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圳「中軸線」公共建築群呼之欲出
最近,不少經過中心區的市民都會發現,正在建設中的深圳市當代藝術館與城市規劃展覽館建築主體已經拔地而起,呼之欲出。記者了解到,該館目前已經完成基本建設和驗收工作,正在進行細節的完善和改進,不久後將可與深圳市民見面。
「城市雕塑」填補中心區最後空白
在福田中心區市民中心的東北角,記者看到,圍擋中的深圳市當代藝術館與城市規劃展覽館已初見規模,並以城市雕塑的姿態填補了城市中心區文化建築的最後一塊空白。兩館旋動的外立面以幾何形體向文化中心區域方向旋轉,生成建築體塊,同時形成一個新的入口,指向中心區域的中軸線。在建築內壓及城市對建築外壓的共同作用下,擠壓出一個富有動感的雕塑構造的設計理念。
據了解,該建築是「蓮花山—市民中心—會展中心」中軸線上最後一個公共建築項目。佔地約為29688平米,總體建築面積約91259平米,其中地上共5層,約為62440平米,地下為2層,約為28819平米。
兩館在功能上被劃為「當代藝術館」與「城市規劃展覽館」,其中,當代藝術館是以當代藝術的展示、收藏、研究、推廣、教育為主要功能的大型公益性藝術機構,城市規劃展覽館是展示深圳城市規劃和城市發展歷程的窗口,是公眾參與城市規劃和家園教育的重要場所。
負責該工程建設的中海地產相關負責人介紹,兩館從設計角度從幾個方面形成了「分與合」。從空間上,利用公共空間,將當代藝術館與規劃展覽館按照東西軸線分開,形成規劃展覽館在北,當代藝術館在南的空間結構。而從使用區分上,當代藝術館所展藝術品不能長時間經受陽光直射,所以相對封閉而位於南側,規劃展覽館因所展皆為城市進程,故位於北側且相對開放。
開放後,兩館通過五層的「空中走廊」、三層的「雲平臺」相互連接,觀眾隨時可以兩館交互穿行,不需額外行走。而「空中走廊」與「雲平臺」均是兩館項目有特別可觀賞性的位置,使得公眾在相互「轉場」時也可以觀賞美景。
大面積應用科學新技術
兩館項目從2012年底開始施工,據不少在周邊上班的市民反映,在這四年內,並沒有受到項目施工太多的影響。負責該工程建設的中海地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防塵降噪方面,他們除了採用常規的貨車進出利用循環水進行衝洗、主要施工道路全硬化等常規方案外,更十分注重「綠色施工」:採取現場設置移動花草壇,用以隔離施工場地與周邊環境,定期噴淋降塵,使現場粉塵處於可控情況。現場還採用了綠化覆蓋裸土並設置了自動噴淋養護,使現場所有裸露土層均受植被固結,無法產生塵土。在噪音控制方面,施工方設置了測噪儀實時監控噪聲值,一旦噪聲值達到警戒線,立刻預警或停工整改。
據介紹,由於兩館項目獨特的姿態、複雜造型和較短工期,工程建設產生較大的施工難度。為保證項目的順利推進,項目引入和應用了新技術、新管理,通過科學組織和合理工序搭接,在保證單道工序的合理程序與時間的前提下,縮短與上下工序之間的等待時間,從而快速推動項目。
此外,兩館項目綜合運用了「太陽能與建築一體化應用、施工道路自動噴灑防塵裝置、橋梁阻尼減震技術」等超過100項可大面積應用的新技術,還有「沙箱卸載」等註冊專利技術,目前流行的「建築3D建模(即BIM系統)」、「機器人高精度自動測量控制技術」、「3D列印」等科學新技術也在項目中有大面積應用。
(責編:王星、陳育柱)
深圳龍崗端出「民生大盆菜」深圳市龍崗區「社區民生大盆菜」入選「2015年度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數據顯示,「社區民生大盆菜」自實施以來,在2015年民生投入和2014年基本持平的情況下,龍崗區民生投訴下降了40%。【詳細】
「晚八點」點亮深圳羅湖、南山、中心三大書城均處於各區的中心區域,多年來累計接待讀者近3億人次,銷售圖書近1.5億冊、總額33億元,舉辦各類文化活動1萬多場,為深圳市民提供了一個低門檻、高品位的文化生活去處,成為深圳名副其實的文化客廳。【詳細】
問題跑道,除了標準還缺啥「首先要改變現有的招標制度。」業內人士認為,如果不能建立更科學的項目投資管理方式,一味以「誰便宜買誰」為採購標準,問題跑道很難杜絕。「畢竟一分錢一分貨。」【詳細】