各地,如京都桂離宮的石燈籠便是用這裡開採的石頭製作而成的。瀨戶內海SETO INLAND SEA瀨戶內海被日本列島的本島、四國、九州三大陸地板塊所包圍,東西長約450公裡、南北長約15~55公裡,是日本最大的內海。
  • 瀨戶內海 「遺棄之地」的藝術重生
    圖片來源:Jason Wong瀨戶內海,這個名字並不為人熟知,卻悄悄地成為了日本最有藝術氣息的地區之一。
  • 瀨戶內海的51個瞬間
    下飛機出關後,就在機場的服務中心買了瀨戶內海藝術祭的護照。不過後來經小夥伴提醒:豆瓣上會有一些全新護照低價轉讓;春秋航空為了促銷,也推出了買機票送護照的活動。Anyway,藝術祭護照還是很重要的,至少幾個美術館參觀下來,可以節省3000-4000日元。
  • 旅遊 | 瀨戶內海:非常小眾,但絕對重量級
    我想我會選擇瀨戶內海。    瀨戶內海,日本的「地中海」,廣義上指的是本州、四國、九州相間的海域,風光旖旎的海岸線上密密麻麻遍布著3000多個島嶼。古時,這裡是日本與中國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如今,這裡則是一片遠離塵囂的人文淨土。
  • 日本留學:去瀨戶內海感受異景和藝景
    瀨戶內海是日本最大的內海。她被日本列島的本州,四國,九州的三個大島包圍,東西約450km,南北約15~55km。其與沿岸地域一同被稱作瀨戶內。如湖泊般寧靜的海面,散布著的島嶼,白沙青松的海濱,梯田等。這是個有著親切的景觀和濃厚自然氣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