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老家流傳這樣一句話,叫做「不怕年少吃苦,就怕老來受罪」。誠然,人在年輕的時候,體力豐健充沛,而耐心不足,吃點苦反倒能磨礪心性,長遠來看未必是壞事。但是,人若上了年紀,精力大不如前,如果還有受罪,真是人生大不幸。
人到中年,是人生承上啟下的階段,褪去幼稚,走向成熟。佛門的大居士,有「當代維摩詰」之稱的南懷瑾先生,給中年人留下三點建議,記住這三句話,下半生順風順水。
第一句,學會享受寂寞。
佛說諸行無常,世間萬有,無不在經歷成、住、異、滅的過程。正因如此,佛家才稱此間世界為「堪忍」,生離死別,眾苦交集,有許多不如意。少年不知愁滋味,總以為有大把的時間和機會供自己揮霍,但人近中年,身邊的人和物三三兩兩的離去,會讓人一時難以應付。
所謂「富貴學道難」,人在順境當中,常貪著享樂,不思出離,一旦遭遇變故,就覺得天昏地暗。因而,佛經中講,人真正走向覺悟,就是從厭離安樂,享受寂寞開始。就如釋迦牟尼佛,捨棄王位,獨自苦修,一步步邁向佛果。
《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再多的名、利、人、物,終究抓不住 ,學會享受寂寞,人生就不苦。
第二句,放下,就是丟掉。
人的心只有拳頭那麼大,什麼都往裡裝,當然會讓人不堪重負。《金剛經》中有言:「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布施是行善,不住於人、我、眾生、壽者四相,但並非只有善事才不往心裡裝,一切苦痛也不往心裡裝,才是真正的離相。
宗門中有一則典故,有位中年人來到寺院,對禪師講自己嘗遍了世間人情冷暖,如今物是人非,塵緣已了,想皈依佛門。禪師說:「放下。」他丟掉了手中的雨傘。禪師又說:「放下。」他沉默片刻後,說自己已經放下了一切名利富貴。禪師還是說:「放下。」在他疑惑不解之際,禪師問到:「逆境、痛苦、煩惱,你都丟掉了嗎?」
人近中年,要學會丟掉煩惱、包袱、痛苦。
第三句,真正的福報是清福。
「非是閒人閒不住,能閒非是等閒人」,人間洪福容易享,但真正的福報,卻是清福。佛說世間苦、空、無常,世間凡夫卻認假為真,把無常當成真常,所以即使福氣來到眼前,也會不斷地去塵世間攀緣,難以享受。
再進一步說,《增一阿含經》云:「雖受梵天福,猶不至究竟。」世間福報再多,仍然不是究竟安樂。學佛人證悟「空性」,了知自性本來清淨,那時才是真正的福報。世間福報不難求,反而是眾生自尋煩惱。人近中年,學會享清福,懂得隨遇而安,不去追求虛幻不實的東西,因為當下才是最珍貴的。南無阿彌陀佛。
參考書目《金剛經說什麼》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