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丙申大石頭界碑考察記

2020-10-17 青海日報
導讀:這是一塊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勒石的界碑,以這塊大石頭為地理坐標,刻記了244年前番民孛洛和回民馬有倉、馬兒泥三戶人家所屬土地(草場)的四至界限。

大石頭上的銘文。相金玉 攝

初識大石頭

4月12日,由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縣委宣傳部牽頭,縣文物局、檔案局、史志辦、青林鄉政府等部門組成的考察組前往全家灣村實地查看這塊大石頭。

全家灣村坐落在青林鄉政府西北6.8公裡處,東南與白土埡壑村接壤,西北靠近柳林灘村,海拔2900米左右,全村總面積9.04平方千米,城西(城關鎮-西海鎮)公路貫穿全境。村北有一座筆立的小山,孤峰突起,山石嶙峋,灌叢聚茂,山頂有一處鄂博,當地人把這座山叫鄂博山,黑林河從山腳下一路奔騰向東流去,北邊是鄂博溝自然村。據文獻記載,民國7年(1918年)全姓村民從上陽山村遷居到這塊群山環繞、山水相依、狀如金盆、風景秀麗的寶地居住,故名「全家灣村」。2019年,全村有漢族、土族、藏族三個民族117戶514人。大石頭就橫臥在離村東頭不遠的一塊農田裡。

這天下午,風和日麗,陽氣拂面,土地已經解凍,田裡已經下了種。我們到達全家灣時,當地村民接到通知,帶著工具老早等候在大石頭周圍,希望縣上的專家們揭開這塊擱置了不知多少年的大石頭的神秘面紗。石塊呈不規則狀,長約3米,寬約2.5米,大部分埋在地下。村民們小心地刨開周邊的黑土,經過清掃、水洗兩道工序,露出了碑面,文字刻在石頭西側的平面上。

據幾位老漢講述,他們小時候經常在大石頭周邊玩耍。老人們告誡他們,這上面有文字,要好好保護,不要隨便敲打和磨蹭。這塊大石頭是製作墓碑、鍛鑿碌碡的好材料,可是一代代農民出於對文字的敬惜,從來沒有人對大石頭動過心思。所以展現在大家面前的石刻,除了有幾處自然風化的痕跡外,其餘都完好無損。

文字陰刻在不太規則的長方形邊框內,高97釐米,寬 70釐米,豎11 行 139字,沒有標點符號,其中有兩字漫漶不清。在場人員認真查勘後,攝影師給大石頭碑文拍了照片。次日,縣文物管理所派專人對碑文做了拓印,經文物專家和書法家仔細辨認考證,給碑刻文字加了標點,全文整理如下:

番民孛洛四至:東至大石頭為界;西至三卡至(子)為界;南至大石頭兌(對)面南石山嶺為界;北至大石頭兌(對)紅山嶺右四道溝為界。回民馬有倉四至:東至王魁地跟(根)為界;南至大石頭兌(對)面石山為界;北至大河沿為界;西至大石頭為界。回民馬兒泥四至:西至紅石山嶺為界;北至八哈呼四道溝為界;東至本主地為界;南至大河沿為界。

乾隆四十一年七月十二日立

從碑文記述考證,這是一塊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勒石的界碑,以這塊大石頭為地理坐標,刻記了244年前番民孛洛和回民馬有倉、馬兒泥三戶人家所屬土地(草場)的四至界限。碑文中「番民」一詞應當是藏族,因為清代文獻中「番民」專指藏族,「孛洛」也許是筆誤,疑似「索洛」,是藏族人名。回民「馬兒泥」一詞,亦可能為筆誤,疑似「馬兒裡」或「馬兒斯馬泥」,因為回族經名中沒有「兒泥」這個人名詞彙。自古以來,回族人取名一般前面加姓氏,後面為經名,在西北地區,這種漢阿合語的取名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文中還出現了一位叫王魁的人名,據推測是漢族農戶。通觀全文,裡面牽涉到回族、藏族、漢族三個民族四戶地界當事人。碑刻材質為當地特有的青灰色花崗巖,體重不易挪動,所以先民們就發揮聰明才智,就地取材,以石為標,作為界碑。通碑書體拙樸,刀法粗放,想必鑿刻者應為當地石匠。碑文中提到的大河沿指黑林河;八哈呼四道溝在全家灣以北,系蒙古族語,意為溝壑縱橫的地方;三卡子是地名,在全家灣西北,相對於東邊雪裡合村的二卡子自然村。據當地村民說,古代在這裡設置過驛卡,但設置年代缺乏文字記載,無法考證。這一帶還有許多類似的地名,如上、下徐海圖(蒙古語,意為「森林」),大、小土杆溝(蒙古語,意為「山陡水急」)等。這裡海拔在3300米左右,灌叢葳蕤,植被深厚,水流縱橫,是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每到夏季,各種山花競相開放,爭奇鬥豔,鳥語花香,如入仙境;到了秋季,又是另外一番景致,但見重巒疊嶂,層林盡染,霜葉流丹,秋水悠悠,一瀉千裡。沿城西公路一直往西,翻越黑林達坂(上清土埡壑)就到了海晏縣。黑林達坂海拔3657米,是娘娘山脈的西終點,也是大通、海晏兩縣的分水嶺。

千百年來,各民族在這裡共同生活、勞動和棲息,留存了許許多多生產、生活痕跡。「降至周秦以及有漢,玁狁、匈奴實居於此。兩晉六朝,諸羌出沒。隋開皇初,吐谷渾據焉。五代之亂,其地失陷,遂為吐蕃所有。宋時屬之唃廝囉,元亦仍之。明為海夷麥幹所據。清初為青海蒙古部落地。」(《大通縣誌·沿革》)。清雍正初年,朝廷派兵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之後,為了移民實邊,充實人口,將大量回族從甘州、涼州、西寧等地漸次遷到大通墾地居住,而且基本上與當地各民族雜居相處。在河西多洛堡臥馬村、中莊溝、毛合灣、上下陽山等村有漢族、回族和藏族雜居的記載。同治十三年(1874年)以後,清政府為「圖百年之安」,實行移民互遷政策,先後兩次將多洛堡各村回族遷往河北各堡,另將佰勝堡及河北各堡漢族、土族遷到此地居住。在大通縣境內,阿拉伯語地名很少見,但回族遷走一百多年後的黑林腦山地區,當地漢族、土族群眾卻仍在沿用上、下「伊瑪目」這個阿拉伯語地名。街頭巷尾,老年人還給孩子們講述「麒麟窩」的傳說及回民阿奶家的奶牛故事。這對研究清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響提供了重要資料。

考察者在大石頭旁合影。相金玉 攝

當年發生了哪些大事件

雍正三年(1725年),改西寧衛為西寧府。築大通、永安、白塔三城,分兵駐守,設大通衛(治今門源)。乾隆九年(1744年),衛守備孫捷會同西寧道僉事楊應琚在白塔城(今城關毛伯勝)修建衛署,將大通衛治從門源遷至白塔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西寧府屬大通衛為大通縣,縣治在伯勝堡,將西寧所屬北川十堡(永安、廟溝、平路、柴家、毛賀、新添、東流、石山八堡及黃家、楊家兩寨)劃歸大通縣。全縣共有33堡(河東6堡、河西8堡、河北9堡、河南10堡)8000戶38101人。大石頭的銘文鐫刻於乾隆四十一年,亦即公元1776年,是大通衛治從北大通遷到毛伯勝以後的第32年,改縣後的第15年。這一年,清乾隆平定了四川大小金川叛亂。此戰役從乾隆十二年(1747年)開始,歷經29年,被列為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之一。大小金川的平定,標誌著清政府對川西地區的完全控制。

從雍正三年到乾隆四十一年的近半個世紀裡,大通地區的各族農戶已經開墾了相當規模的土地從事農業生產,農業經濟得到較大發展。全縣種植農作物品種由簡到繁,有小麥、青稞、蠶豆、豌豆、胡麻、油菜、燕麥、馬鈴薯等,可以自給自足。

1776年,對於世界來說,也是非凡的一年。7月4日,位於地球另一邊的美國宣布獨立。第二屆大陸會議通過了託馬斯·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成為獨立的國家,即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是年,英國發明家、企業家詹姆斯·瓦特發明的人類第一臺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在波羅姆菲爾德煤礦首次向公眾展示其工作狀態,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推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珍貴的歷史文獻

界碑所在地屬於黑林河流域上遊腦山地區,當時尚未建村居住,應該處於半農半牧經濟,封建土地私有制度下的土地(草山)擁有者之間可能發生了草場或土地糾紛,當時大通已經改縣,縣衙離事發地不到二十公裡,由當地鄉紳或者官府出面調解,達成共識後,三方籤訂契約勒石為界。根據行文語氣和落款格式,應該是官府參與主持了此事。因為從有關青海的清代文獻資料中發現,凡是官府頒發的文書中,其行文語氣多有「某堡」「回民」「番民」等字樣,落款都以皇帝年號紀年。

這通石刻界碑,至今已有244年之久,是大通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銘刻類契約。公元2003年,我們在整理編纂《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西寧分卷》時,在大通極樂鄉發現了十幾份土地交易文書類契約,最早的一紙發生在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其餘契約發生年代較晚,以鹹豐、同治、光緒年間和民國初年發生的居多。

中國是有著長期封建社會歷史的文明古國,隨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發展,私人土地的買賣、典當、租佃、招佃以及銀錢借貸等,形成了大量的契約文獻,這些文獻既真實而直接地反映了當時社會人們之間的經濟關係,同時本身也作為制約人們交易行為的特殊手段,直接參與到經濟生活中去發揮作用。我國發現的契約最早為西漢時期的,此後綿延存在了兩千多年時間,反映了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歷史狀況,有著重要的文獻學意義。大通發現的這些契約,有不少發生在少數民族居住地,如極樂堡回族關於交易土地的契約、承繼家業立嗣的契約等,反映了封建社會少數民族的生存狀況、同其他民族及外界的聯繫情況以及社會發生變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等。這些文獻資料由於歷史變遷、自然損毀等原因,所存稀少。

可以說,大石頭界碑銘文的發現對研究當地民族遷徙、民族關係、農業經濟發展和土地私有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對這種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獻,

文/韓福良

刊發於《青海日報》

責編/亞君

監製/胡芝蓉 總監製/薛軍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夜讀」香水泉
    推薦閱讀【夜讀】青海花兒:多民族民間文化的經典之作【夜讀】丙申大石頭界碑考察記文/王祥奎
  • 「最新」人教統編版小學語文四下文言文《囊螢夜讀》內容解析
    《囊螢夜讀》是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二十二課《文言文二則》中的第一則文言文。今天,我們一起來學一學這篇課文。01出處《囊螢夜讀》選自《晉書·車胤傳》「停課不停學」五下部編版文言文《自相矛盾》知識點串講
  • 「運河原創」界碑/曹凌
    文/曹凌 界碑>一位中國母親用愛的海拔高度守護西部邊境風暴 寒冷 山崖 鋪滿歲月每寸國土 每棵小草 每條溪流熟悉她敲打山石的聲音額際升起日出脊背滑落晚霞把邊關緊緊捂在胸口 十萬顆石子鏤刻祖國的名字你站在漫長的邊境線上就是巍峨的界碑
  • 滬一動遷地塊發現原英租界界碑 文保專家:需搶救性保護-界碑 地塊...
    原標題:滬一動遷地塊發現原英租界界碑 文保專家:需搶救性保護圖說:歷經歲月,界碑上的部分字跡已模糊不清 來源/讀者供圖  近日,上海市民王先生打進本報962555熱線。反映他在新會路一處動遷地塊內,發現了一塊疑似原英租界界碑。
  • 「一日一畫一記」2018.5.22
    我夜讀時曾讀到過這麼一段話。 人總是戀舊的。徐徐回望,一路走來,除了這副皮囊,過去留給我們的,陪伴我們一直前行的,叫故事。個人也罷,歷史也罷,被記憶並留住的,都叫故事。有人講故事,有人聽故事,我們每天自主切換於講故事與聽故事之間。比之食物於皮囊,故事正是我們精神唯一的食糧。
  • 「夜讀·小說」百合花開(下)
    精彩夜讀·往期回顧【夜讀·小說】鐵巖鏖戰(上)【夜讀·小說】鐵巖鏖戰(下)【夜讀·散文】那盞心燈【夜讀·散文】大山深處的「戰歌」【夜讀·小說】青春遇見工程兵【夜讀·散文】母親的牽掛【夜讀·散文】「砬子溝」的堅守
  • 《個人主日》耶穌要幫助你,卸下身上的大石頭.
    這一週我們要一起來讀《利未記》第四章,透過舊約中的贖罪祭,相信你會更了解,為什麼我們每一個人都好需要耶穌,也唯有耶穌能為我們卸下生命中的「大石頭」。今天的敬拜詩歌叫做「何等恩典」,感謝耶穌,祂已挪去我們所有的重擔。讓我們一起來敬拜。
  • 臺北驚現「活人耶穌」,在大石頭上靜心打坐
    日前有網友在臺北忠孝復興站附近直擊,一位「極度像耶穌」的男子就在公園某塊大石頭上打坐,引來路人側目。 公元前有耶穌誕生,公元2017年忠孝復興驚見「類耶穌」,在網友PO出的照片中,只見這位神人類胸腔肋骨乍現,皮膚似乎是被太陽曬得黝黑,讓人感覺有一種「苦過來的」視覺效果,讓鄉民們直呼「天阿!
  • 「歷史篇」古代名琴
    琴底頸部刻「春雷」二字行草書填綠。龍池左右分刻隸書銘:「其聲沈以雄,其韻和以衝」、「誰其識之出爨中」,鈐印一,印文剝蝕。龍池下似曾存一大方印,但經漆補,隱晦不清。「春雷」為唐代名琴的名稱,制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秘藏)記之曰:「春雷,宋時藏宣和殿百琴堂,稱為第一。
  • 尋夢《浮生六記》,蘇州大石頭巷的浮生四季半日閒
    張紫琳《紅蘭逸乘》卷一曾有記載:「樂橋之南大石頭巷,不知大石所在。一日值其巷口人家葺屋,始見石在屋中,正方如八仙桌,其石質砂石耳,俗傳孫吳時空中墮下者也。」如今隕石早已無存,僅留明代石刻一方,豎刻隸書「古墜星石」,上款:「大石之二裡名因之」,下款:「大明崇禎壬午地主驃騎將軍施英記」。
  • 「A爆的景區」《花千骨》取景地,現實版的桃源仙境!
    「A爆的景區」《花千骨》取景地,現實版的桃源仙境!爆的景區」,在這一年中小編將會陸續為大家介紹全國近300家5A級景區!快和文旅小編一起踏上「A爆的景區」之旅吧~避一波擁擠人潮,尋一種異域風情!這裡...河水媲美荔波,瀑布堪比黃果樹,打開門就是越南!
  • 盛杭夜讀:留在158號界碑的青春記憶
    在324號中哈界碑旁,遊客隨便拍照,他們用任何誇張的方式跟祖國親近。在界碑旁,多麼誇張的親近舉動時內心都跳躍著五個大寫的漢字:我是中國人。在324號界碑前,我們也趕著時間留影。從一塊普通的石頭上寫上紅色的編號再到立成界碑前的那一刻,這塊石頭已經改變了原來的成分、情感、身份。它是立在中國邊境線上的中國標誌。這塊石頭立在那裡時,祖國就在你心中。
  • 一口美味營養的牛奶,一直在「創新」路上奔跑的維記
    「早時」 喝一杯牛奶,給一天的活力提供充分的營養保證;「午時」喝一杯酸奶,增強消化能力,疏通腸道;「晚時」 喝一杯熱牛奶,道一聲晚安,睡一個好覺;每一天,我們都會喝到最古老的天然飲料之一——牛奶,享受著它給我們帶來的豐富的營養與美味。
  • 「夜讀」為善最樂
    損己利人,得到幫助的人會出自內心感激你,他們對你就不會只是產生好感,而是可能將你的付出永遠記在心上,視你為好人或者恩人。時間可以流逝,你對他人付出的友善與愛不會消失。歷史上眾多的知恩圖報故事,就是一種證明。古人云「仁者壽」,享壽100歲的漫畫家方成就是最好的例證。好為善者,總有喜樂充溢心間,這就是對生命最好的滋養。
  • 《秋燈夜讀》澄澄秋月,一盞秋燈
    《秋燈夜讀》 洞簫-譚寶碩 古箏-徐美婷 《秋燈夜讀》由洞簫大師譚寶碩先生演奏,感慨於劉禹錫詩中的那句「數間茅屋閒臨水,一盞秋燈夜讀書」而作。
  • 故宮可以調遣「天兵神將」的「大石頭」
    那麼本次我就講個故宮裡的「大石頭」,這塊大石頭可不簡單,而且,稍不留神您可能就錯過了,它的位置就在故宮的御花園欽安殿前。故宮藏品總目編號:故204008這塊雕刻精美的「大石頭」原先中心就有根精美的木桿,叫 五龍捧聖大旗杆,學名叫旛杆或者纛杆
  • 邱德光:得「耦」記!
    傳統與當下,兩個天然對立的關係成為本案的設計出發點,發散而至人與自然、外物與內在,自我與他者……一系列關係的綜合。  耦前別墅的設計, 恰是一場得「耦」記, 一次對「關係美學」的深入探索。而耦前一案,坐落於世界文化遺產耦園南側,寒隱蘇州古城一片園林挨著園林的所在。畫山川丘壑於咫尺、融自然與人造於一體,園林的價值早已凌駕於空間邏輯與結構意義之上,作為一種經典的「文化形制」,承託東方「人境合一」、「物我合一」的思維觀,它存續千年之久,卻從來不拒絕每個「當代」。譬如蘇州博物館,又如耦前。
  • 53號界碑,二十年的跨越!
    的文章,多麼熟悉的一塊石頭,突然想起自己曾經和這塊界碑照過相,於是趕緊翻找影集。是的,將近20年過去,時間雕刻出了我的皺紋,而界碑卻愈發的清新挺拔!2001年3月底,我們一行七人從遵義鐵合金集團公司出發,先行考察了福建三明鋼鐵公司,然後去廈門,遊玩了鼓浪嶼,南普陀;第一次看到了大海,並坐船去金門看了「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 「夜讀」「說淺」與「淺說」
    論思想深刻,很少有人能深過康德、黑格爾,可是能看懂他們著作的人並不多,而通俗的《小王子》《昆蟲記》卻有著眾多的讀者,他們從中汲取到了精神營養,得到了美的享受。萬事萬物,沒有一定之規,當深則深,宜淺則淺,才是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講課、寫作要深入淺出,把深奧難懂的道理說得簡明扼要,那是本事。
  • 《法華經》「提婆達多」得佛授記成佛
    但在《法華經》中卻有佛陀為提婆達多授記成佛的記載。有個阿私仙人,他四處遊歷,想找位「法器」來傳承大乘經典。這天經過一個大國,看到國王親自打大鼓向人民大聲宣布:「現在國家交由太子管理,我要到四方求法。那一位有道德的人能為我說大乘法,我願意侍奉他、供養他、追隨他,當他的奴僕。」仙人非常高興遇到這麼虔誠求法的人,又擔心他身為國王,不知能否承受修行的艱苦,就對國王說:「我有最高、最微妙的法,是部大乘經典,名叫《妙法蓮華經》。是非常稀有珍貴的妙法,假使你不違背我的教誨,跟隨我修行,就為你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