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元老之孫因丟失證件在廣州流浪11年(圖)

2020-12-21 騰訊網

  1月17日,信息時報記者在金聲電影院門口第一次見到陳渝生。專題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巢曉 蕭嘉寧 實習生 陳卓達

  天橋下簡單的幾塊磚頭搭起的就是陳伯的灶,陳伯說自己平時吃的多半是麵條。專題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巢曉 蕭嘉寧 實習生 陳卓達

領證 本版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巢曉

登機 本版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巢曉

  信息時報《愛心檔案》聯合市臺辦 幫助這位七旬臺胞老人實現回家夢

  □專題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鍾俊峰

  專題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巢曉 蕭嘉寧

  實習生 陳卓達

  「我一定還會回來廣州,謝謝你們!」昨日下午4:20,在廣州流浪了11年的67歲臺胞老人陳渝生,終於登上了回臺灣的飛機。這位老人,被海基會證實是國民黨元老陳紫楓的孫子,因丟失了所有證件,在廣州流浪了11年。信息時報《愛心檔案》連續兩個多月的跟進下,並得到廣州市臺辦幫助聯繫和核實身份,老人終於實現了回家的夢。

  【求助】

  「我是臺胞,丟了所有證件,在廣州流浪了十多年」

  1月17日中午,一位老者在上九路用一家公用電話撥通了信息時報《愛心檔案》熱線,他自稱是臺灣同胞叫陳渝生,由於遺失了所有證件和現金,已經在廣州街頭流浪10多年,希望能重新確認身份回到臺灣去,然而就在記者想在電話裡得到更多信息的時候,老人說身上的錢不夠繼續通話了,匆匆掛斷。這會是一個幻想症患者的鬧劇嗎?但是如果事情萬一都是真的呢?信息時報記者決定去探個究竟。

  下午4點左右,記者來到上九路的金聲電影院門口,一個穿著藍色褲子的老人倚靠在影院門口,坐在地上忙著整理一堆橫七豎八的空飲料瓶。老人的白髮和鬍子非常凌亂,身上的衣物也髒兮兮的。經過交流,記者發現老人的聽力有問題,必須大聲喊著才能聽得到。

  【跟進】 市臺辦主動聯繫記者尋找流浪老人

  1月18日一大早,記者馬上就此事聯繫了廣州市臺辦。1月19日,市臺辦聯絡交往處主任科員劉女士主動聯繫了記者,表示市臺辦領導很重視陳渝生的事,將派專人跟進此事,她找個時間與記者一起去跟老人當面了解情況。

  1月24日,記者與劉女士下午兩點再次趕到了金聲電影院,希望能跟老人確認更多的線索,令人遺憾的是當天老人沒出現。由於無法通過手機聯繫陳渝生,記者曾與他約定一個星期內,每天下午他都要在2點到4點的時候到金聲電影院等候,一旦與市臺辦聯繫上並初步得到確認,就會一起趕過來繼續核實,而1月24日就是約定的最後期限。

  記者和劉女士決定在上九路繼續尋找,看能否遇到陳渝生。按照老人的說法,他每天都要在上下九附近靠撿飲料瓶為生,應該會有不少街坊認識他的,可是找了一個多小時還是沒有結果。記者與劉女士再次回到金聲電影院,穿過大門來到廣場上,這時,一位撿拾廢品者拎著一麻袋東西走過——就是他,陳渝生。

  「哎呀,我還以為你們不來了呢。」陳渝生激動地說。劉女士在市臺辦工作了20多年,憑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判斷,她相信老人所說的故事很有可能是真實的,剩下的工作就是需要配合海協會與海基會的溝通,儘快確認身份幫老人回家。

  【流浪11年】 數次經過臺辦門口卻沒開口

  「你們的辦公地點是不是在法政路?我在丟失證件的那一兩年,還去過那裡七八次,想找你們幫忙呢,可是就找不到你們臺辦的牌子。」記者了解到,市臺辦一直就在廣州市委辦公大院裡面,但是陳渝生是屢次到了門前都沒開口諮詢,後來逐漸放棄了恢復身份的努力。於是便開始了日撿飲料紙殼、夜宿天橋下的日子。

  陳渝生告訴記者,2000~2011年,他最初是在羅衝圍露宿了3年,後來因為拆遷改造,又轉戰到了東風東路的立交橋下。大概半年後,由於立交橋的綠化工程,他又失去了落腳的地方,轉去了中山一立交、流花公園等地 ,一直到兩年前才到了坦尾。

  「我每天晚上就在坦尾地鐵站附近的引橋路基下睡覺,早晨走路一兩個小時到上下九撿飲料瓶,一天能撿個八九元吧,多的時候能掙十一二元。中午吃不起午飯,晚上只是買包麵條,趕回去露宿的地方煮來吃。」陳渝生說早幾年,身體還算健康,還算能挨得住這種風餐露宿的生活,這一兩年隨著年歲漸老,牙齒也已經掉光了,還開始有咳血的情況出現,於是越來越想恢復身份回臺灣去。

  1月25日,在入住水蔭路救助站前,陳渝生帶著記者一起走訪了他露宿的橋洞。陳渝生在自己的床鋪前點了一支蠟燭,記者借著這一絲光亮看到他的床鋪其實只是一張被幾塊磚頭和木板墊起的爛竹蓆,只有一張薄薄的毛巾被子疊在一邊,「每天晚上我都被凍到受不了,只能捲縮成一團。」陳渝生說不喜歡冬天,因為沒有足夠的取暖衣物,這讓他年老的身體垮得更快了。路基上日夜行駛著汽車,車流聲音從沒停止過,陳渝生說就像是睡在車輪底下一樣。「前幾年,我一年還有四五百元的積蓄在身上,現在用於買藥已經所剩無幾了,若不出門撿瓶子,就只有挨餓了。」

  2011年1月17日,他在垃圾桶裡撿到一張2010年6月5日的廣州日報,發現上面有條新聞是珠海警方幫助一位流浪一年多的臺灣同胞回家,他看到了他的希望,隨著身體的衰老,流浪了11年的他再次萌生了恢復身份,儘快回到臺灣去的想法。然後他滿懷希望地拿起了一張1月16日的信息時報,按照上面的愛心檔案熱線撥出了電話。

  【確認身份】

  海基會回函證實

  他是國民黨元老之孫

  3月2日,劉女士終於帶來了好消息,海基會已經確認了陳渝生的身份。海基會的回函稱,老人的確叫陳渝生,父親是陳盛國,祖父就是陳紫楓。接下來就可以去廣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處辦理臺胞證了。

  「1月25日已經快臨近除夕了,我們知道老人非常心急,所以為了儘快通過海協會跟海基會溝通上,第二天並沒有按照往常的文件來往方式,而是直接把老人的資料傳真過去,幸好趕在臺灣放假前溝通上了陳伯的這個事情。」大年初八,剛開始新年上班的第一天,陳渝生就非常心急地從救助站出來,專門趕到了報社想找記者諮詢事情的進展情況。凡是聽說了老人流浪故事的報社領導和同事,無不被感動,包出近20多個新年利市送給老人,記者又花兩百元購買了方便麵、糖果等慰問品送其回到了救助站。

  「流浪11年,實在是太可憐了。」劉女士說市臺辦的領導和同事們也都非常同情陳伯,都在盡努力地幫助他早一日回去,光是發函溝通海協會和海基會的函件就有10多封,3月2日海基會確認老人的身份後,市臺辦當天就帶著有關資料去廣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處溝通協商,「3月22日,我們直接叫老人一起去公安局把事情辦妥,其實我們前期做了很多鋪墊工作的,總之是希望讓老人儘快實現心願吧。」劉女士說,從老人幾次從救助站出來想問進展情況,就知道那種急切的心情了。

  【溫情】 「連清潔員和服務員都無私幫助我」

  陳渝生告訴記者,他流浪了11年,一直有很多好心人在幫助他。「非常感謝流花賓館的服務員小潘、上九路的不知名清潔員等好人對我的無私幫助。2000年,在我身無分文過著流浪日子的時候,小潘給了我一些錢,而且還幫我保存了一些資料,讓我在需要的任何時候去找他。這讓我感覺真的朋友就是這樣的。」

  「有一位上九路的清潔員,他平時都挺照顧我的。會把一些能賣錢的廢品或衣物送給我。這是我撿了一天的瓶子,也能賣幾元錢呢,我要送給他。」1月24日,在記者找到陳渝生後,他捨不得扔掉20多個飲料瓶子,執意要找到這名清潔員。但是最終沒能找到,於是最後都送給了另一位相熟的拾荒者。

  陳渝生還告訴記者,上九路的不少店鋪老闆在天冷的時候,也會送些衣物給他。記者還清楚地記得,3月24日當天尋找到陳渝生的時候,他的隨身麻袋裡也裝了兩件街坊剛送給他的衣物。

  「廣州的警察也很有人情味,記得前幾年我還流浪在羅衝圍,那裡馬上要改造拆遷了,一位警察叫我起來後,還送了一兩百元錢,說讓我自己買些好吃的,再買床被子取暖,別凍著了。」

  【領證】 滯留大陸3853天後終於領回了《臺胞證》

  3月29日是老人領取到臺胞證的大好日子,他一見到記者就把臺胞證高高地舉了起來,他的眼睛紅紅的,他說很想哭一場。「人一生有多少個十年呢?如今我已經快要七十歲了。」在警方遞給他的入境逾期警告書上,清晰地寫著:「2000年6月3日入境,2000年9月3日到期,截至2011年3月22日,滯留境內3853日。」

  4月8日下午登機前,記者和劉女士趕到救助站接老人,辦完手續臨要走時,陳伯跟歡送他的每一位救助站工作人員都深情地握了握手說:「下次回來,一定要請你們吃飯,謝謝你們兩三個月來的照顧。」

  據了解,2000多元的機票是市臺辦的領導和同事一起湊起來的愛心款。「雖然飛機直飛臺北後有人在機場專門協助辦理入境手續,但考慮到老人還要回到臺南市,會為一些路費和吃飯而憂心,所以領導和同事們又專門湊出了1000元臺幣給他。同時通過海基會聯繫臺南市的政府工作人員,儘快協助他辦理住宿和福利的事宜。」劉女士說,海基會也考慮得很周到,擔心遇到周六放假有麻煩,還專門給了一個聯繫人的電話24小時為其解決可能遇到的困難。

  到了機場,中華航空的工作人員專門帶領陳伯進安檢口時,劉女士還叮囑他一定要把記有臺灣聯繫人電話號碼的紙張放好,如果有什麼問題可以隨時打電話回廣州來。

  11載回家路

  2011年1月17日

  中午2點左右

  信息時報《愛心檔案》接到陳渝生打來的電話,記者於當日下午四點如約趕到金聲電影院,初次見面。

  1月18日

  記者聯繫市臺辦,把關於老人的相關情況進行了溝通。

  1月19日

  市臺辦劉女士聯繫記者,表示將跟進此事,找個時間一起去跟老人當面了解情況。

  1月24日

  下午三點左右

  市臺辦劉女士與記者一起趕到金聲電影院,再次尋找到老人確認資料。

  1月25日

  記者與老人一起走訪其露宿近兩年的坦尾橋洞,下午五點匯合市臺辦劉女士一起送其入住水蔭路救助站。

  2月10日(大年初八)

  老人從救助站出來,來到報社,想了解事情進展情況,報社領導和同事送了18個過年紅包和兩百元慰問金。

  3月2日

  海基會回復確認其身份。市臺辦憑函件與廣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處進行溝通。

  3月22日

  廣州市出入境管理處答覆可以帶老人過去辦臨時臺胞證。

  3月23日

  市臺辦劉女士帶老人去到廣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處辦理臺胞證手續。

  3月29日

  救助站裡,老人非常激動地向記者高舉起了剛領回來的臺胞證。

  3月31日

  市臺辦定下4月5日下午四點五十直飛臺灣的中華航空班機。

  4月1日

  海基會表示4月5日剛好清明節放假,市臺辦決定把飛機改籤到4月8日。

  4月8日

  下午四點左右

  記者和市臺辦劉女士一起把老人從救助站接出,送到飛機場登機。

  陳渝生老人,一位臺灣同胞為何在廣州流浪十一年?當初丟了現金和銀行卡、臺胞證後,為何不向警方求助?即使從警方那裡不能迅速獲得幫助,為什麼不向親人求助呢?記者帶著這些疑問逐一探訪,逐步還原他十一年來的流浪歷程,求證他的身份之謎。

相關焦點

  • 臺灣老伯廣州流浪11年 爺爺是國民黨元老(組圖)
    第2頁:確認身份,原是國民黨元老之孫 專題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巢曉 蕭嘉寧 實習生 陳卓達  「我一定還會回來廣州,謝謝你們!」昨日下午4:20,在廣州流浪了11年的67歲臺胞老人陳渝生,終於登上了回臺灣的飛機。這位老人,被海基會證實是國民黨元老陳紫楓的孫子,因丟失了所有證件,在廣州流浪了11年。
  • 國民黨元老戴季陶長眠昭覺寺 "文革"中曾被盜墓
    昭覺寺,坐落於成都北郊,素有「川西第一禪林」之稱,殿宇規模宏大,林木蔥蘢,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就歸葬在此,成為唯一安葬在昭覺寺碑林裡的「在家人」。戴季陶與昭覺寺有何淵源,傳說中蔣緯國到底是不是他親生兒子?
  • 國民黨中有哪些高逼格的元老級人物?他們跟著孫中山先生打過江山
    中國國民黨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的政黨,是由孫中山先生創建,中華民國時期一直作為其唯一執政黨。它是以興中會成立的時間1894年作為國民黨的建黨之年,建檔的具體時間是11月24日。▲中國同盟會大佬他的前身是興中會、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孫中山先生在1911年把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其在1927年完成形式上的全國統一,統治大陸一直到了1949年。中間經歷北伐戰爭、中原大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大大小小的戰役,很多元老根本沒能撐到臺灣。
  • 「國民黨元老」于右任,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結局如何?
    黃埔軍校成立後,陝西人杜聿明恰巧進京參加考試,他本想考個大學,但想到在那個戰亂的年代,學文之人難有出頭之日,臨時決定棄筆從戎。恰巧他又看到黃埔軍校的招生廣告,因此南下廣州,準備參加黃埔軍校的招生考試。于右任的身份地位自然不一般,他是國民黨的元老,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于右任的最終結局。于右任出生於1879年,他是陝西三原人,與前面我們提到的杜聿明是老鄉。于右任青年時期就在國內創辦報紙,宣傳革命,也因此被清政府通緝,流亡日本。1906年,他在日本認識了孫中山,受孫中山影響加入同盟會,成為同盟會的早期會員。
  • 「國民黨元老」吳稚暉,1949年被蔣介石接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民國時期,國民黨有四大元老,他們分別是蔡元培、張靜江、李石曾與吳稚暉。四大元老都曾為國民黨的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也是當時社會鼎鼎大名的人物。在這四大元老中,吳稚暉是一個另類,吳稚暉另類在什麼地方呢?吳稚暉雖然是國民黨元老,但是卻奉行「不當官、要參政」的理念,吳稚暉曾有句名言:「官是一定不做的,國事一定不可不問」。
  • 中國國民黨與蘇聯的蜜月期始於孫中山,終於蔣介石
    同盟會合影孫中山首先把目光放在了俄國身上。俄國也有一群革命者以推翻沙皇的封建統治為己任,這跟中國很相似,辛亥革革命前,孫中山流亡英國期間與俄國的革命者有聯繫,1917年俄國爆發二月革命,孫中山更是看到了中國革命勝利的模板,曾專門發出賀電。於是,國民黨開始「聯俄聯共扶助工農」。
  • 國民黨元老程潛,建國後任軍委副主席,每月供應5萬斤大米
    因為在當時毛主席的月工資才404元,一年工資加起來都沒有5000,程潛的收入是毛主席的十倍之多。為什麼毛主席要特批這麼一大筆巨款給程潛?而且程潛作為國民黨元老,為何在建國後能擔任軍委副主席、湖南省主席?本期文章,筆者將帶大家了解一下頌公-程潛。
  • 蔣介石在國民黨內有幾位「死對頭」?他們最終的命運如何?
    1.胡漢民(1879-1936年)胡漢民是同盟會及國民黨元老,民國肇建後兩度擔任廣東都督。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後,胡漢民官至大元帥大本營總參議、代行大元帥兼廣東省長職務,是僅次於孫中山的「二把手」,資格是相當的老。孫中山病逝後,胡漢民本來最有資格代立,結果卻被汪精衛、蔣介石聯合排擠出國。
  • 國民黨元老臺灣前「行政院長」孫運璿病逝(圖)
    中國臺灣網2月15日消息據臺媒報導,國民黨元老、臺當局「前行政院長」孫運璿今天凌晨零時33分因敗血性休克,病逝於臺北榮民總醫院,享壽九十三歲。  據報導,孫運璿在1月30日因急性呼吸困難送臺大醫院,經氣管插管緊急處理後,當天轉送臺北榮總加護病房,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並發心臟衰竭及肺水腫。
  • 80年前的今天,造中國號飛艇,繪製時局圖的革命元老謝纘泰逝世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1938年4月4日】80年前的今天,設計中國號飛艇,繪製時局圖的革命元老謝纘泰逝世謝纘泰(1872年5月16日-1938年4月4日),他與楊衢雲等人創立了香港最早的革命組織「輔仁文社」,後與孫中山創立的「興中會」合併,孫中山只能當秘書。
  • 國民黨為什麼那麼容易分裂?
    前排自左至右依次為:蔣介石、蕭佛成、鄧澤如、吳稚暉、伍朝樞、胡漢民、王寵惠「廖案」打破了後孫中山時代國民黨內汪、廖、胡三足鼎立的局面,不久後胡漢民因涉嫌「廖案」被迫出洋,國民黨左右派各失一首,反而造成蔣介石的迅速崛起。1925年11月23日,鄒魯、謝持等右派元老組成「西山會議派」另立中央。
  • 孫中山北上前,選定的大元帥府和北伐軍的領導人都是誰,結局如何
    孫中山金光當時很多人答應北上,主要為了爭取國家統一,早日結束軍閥混戰的分裂局面,但是依然有不少的人反對,在國民黨中胡漢民,蔣介石都反對孫中山北上,在共產黨方面,周恩來等也反對,他們覺得孫中山去了不安全。
  • 【大結局】連載| 廣州許地許氏家族與國民黨(4)—游離於蔣集團之外的國民黨人
    著有《孫中山研究叢錄》《孫中山與日本》《孫中山的生平及其事業》《梁士詒傳》《辛亥革命運動史》等。參編《孫中山全集》。任《孫中山年譜長編》第一卷主編,該書獲建國以來高校文科近代史類別專著惟一一等獎。中國國民黨從其源頭開始,就是派系龐雜的組織,改組後聯俄容共,黨內政治生態更形複雜。「廖案」之變,給許地的許氏兄弟們予嚴重的衝擊,此後他們雖然還是國民黨員,但游離於蔣集團之外,政治上已邊沿化。
  • 證件丟失怎麼辦?最簡單攻略
    此貼主要提供港澳通行證丟失補辦(適合國內去香港澳門旅遊的朋友)、回鄉證回港證丟失補辦(適合香港身份)方法香港丟失港澳通行證最簡單的回內地方法
  • 民國元老石青陽死後葬在南京紫金山 墓已蕩然無存
    赴日學習加入同盟會石青陽(1978年-1935年),名蘊光,四川巴縣南彭鄉(今屬重慶市巴南區)人。在清末到民國時期,南彭有三大望族,彭姓因明清時期建彭家場而聞名; 胡姓也因在明清時期建胡家場而榮耀; 石姓卻因出人才而成為望族。石青陽是光耀石姓家族的標誌性人物。因追隨孫中山加入同盟會,參加反對封建帝制的革命,榮耀無比,被傳為一時佳話。
  • 同盟會元老仇鰲孫女仇君好女士在京逝世
    仇君好女士編著的三本書汨羅融媒體訊(通訊員 陳涓)同盟會元老仇鰲孫女、愛國人士仇君好女士於2020年12月15日14點16分在北京家中睡夢中平靜辭世,享年81歲。早年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是同盟會創始人之一,曾襄助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首倡辛亥革命,擔任國民黨湖南支部主要負責人。1921年幫助毛澤東創辦湖南自修大學,並任校長。1949年參加爭取湖南和平解放。新中國成立後,歷任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湖南軍政委員會委員,中南軍政委員會政法委員會委員。仇鰲孫女仇君好,1939年生,原北京市機械局工程師。
  • 孫中山:從廣東走出的平民偉人
    同年11月,孫中山率先樹起反清義旗,動員20多名愛國僑胞,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他公開聲明:「是會之設,專為振興中華」,「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加入者必須填寫入會盟書,秘密宣誓,誓詞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
  • 國民黨黨部懸掛孫中山畫像 名家之作值千萬
    中新網2月16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走進臺北市凱達格蘭大道東頭的國民黨中央黨部2樓主席會客室,一幅孫中山畫像高掛在最醒目之處。這幅畫作出自留法抽象畫大師朱德群之手,鑑定價值達新臺幣千萬元。這幅油墨畫作,原本靜靜躺在國民黨黨史館裡,會從倉庫搬移出來見光,擺設在國民黨主席會客室裡,應歸功於黨史館主任邵銘煌。
  • 陳粹芬:孫中山之妾,待正室子女視親生,晚年收養一女取名孫容
    ,因此來看病的患者絡繹不絕,這也使得孫中山遭到了葡萄牙籍醫生的排擠,孫中山被迫把診所遷去了廣州,陳粹芬也跟隨他一起去了廣州,孫中山表面行醫,實為從事革命活動,這期間,陳粹芬與他形影不離,並成為了孫中山的革命助手。
  • 他是同盟會元老 也曾叱吒江湖 最終迎來了光明
    當時「九龍」一致同意,但因積習已久,加上時局動蕩,實際上改制沒有能積極實行。只有徐朗西執掌的「峪雲山」不再舉行傳統儀式及封贈封建性質的職位,至於改變建制,也未能按照孫中山的主張實施。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徐朗西被孫中山任命為北伐聯軍前敵總指揮。不久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之職,改任袁世凱政府的全國鐵路督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