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實行的"閉關鎖國"的政策讓中國陷入了與世界隔絕的局面,在世界的面前,逐漸變得落後與愚昧。當列強用槍炮撬開中國的大門時,才意識到自己已經與世界脫節。
此時的統治者才想到了自救的方式,於是他們積極地尋求一種能夠維持統治地位的道路。他們也逐漸向西方學習一些先進的技術。一句"師夷長技以制夷"正是說明了中國自救道路的方向。
清軍也意識到海上軍事實力的重要性,於是準備組建自己的海上軍隊。此時在廣東的一個小富家庭。有這樣的一個孩子,他的父親從事茶葉販賣工作。
他的父親也是一位有著遠見和對國家未來有著期望的人,當時的清政府因為其腐朽程度實在過於巨大。想改變這樣的局面實在是困難,也是他將兒子改名為世昌。希望藉此國家世世代代昌盛。
他的父親將他送往了新式的學堂,他也是十分的惡聰明好學,在班級裡一直都是最努力與優秀的一個人。儘管在那樣一個宣傳清朝國力強盛,西方小國不足為慮。但是他的父親鄧煥莊卻是意識到西方在科技方面的成就是巨大的。
清楚地知道世界的格局與技術都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他一邊讓鄧世昌學完學堂知識後,又讓他學習英語等科學知識。在之後,又將他送入到教會的學堂中,對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學習。
鄧世昌在接觸到西方的先進技術時,他的父親鄧煥莊則是經常告誡他說:儘管西方的技術強大,但是你是一個中國人,你要以振興國家為己任。正是因為他的父親有著開明的遠見與強烈的家國情懷。這位鄧世昌日後為祖國之未來而捨生忘死。
當時的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楨準備開設學堂招收學員學習駕船的技術。但是由於在地域和年齡上的差距使得鄧世昌沒有機會去參加。
但是所慶幸的是那年招收的人員並不夠,於是鄧世昌才迎來了機會。他將這個消息第一時間告訴父親鄧煥莊,他的父親自然希望他能夠為國效力,於是欣然答應。這樣一來,鄧世昌順利地進入駕駛班進行學習。在這時候的學習中,鄧世昌一直保持著自己好學的習慣。
在這裡,不僅要學習英文與數學外,還要學習航海學地理學。還在鄧世昌有著一定的基礎,這讓他在之後的學習中有了更好的提升。
由於他的年紀是大於其他學員的,所以他顯得更加的冷靜。更由於他的聰明好學,在駕船的技術上也是十分的優秀的。即使是面對一些資深船員也是不差的。最終,憑藉自己出色的表現,一步步地當上了致遠號的艦長。
在1894年9月,日本對清朝的艦隊發動了黃海之戰。此次戰役對於清朝的海軍艦隊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在前期的清朝艦隊,在裝備了大量先進的技術。但是由於清朝政府的腐朽之深,對於這個國家來說始終是一個潰敗的缺口。
後期的清朝海軍在裝備上已經是十分的落後,以至於在黃海之戰中,確實是沒有什麼抵抗之力。在日本艦隊猛烈的炮火之下,鄧世昌擔任其指揮艦隊的重任。但是在隨後的日軍集火下,致遠艦遭到嚴重打擊。其他的清朝艦隊已經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在此時,鄧世昌率領全體官兵駕駛著致遠艦朝著吉野號撞了過去。
但最終還是被吉野號的魚雷擊毀,整個艦隊都在爆炸中沉沒在黃海中。當時的致遠艦並沒有到了彈盡糧絕的時候,為何這樣的徑直撞向吉野號。
在125年後,專家在打撈致遠艦的遺骸時才發現了歷史的真相。當時的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中有著一枚待發射的魚雷。原來是因為當時的清軍準備極差,魚雷的射程是遠遠沒有日軍的長。鄧世昌是想著通過撞船來接近吉野號,才能提高魚雷的命中率,但是最終還是被日本所擊沉。
儘管有著捨生忘死的民族氣節,但是正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朽無能,才會導致中國近代以來一次次的悲痛歷史教訓。但這種民族英雄是值得我們後世之人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