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鄧世昌還有炮彈,為何卻直接撞向吉野號?百年後專家揭曉答案

2020-12-14 小毛講歷史

在清朝實行的"閉關鎖國"的政策讓中國陷入了與世界隔絕的局面,在世界的面前,逐漸變得落後與愚昧。當列強用槍炮撬開中國的大門時,才意識到自己已經與世界脫節。

此時的統治者才想到了自救的方式,於是他們積極地尋求一種能夠維持統治地位的道路。他們也逐漸向西方學習一些先進的技術。一句"師夷長技以制夷"正是說明了中國自救道路的方向。

清軍也意識到海上軍事實力的重要性,於是準備組建自己的海上軍隊。此時在廣東的一個小富家庭。有這樣的一個孩子,他的父親從事茶葉販賣工作。

他的父親也是一位有著遠見和對國家未來有著期望的人,當時的清政府因為其腐朽程度實在過於巨大。想改變這樣的局面實在是困難,也是他將兒子改名為世昌。希望藉此國家世世代代昌盛。

他的父親將他送往了新式的學堂,他也是十分的惡聰明好學,在班級裡一直都是最努力與優秀的一個人。儘管在那樣一個宣傳清朝國力強盛,西方小國不足為慮。但是他的父親鄧煥莊卻是意識到西方在科技方面的成就是巨大的。

清楚地知道世界的格局與技術都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他一邊讓鄧世昌學完學堂知識後,又讓他學習英語等科學知識。在之後,又將他送入到教會的學堂中,對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學習。

鄧世昌在接觸到西方的先進技術時,他的父親鄧煥莊則是經常告誡他說:儘管西方的技術強大,但是你是一個中國人,你要以振興國家為己任。正是因為他的父親有著開明的遠見與強烈的家國情懷。這位鄧世昌日後為祖國之未來而捨生忘死。

當時的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楨準備開設學堂招收學員學習駕船的技術。但是由於在地域和年齡上的差距使得鄧世昌沒有機會去參加。

但是所慶幸的是那年招收的人員並不夠,於是鄧世昌才迎來了機會。他將這個消息第一時間告訴父親鄧煥莊,他的父親自然希望他能夠為國效力,於是欣然答應。這樣一來,鄧世昌順利地進入駕駛班進行學習。在這時候的學習中,鄧世昌一直保持著自己好學的習慣。

在這裡,不僅要學習英文與數學外,還要學習航海學地理學。還在鄧世昌有著一定的基礎,這讓他在之後的學習中有了更好的提升。

由於他的年紀是大於其他學員的,所以他顯得更加的冷靜。更由於他的聰明好學,在駕船的技術上也是十分的優秀的。即使是面對一些資深船員也是不差的。最終,憑藉自己出色的表現,一步步地當上了致遠號的艦長。

在1894年9月,日本對清朝的艦隊發動了黃海之戰。此次戰役對於清朝的海軍艦隊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在前期的清朝艦隊,在裝備了大量先進的技術。但是由於清朝政府的腐朽之深,對於這個國家來說始終是一個潰敗的缺口。

後期的清朝海軍在裝備上已經是十分的落後,以至於在黃海之戰中,確實是沒有什麼抵抗之力。在日本艦隊猛烈的炮火之下,鄧世昌擔任其指揮艦隊的重任。但是在隨後的日軍集火下,致遠艦遭到嚴重打擊。其他的清朝艦隊已經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在此時,鄧世昌率領全體官兵駕駛著致遠艦朝著吉野號撞了過去。

但最終還是被吉野號的魚雷擊毀,整個艦隊都在爆炸中沉沒在黃海中。當時的致遠艦並沒有到了彈盡糧絕的時候,為何這樣的徑直撞向吉野號。

在125年後,專家在打撈致遠艦的遺骸時才發現了歷史的真相。當時的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中有著一枚待發射的魚雷。原來是因為當時的清軍準備極差,魚雷的射程是遠遠沒有日軍的長。鄧世昌是想著通過撞船來接近吉野號,才能提高魚雷的命中率,但是最終還是被日本所擊沉。

儘管有著捨生忘死的民族氣節,但是正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朽無能,才會導致中國近代以來一次次的悲痛歷史教訓。但這種民族英雄是值得我們後世之人銘記在心。

相關焦點

  • 鄧世昌並未彈盡糧絕,為何撞向吉野號?百年後專家給出答案
    —光緒帝 黃海之戰是中日甲午戰爭第二個重要的戰役,結果北洋水師慘敗,海軍將領鄧世昌殉國。如今回顧這段歷史還是會被鄧世昌視死如歸駕駛致遠衝向吉野號的氣魄所震撼,但是也留了一個疑問,那就為何鄧世昌要駕駛致遠去撞吉野號呢,直到黃海之戰一百年以後從海中打撈的致遠號殘片中,似乎找到了答案。
  • 當年鄧世昌本可全身而退,為何仍撞上吉野號?致遠艦殘片揭開答案
    甲午海戰歷時近9個月,清軍陣亡31500餘人,其中就有著名的海軍將領鄧世昌。在甲午海戰爆發一個多月後,黃海之戰正式打響,北洋水師慘敗,致遠艦管帶鄧世昌駕駛軍艦衝向日寇的吉野號,最終以身殉國。這樣視死如歸的氣魄讓世人紛紛震撼,光緒皇帝親自寫下「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的輓聯。
  • 黃海之戰鄧世昌未到窮途末路,為何拼命撞向吉野號,沉船之謎曝光
    歷史上英雄輩出,清末黃海之戰中的鄧世昌令人印象深刻。當時他拼盡全力撞向日本吉野,但未能成功。失敗後,他沒有選擇苟延殘喘,而是永遠沉沒在汪洋大海中,壯烈殉國。但在當時,其實鄧世昌並沒有到絕路,為什麼會選擇拼命打吉野號?。
  • 當年鄧世昌沒有彈盡糧絕,為何撞向吉野號?125年後專家揭開謎團
    在這場戰爭中,死得最為悲壯的當屬「致遠號」鄧世昌。他指揮的「致遠號」在海戰中一直衝殺在前,由於受到敵艦的集中攻擊,導致船身多處受傷、船身傾斜。眼看己方艦隊遠不是日軍對手,即將敗走。他決定背水一戰,抱住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命令「致遠號」開足馬力向日軍主戰艦「吉野號」撞去。
  • 鄧世昌為何指揮撞向吉野號?125年後打撈沉船,才讓人明白真相
    本文要講的,正是甲午戰爭中,關於北洋英雄鄧世昌為何要指揮致遠艦撞向日艦吉野號,與敵玉石俱焚的背後緣由。 鄧世昌為何要指揮致遠艦撞向日艦吉野號?125年後打撈沉船,才讓人明白真相。 據記載,甲午海戰中,致遠艦與敵軍戰艦接戰時的情況是相當危急的,雙方的海上炮戰如火如荼時,北洋水師已經損失了數艘中型、輕型戰艦。
  • 致遠艦打撈顛覆國人認知,鄧世昌撞向敵陣原來是要做這件事
    百年歲月流逝,人們對於當年的海戰,逐漸變得模糊,但唯有一個身影卻一直在世代中國人中偉岸的站立著,他就是鄧世昌!他在彈盡糧絕之際怒撞日本吉野號的事跡在中國家喻戶曉!
  • 專家顛覆甲午海戰:鄧世昌駕艦沒有撞向吉野號?
    原標題:顛覆認識 鄧世昌駕艦沒有撞向吉野號   下月再探   或揭開沉艦身份   雖然專家認為多項證據指明「丹東一號」就是致遠艦,但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表示,目前尚沒有準確證據表明丹東沉船就是致遠艦。   「丹東一號」的身份究竟是什麼,今年7月,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將再度進行水下考古,屆時有望揭曉答案。   據考古調查,沉船絕大部分深埋於沙下,基本上保持正沉狀態。此前華西都市報記者曾多次見過該艦的水下照片,從照片上可以清晰看到當年戰艦被大火燒過的情形。
  • 甲午戰史專家新發現:鄧世昌駕艦未撞向吉野號
    致遠,是北洋海軍中,中國人最熟悉的由鄧世昌駕駛的軍艦。「撞沉吉野」,因為電影《甲午風雲》讓中國人記住了鄧世昌和他的致遠艦,以及最後試圖衝擊吉野的行動。但知名甲午史專家、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和他的團隊通過兵棋推演發現,致遠艦撞的不是吉野艦而是日本聯合艦隊的本隊。
  • 玉石俱焚,甲午海戰鄧世昌為何要指揮致遠艦撞向吉野號
    這一時期的北洋水師,不僅擁有鎮遠艦、致遠艦等當時世界上頂尖的主力戰艦,海事人才更是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諸如鄧世昌等青壯派新式海軍人才成為北洋水師的中堅力量;這時候的北洋水師,說是東亞第一也不為過。然而好景不長,清朝頑固派眼界短淺,認為北洋水師氣候已成,便不再對其傾注精力財力。甚至慈禧太后本人,為了填補內宮開支、維持其奢靡生活,公然削剝海軍軍費,挪用水師經費。
  • 鄧世昌不是想撞沉吉野號,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此戰中,鄧世昌管轄的致遠號在艦體遭受重創後,毅然衝向吉野號,未成沉沒!可是根據最新的致遠號研究結果,可能鄧世昌不是想撞沉吉野號,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首先說下致遠和吉野的艦艇航速,兩艘戰艦都是航速較高的,致遠號航速可達18.5節,而吉野號最高航速可達23節,試想一下,如果你是鄧世昌,你會去撞一艘比自己快的敵艦嗎?更何況當時己方艦艇還被敵軍重創,航速都到不了18節。
  • 鄧世昌想要撞沉的「吉野號」戰艦,後來下場如何?
    1894年(光緒二十年)9月17日鄧世昌在和日本人爆發的「黃海海戰」中,為了能夠撞沉敵人的「吉野號」主力艦,對全體官兵說: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如今之事,有死而已。然後駕駛「致遠艦」撞向「吉野艦」試圖同歸於盡,但遭到敵人的猛烈轟擊,其中一枚炮彈擊中「致遠艦」,鄧世昌因此飲恨而終,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殉國。
  • 甲午戰爭中,鄧世昌下令撞擊日本軍艦,其實還有個鮮為人知的原因
    甲午中日戰爭是我國歷史上一場重要的戰鬥,我們對這場戰爭的殘酷知之甚少,但是,我們對民族英雄鄧世昌銘記於心。鄧世昌率領北洋水師在海面上展開搏鬥,但是鄧世昌不敵日軍火力。於是,採取了撞擊的方式以求與日艦同歸於盡。但是,由於鄧世昌的致遠艦已經歷經戰鬥比較破敗了,所以這一撞成效不佳。
  • 鄧世昌沒能撞沉的吉野號,最終被友軍撞沉
    我們在上學的時候肯定學過一篇課文,那就是甲午海戰中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號巡洋艦,在身中數彈,戰力喪失的情況下,奮勇的撞向日本海軍的旗艦吉野號,結果最終在撞擊前未能如願,被敵艦擊沉,鄧世昌本人和艦上官兵也全都壯烈犧牲的故事。
  • 甲午海戰中,鄧世昌為何決意撞沉日軍吉野號?原因令人深思
    鄧世昌又為何要撞沉吉野號?19世紀末,日本剛剛經歷了明治維新,國力日益強勁,海軍實力得到飛速發展,國家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擴張,確立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並且,把包括鄧世昌在內的大批優秀中國軍人送到西方國家,去學習先進的海軍管理理論。那為什麼中國會慘敗?甲午海戰爆發時,當時清朝政府認為,致遠號戰艦在學成歸來的鄧世昌手裡,完全有實力和日本海軍一戰。
  • 致遠艦殘骸中發現一物,證明鄧世昌不是要撞擊敵艦,而是另有所謀
    譬如致遠艦在被敵艦重傷後,炮彈也消耗沒了,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立刻登上駕駛臺,操控致遠艦向日本艦吉野號衝去,打算與敵艦同歸於盡,就在致遠艦即將衝撞到吉野時,不幸被敵艦魚雷擊沉,全艦包括管帶鄧世昌在內246人英勇犧牲,只有7人獲救倖存。
  • 鄧世昌在甲午海戰中壯烈殉國,他有子孫後代嗎?都在做些什麼
    1894年,日本和清朝對賭國運,甲午戰爭打響了,結果在這一戰當中鄧世昌所領導的致遠艦,遭到了日本艦隊的圍攻。鄧世昌知道沒什麼生還的希望了,所以他全速帶領致遠艦,朝著日本主力艦吉野號撞了過去。可惜對方反應了過來,提前擊沉了致遠艦。
  • 鄧世昌真有把握撞沉日本的吉野號嗎?鄧公的心裡其實非常的明白
    我們從兒時的歷史課本之中,就知道了在一百多年以前的那次甲午海戰之中,我們的民族英雄鄧世昌在最為危難之時刻,在自己的致遠號已經受重傷的前提之下,率領全船以最快的馬力向日本的主力戰船吉野號撞擊的歷史故事,當時對於鄧公之偉大,記憶非常的深刻,對於那句「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的輓聯也是記憶猶新!
  • 曾讓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的日軍旗艦「吉野號」,最終結局如何
    日本「吉野號」巡洋艦是清朝海軍的夢靨。當年在甲午戰爭中,以它為旗艦的日本艦隊,讓清朝北洋艦隊幾乎一夜之間全軍覆滅。不過,這樣一個不可一世的巡洋艦,最後的結局卻相當搞笑。那麼,「吉野號」最終的結局究竟是怎樣的呢?
  • 日本吉野號威風一時,卻被自家軍艦撞沉!314人葬身海底
    吉野號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艘巡洋艦,它曾是日本海軍的主力戰艦,在甲午海戰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之後,它還參加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坊間曾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吉野號原本是李鴻章想訂購的軍艦,但是由於資金不足,才被日本買去。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電影《甲午風雲》故事,被誤解的沙子炮彈,被冤枉的劉步蟾
    後來又有意見要將故事結尾進行大改,鄧世昌犧牲前要認識到封建清廷的腐朽並與之決裂,讓水手王國成回到漁村發動農民起義。 壓力之下,林農加拍了兩個結尾,一個是鄧世昌要求王國成揭竿而起,另一個是鄧世昌犧牲後,王國成自髮帶領漁民起義。 不過這個兩個結尾筆者是沒看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