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9 15: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校園「跳蚤市場」
文/周桂忠
每年的六七月份,是大學裡更換「新鮮血液」的時候。即將畢業的學生們快要離校了,帶著許多東西不方便,並且大多數人還沒有落實工作,於是就把自己四年以來積累的各種東西拿到校園裡便賣,這樣的攤子在大學校園裡被叫作「跳蚤市場」。由於他們的攤子很小,且價格很便宜,此為「跳蚤」的形體小而得名。
大二那年的六月,我第一次見識到大學校園裡的「跳蚤市場」,當時的場景挺熱鬧的,從學校食堂門口到男生宿舍樓底下的林蔭道兩旁一百多米的攤面一字排開。由於天氣炎熱,陽光火辣辣地照著大地,為了能搶到一個既陰涼又有利的位置,許多即將畢業的同學在學校規定給他們開「跳蚤市場」的第一天就早早地開始行動了,早上六點來鍾,他們都紛紛往外搬東西,有書籍、檯燈、羽毛球拍、包、小玩藝、衣服、鞋子……五花八門。
學校之所以給他們提供這樣的機會,主要是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出發點,如果他們把這些東西當廢品賣了,實在不划算,有的東西如書籍對學校裡的學弟學妹們還很有用,並且他們自己也能賣些錢。
我總共經歷過大學校園裡的三次「跳蚤市場」,兩次是購買者,最後一次是賣主。想起來挺好玩的,第一次去當買主,開始還挺不好意思的,怕人笑話自己愛佔便宜,況且東西都是別人用過的。第一天,我就一直在當旁觀者看其他人買賣東西,看到平時文靜的學生們當起了地攤老闆,而在校的學弟學妹們則紛紛前來淘寶。有許多同學還真淘到了不少「寶貝」,如考研的同學買到了自己需要的書籍和資料,喜歡看小說的同學買到了便宜又喜歡的小說書,愛收集小玩意的同學更是買到了不少好東西。到了第二天,我也終於開始進入了購買者的行列,買了一些書籍和小玩意,發現挺有趣,於是放開性子像逛自由市場一般逛遍了「跳蚤市場」的每一個小攤位,直到「跳蚤市場」已經結束了還感覺意猶未盡。
到了大三那年開「跳蚤市場」,我已經有些經驗了,發現不能圖便宜亂買,只能買有用的東西。並且對「師哥師姐」們叫出的價格感覺不夠便宜,還得和他們討價還價,希望用更少的錢買到更多自認為有用的東西。
到了大四畢業時,我也成了「跳蚤市場」的賣主,有些以前曾經在「跳蚤市場」購買來的東西又在「跳蚤市場」上出售了。說是賣東西,其實都是半賣半送,遇上談得來的學弟學妹,乾脆就送給他們了,最後,不便帶走的東西都全部處理掉了,才賣了100多元錢。
現在想來,「跳蚤市場」是大學生活的最後日子裡難忘的記憶,即將離開校園的學子們主要是藉助這個機會跟同學校友之間溝通一下感情,大家在一起聊一聊校園裡的種種趣事,畢業後各奔東西,就很難再有這樣的機會了。
作者簡介:周桂忠,女,中共黨員,貴州盤江精煤股份公司物資分公司通訊員,喜歡看電影、聽音樂、旅遊,閒暇之餘愛好看書、寫作、繪畫。
總策劃 | 農文成
總監製 | 楊小天
值班編委 | 程麗清
值班主任 | 劉加飛
值班編輯 | 宋蘭 趙江
法律顧問 |吳圯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